下午又读了会路遥先生的名著《平凡的世界》,有点感慨,此时读一遍有一边的收获,虽然书中的背景是1975-1985年的中国城乡结合部与黄土高坡的环境发展,窑洞的描述与我在山西工作的两年所见相同,人物描写特别的细腻,贴近我的生活,书中的少平是一个有学识有抱负的上进青年,田晓霞的天真灿漫,出身高干家庭却没有那种浮躁,热爱生活,敢爱,敢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她的故事的结局让我热泪顺脸而下,此生有此知己还有何求,少平的此生拥有小霞的爱,是幸福的,虽然是精神的支柱,却也让激情燃烧。
少安的实干,让我想起童年的伙伴,上学不多,小学四年级的文化,辍学就跟着爹在石头窝里起石头挣钱,十四五的年纪却有满身的力气,一米七多的个头发育成熟略早,身体干练有劲,在大人的夸奖下,迸发出的劲头让我很是佩服。学习的厌倦,干活的劲头,两头都得占住一头,所以日子至今还算富裕有加。少平的那股劲让他在那个年代独占鳌头,那是时代的必然,因为付出与所得就是正比的关系。
润叶敢于面对舆论的压力,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命运总是和她开着玩笑,前途好的时候,敢于挑战不爱的婚姻,但向前有难的时候坦然面对窘迫,接受困境悲观的向前,改写了爱的观念,让我不得不佩服。此时又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对于自己的爱情观坚持兑现,至于那些村民的流言蜚语她才不去理会,三十多岁的年纪没有找到真爱,也不去凑活,宁愿找到一个大一点也心甘情愿,爱情的观念或许只有经历才能敢言。
时代背景的变迁,跨越十年的时间,人物的精细,说话的方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学校的描写、地里庄稼的播种到煤矿生活的那些点,记者的体验,文革的聚点等等,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来铺垫,三卷的长篇怎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活的酸辣苦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遇事处理的稳重不乱,老一辈的孙玉厚的老实胆小,玉亭的迂腐坚持观点与年轻一代的少平、少安形成两个时代的对比,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的73年的我,虽然没有多少那个时代的感观,但是天生喜欢农村的生活,农村的电影文学总是不断地看,特别是知青的下乡文学更是喜爱。有过两年西北高原生活的我又对煤矿特别的熟悉,对于路遥笔下的这部作品,理解便深透一点,因为有自己的体验,年龄也到了之悟的时候了,所以自己的感观总是有点熟悉感。
平凡的人感悟平凡的事,自己的感才是最真实的正如路遥所说“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见。无病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
用心感写,记录真实,才是最好的,愿我们的文学梦沿着路先生的文学路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