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少庄户人家,过去都有一台纺线车,主要用于家庭手工作业,简称纺车。
打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家庭纺纱织布的骨干,经常看见她盘坐在纺车前纺线。她老人家左手攥着棉花棒子,右手拖着纺车摇柄,不停地转动着纺车。就那么地吱吱扭扭、吱吱扭扭地转来转去,然后通过纺锭抽拉出一根柔软细长的棉线,而后一圈一圈地缠绕到纺车的轮子上。等那纺车轮子上缠绕起一条又一条,一层又一层,厚厚的一轮棉线,就从轮子上把它卸下来,绑扎成一轱辘或者是一把把的线穗子。再将其整理好,包裹在一起,暂且收藏起来。奶奶的这些举动,和她那认真细致、孜孜不倦、辛苦操劳的农家妇女形象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永久难忘。
经过纺车加工出来的棉线,再用乡村家庭的木质织布机,纺织出来的布叫老布,或称粗布。纺线织布的主要原料来源于棉花,在过去年代的生产队,每年都要选上几块上好的地来种棉花,也有的人家自留地也种一些。织好的布匹主要用于家人的衣服、铺盖、鞋袜等日常生活所需。乡下的老布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
纺织有哪些程序呢?首先要把原始的棉花去壳摘花瓤;其次要选择晴天放在筛子、笸箩、石床、房顶石板上晾晒,直至晾干;三是手工撕开花瓤,用自制的木弓弦,进行人工纺弹。或者把棉花包在单门帘或床单里,由家人背到附近集镇上的弹花店去弹,直至弹成云雾状的一团一团花绒;四是将弹好的棉花,人工搓成不到一尺长,一个一个圆柱体的小棒儿,搁放到笸箩里。以上一切准备就绪,然后才能一棒一棒地抓到手里,先在一个头子上抽搓出个细捻子,缠在纺线车的小轴锭上,再将线头连接到纺车轮子的引线上,那么就可以纺线了。
每年把棉花摘回家里,奶奶也就成了看管者,由她一手经营打理。她不仅纺线织布,有时还拿线坨捻棉花线,羊毛线,给家人织棉袜,以供备冬季之用。每当到了冬季,我们穿上新棉袜,脚暖全身不冷,心里热乎乎的。纺线织布是奶奶一辈子的拿手戏,回想着她老人家坐在炕头上纺线的情景,那纺车吱吱扭扭地转呀转,那棉花线细细长长地抽呀抽,既均匀,又光滑,基本上不打结,没有疙疙瘩瘩。真是挥洒自如,一丝不苟,做工到位,令人敬佩。
乡下的老粗布,制造工艺比较麻烦,需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等工序,全都采用纯手工工艺。而且使用基本色线,将一根根的棉线儿,经过织布机一梭一梭地交叉穿梭,纵横编织,反反复复,才能织出一些淳朴美观的图案,乡土气息浓郁。
这样的纺纱织布方式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遗址中就有“纺纶”出土,可见当时就有了原始的纺织工具。早在商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了一种木质的纺织工具。清代老土布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成为大内御用之物。土布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一种标志,也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在“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里,用自己的勤劳巧手编织着古朴的美丽华章。而且不断地改进着纺纱织布技术。并使之随着数千年的灿烂历史,流传至今,堪称一大奇迹。
乡村人的美好生活是靠辛勤劳动,努力打拼出来的。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只要把苦日子熬过去,那甜日子也就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