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斌武的头像

刘斌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9
分享

陕北红枣

陕北产红枣,清涧最驰名。

清涧这个地方丘陵沟壑,枣树很早就有了。乡下流传一句民谚:千年的松柏,万年的槐,不知道枣树何时来。清康熙《延安府志》记载:“红枣,出清涧”。清代《清涧县志》记载,历史上自店房坪直抵黄河,百里都是枣林。清涧县王宿里村有一株古枣树,据专家测定是1000多年前的遗物。过去,由于缺乏科技含量,一直是粗放经营,基本上是靠天吃枣。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生产责任制,承包荒山荒坡,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枣树就有规模,上档次,更加地多了起来,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平常看着枣树不咋显眼,有的躯干高大,有的矮小,有的弯曲。树枝细长,皮肤皱巴,也很普通。可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一年一季的春暖花开,那一棵棵枣树的枝桠上,泛出了绿色的扇状的小叶子,而后绽开着一簇簇金黄色的花蕾,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变成了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大美世界。

过去,特别到了金秋季节,陕北高原的清涧县境内,最迷人的也就是那一树树红艳艳,沉甸甸,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红枣挂满了枝头,像红玛瑙似的挂在了山山坬坬,沟沟梁梁,迎风摇曳,清脆香甜,令人垂涎欲滴。大红枣儿可染红了天,染红了山,染红了水。简直是画中画,景中美。乡间习俗:寒露过,枣杆开,也就是传统的“打枣节”,或“开杆节”。基本上家家户户门上锁,男女老少都出动;有赶着毛驴、黄牛、骡子的;有拉着架子车,背着布袋,扛上枣杆的;那些婆姨女子们提篮挎筐,碎娃们兴高采烈去地里检红枣。人们到了枣树林里,稍作休息。先由中年人或者年轻人站在树跟前,或者爬上树疙杈,搂动着主杆摇上一阵子,然后再拿着枣杆,敲打树上的零星枣儿。不过一会儿,那山坬上,沟坪里,仿佛铺上了一块块红地毯,红得发紫亮眼。整个枣乡的打枣季节里,满山遍坬,人欢马叫,异常热闹!

在陕北这块土地上不仅枣树多,而且清涧,绥德,佳县,吴堡,米脂,子洲,横山,延川,子长,延长等地以枣字冠名的村名、地名也许多。如枣坪则,枣山里,枣林坪,枣嘴,枣庄沟,枣峁,枣沟,枣坬里,枣树塔,枣也,枣疙梁,枣川里,枣崖,枣庵,枣棚,枣疙瘩等;以枣字冠名的食品也不少,如酒枣,枣包,枣饼,枣糕,枣尖,枣焖饭,枣果馅,枣老虎,枣炒面,枣粽子,枣粥,滩枣,枣山,枣牌,枣粥、枣角、枣酱、枣酒,枣醋,枣蜜,枣汁饮料等。而且这红枣还是良药,是滋补健身的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大枣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年延年”。陕北清涧不愧为红枣之乡,其人文地理,民食民俗,已经融入世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历史与盛名悠久。

陕北的红枣好,尤以清涧的红枣质量比较上乘,它是因与其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有着特殊的关系。清涧县地理位置北纬37度,在黄河与无定河的交汇之处,属黄土高原的中间地带;海拔低,土壤肥沃。气候,也属于大陆性季风干旱区,具有丰富的光照与热量资源。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记述:“旱涝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也正是这十年九旱的原因,低谷区域的山坡坬上耐干旱的红枣树,从开花、挂果、成熟的每个过程中,都受到了光热、温差、季风的影响,从而得天独厚地产出了皮红、肉厚、个大、香甜的大红枣儿。

曾有异国他乡的大陆同胞向党中央寄信,指名道姓,喜欢吃陕北清涧的大红枣。红枣啊,可以说誉满海内外,久负盛名。枣农们不忘上苍的恩赐,又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结合当前扶贫攻坚,补齐短板,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继续栽种枣树,而且不断改良,矮化密植,有了骏枣,马牙枣,梨枣等新品种,一年下来的收入客观。这枣树啊,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变成了枣乡人的“宝疙瘩”:老百姓生活富裕的象征。

近几年来,因为气候回暖,寒露前后出现连阴雨天,树上的红枣发生裂变,产量受到了影响,对枣农的积极性有些挫伤。尽管立务枣树遇到了新的挑战,可在乡村依然有不少枣农坚守着,他们找专家,玻难题,寻找最佳方案,诸如回收青枣深加工等措施,挽回少有的损失。 

企盼源远流长的陕北红枣树,更加美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