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泰山做客天山李宝介的头像

泰山做客天山李宝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4
分享

煤炭所感

对于煤矿的认识,源于我的爸爸,他部队转业后,进入了新汶矿务局的禹村煤矿,而我从此就有了一个煤矿子弟的身份,为了不辜负这个身份,1986年的秋天我从沂蒙山的一个不起眼的村长转学到了禹村矿校,从此便于煤矿的姻缘越来越深,年少的我对于矿区展现出热爱,周末的时刻沿着长长的铁道去2号井的矿区洗澡玩耍、偌大的工业广场热闹非凡,对于农村来的孩子有着太多的吸引力,那个年代,一座县城的繁华程度也不过如此罢了!元旦、五一等节假日,大礼堂的演出更是展现出文艺的热潮,春节、正月十五的重大节日,踩高跷、扭秧歌的街道演出更是让我们的矿山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优越性,由此也在我年少的心里埋下了干煤矿的种子,于是在初中毕业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读技校,三年的技校生活,每月领着三五十元钱,享受着三十几的粮票,日子过的滋润,学习的劲头倒是减退了不少,用了一年学习了高中课程,微积分还没有彻底弄明白,便到了第二年的专业课,什么电工学、机械制图、电子基础知识等等让我彻底摆脱不了煤矿了,实习的时候,选择了父亲工作的禹村煤矿,立井的罐笼在绞车的牵引下随着缆绳在淋水的陪伴下降升在井筒中,奔走在布满道轨的巷道中,微弱的矿灯光交织在大巷的照明中,不断地晃动,让我格外好奇,东瞧瞧、细看看、全然不顾那凹凸不平的地上,有几回都差点绊倒,弄得我的老师担惊受怕,而我却全然没感觉到害怕,当然没用多长时间,便熟悉了,有时还顺着老同志的话题调侃,当然一升井便就不在谈,用“行业”的话,那就见不得人的话,如同《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与采煤队那伙人在“掌子面”所得话一样,总是带着点“骚味”,也许这就是枯燥环境下的解乏术罢,因为从我第一次下井到后来去过的二十多个矿井,这些都大同小异,虽然不在一个省,不在一个地区,人员的分布也不同,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我想这就是没有编剧的“矿文化吧”!

后来的日子,我不在局限于省内的矿井,去吕梁,奔内蒙,走新疆,从一个采煤队的机电人员转岗接触了更多的煤矿行业内的专业,物资采购、设备管理、经营预算与考核、煤质煤销管理、工程造价、法务合同等等,拓展的区域越来越多,感觉自己越来越笨,为啥感觉到笨呢?用后来人家送给我的话就是“只知道推磨拉车,不知道添加草料”,对于职称的事,从来就没有去考虑这些,觉得有这些无这些都不影响工作。直到3年前进入二级公司的机关才感觉得到,至此,晚矣!但不服输的我,从头再来,哪怕到退休的那一天,我也要努力,职称也好,新科技也好,我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

回想三十余年的光影,有困惑、有退缩的想法,但是都挺过来了,期间的安全事故历经十余次的生死躲避,让我更急珍惜当下的工作与生活,顶板冒落让我有幸躲过,也不幸伤过,机电运输险些被上行的人行车扎过,也被电老虎灼过,差点把眼睛弄瞎,弹起的钢丝绳也被我的牙耍过,弄得我的牙差点秃噜着去了老家,好歹老天有眼,让他经过几年后又安家固守有了幸福的着落,每一次的生死错落都让我警醒,煤矿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繁琐却不为人知,两头不见太阳的生活,让其大多数人躲避不愿意挑起这份岗责,而我却坚守在这近万天的煤海中过。

都说人日久生情,不错,在这些年岁里,我深深的懂得煤炭工作的不容易,慢慢的用笔来记录我从事的职业,让适宜的生活慢慢靠近诗意,让我的写作来记录“黑金”的火,让人们来了解我们煤炭人所从事的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大,智能采煤的现代化的发展,无人则安的理念的深入,将来的煤矿必定绿色低碳,高科技发展,燃煤逐步被新能源替代,原料深加工的煤炭必定被延传走远,什么三聚氰胺、尿素的发展必定再创原料煤的新篇,这就是我从业三十年的一点小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