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在陕北大地的城乡里,人们约上三一伙,五一群的亲朋好友,迎着一缕缕和谐的清风,去爬山,挖野菜,嗅花香,尽情享受美好的山野情趣。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的确,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不管你走到那里,都能看到山崖畔上一朵朵山花争奇斗艳,一簇簇野菜青葱嫩绿,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在那山峁坬上,有榆钱、槐花,一股脑儿也在树枝上开放了,还有苜蓿、苦菜、甜巨、野韭等等,也从黄土地上冒出来了,漫山遍野,活脱可爱,目不暇给。而且,这些原本不上串的野草嫩芽和山花儿,在采收到家后,经过挑拣,淘洗等加工,竟然成了家庭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比起那山珍海味亦毫不逊色,使人喜爱至极。
野菜,这是大自然的无偿馈赠。在过去那贫困的年月里,主粮不足,蔬菜不够,就连稍微好一点的野菜都觉得奢侈,远远的赶不上人们的采摘。那时候,人们吃得最多的是劣质野菜,诸如什么没有营养价值的野草,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可时间一长,就会面部饥黄,浮肿乏力。但是,还得庆幸这些野菜,毕竟还可以充饥的,总比饿死人强。
少儿时代,记得在我们暖泉坬村的对面风水峁上,生长着一种野生的木柱柱花(地方语),枝干形似柠条,有小刺芽,尖细,瓜子叶,叶刺间绽放着一朵朵的小小的黄花儿,惹人喜欢。而且这种小花儿和绿叶子,听大人说是可以食用的。可它身上长刺,很难采摘。不过,我们几个小伙伴在那山峁上玩的时候,看着眼馋,又加饥饿,经常忍不住的就去采摘。几个同伴你一朵朵花儿,他一片片绿叶子,一个个小心谨慎地采摘着,直至都摘得装满了口袋。然后,高兴得像收获了战利品,一路上嘻嘻哈哈,喊喊叫叫,凯旋而归。
回去以后,分头行动,找来铁皮筒、火柴、食盐、调料、水等,把花儿洗干净。而后就在村周围一个僻静的黄土圪崂,拿小撅头挖个土壕(坑),仿照灶坑的样式做成简单的锅灶。接着,把盛了水的筒子搁到锅灶上,将木柱柱花和绿叶儿全倒入铁皮筒里,后把盐和调料一并撒入,搅拌在一起。再在灶底下点燃干柴,开始去煮。不一会儿,那铁皮筒子里也就滋滋滋地响了起来,一锅野菜汤很快就煮好了。之后,几个伙伴你争我抢,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在其它季节里,我们也采用这样的办法,煮过青杏、青枣、洋芋、南瓜、黄豆、玉米棒子等,大家一起充饥,仿佛短时间内没有了饥饿感和苦难感。时过境迁,可本人内心深处对那些山野滋味,一直怀有留恋和敬意,难以忘记。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生存境况与过去已大不一样了,如今是吃惯了大米白面、大鱼大肉,而又开始怀念起那些野菜花香。呵,那些生长在山地里有营养的野菜、长在树上花儿无污染,成本低,时下变成了一种品尝性的生活享受。年轻人成伙结伴地去山头上野炊,还有的中小学校也带着学生春游,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一边也在享受着田野风味,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让孩子们尽情地徜徉其中,欢声笑语,响彻山野。
春天里的野菜,可以做成各种美食。比如,可以将苜蓿,甜苣,黄禾牙,沙盖,荞菜,榆钱,槐花等野菜花叶,分别加些土豆丝,拌上面,蒸成库力、也叫卜揽(地方语)。还可以将野菜拌面烙成各种味道的饼子,或者将野菜拌上绞碎的大肉、鸡蛋、木耳作馅,包成饺子、包子,那个味道别提有多新鲜了啊。时下,苦菜,榆钱,槐花等野菜花儿,还上了城乡饭馆的餐桌,因其自然风味,营养丰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已经成了一种地道的农家美食,特别是外来的宾客,更是对此偏爱有加,总要留意品尝这些地道的农家小吃,吃后往往赞不绝口。
关于野菜,有不少的文字记载,清嘉庆年间,典史宋谦曾作诗:“野菜乘时秀,闾阎采采尝。调知羹味苦,餐觉菜根香。问俗桃宜早,资贫愿易偿。和甘逢岁稔,此景未应忘。”乡下也有不少相关的民谣:清油调苦菜,各取心里爱。男人掏苦菜,女人走口外。吃了苦菜,先苦后甜。吃了卜揽,好好动弹(劳动)。食长苗,人苗条。吃了木耳,耳听八方。家家吃野菜,人人除百病。槐花香,月儿圆。吃了榆钱,人人有钱。等等。其实,乡下大量的野菜能不能食用,是通过上辈人们不断尝试才流传下来的。民间还流传有关野菜的中医药方,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许多病患。可见野菜也是宝物,不可小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下,退耕还林,生态变好,草木茂盛,野菜丰饶,每年春季,那些野菜花香却是陕北高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