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宝祥的头像

李宝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7
分享

河边柘树

        河边柘树(散文)

       文/李宝祥  

我家门前的小河岸边,长着一棵古木——柘树。

 柘树它长多少岁了,村里没有人知晓。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小时候就长得很粗壮,一个人围抱不住它的树身了。每到夏天的时候,总是长得枝繁叶茂。树冠展开约有十多个平方,庇佑着树下的一条长长的石凳。炎炎夏日里,树下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纳凉、聊天,发布马路消息的集散地……

其实柘树,只是棵极普通的落叶乔木而已。长得一点不好看。丑陋粗糙的灰褐色的树皮,盘虬卧龙般的树身,新生的树枝上还长有一寸来长的刺儿。整棵树歪斜在河滩上,与河面成45度的夹角。可每每到了初夏,柘树能开出浅黄色的毛绒绒的圆球花,甚是好看!到了盛夏结成深红色或紫色的球状果实,样子确似梅子或像生长在南方的荔枝。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野梅子”,也有叫“水荔枝”的(大概是由于长在河水边的缘故)。我们曾经尝过成熟的果实,可味道苦苦的,一点也不好吃。再加上大人总是说不能吃,有的人还说,吃了要变哑巴的。从此,树上的果实就让它成熟落地,自生自灭。只有爷爷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是要挑饱满的果子,捡回家晒干并收藏起来。    

有人问爷爷作啥用,爷爷总敷衍着说:“生火,发煤饼炉子”。其实,爷爷把干果子藏在一个大锡瓶里。问爷爷:“你说生火用,为何藏得那么神秘?”“小孩子,不懂大人的事,读好你的书,将来就懂了。”爷爷捋了捋络腮胡须,将我打发了。从此,我不再过问此事。

打从我记事起,柘树就伴随着我童年的成长。每到酷暑,大人们忙着“双抢”(既要趁晴天骄阳抢收早稻谷,又要抢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种下去,我们村里就叫“双抢”农忙),柘树就成了我们小伙伴的乐园。盛夏里无论是住村东还是村西的伙伴,都不约而同的汇聚在树下的石凳里,个子高的身强力壮的,常常像登楼梯般轻松地爬上这棵歪脖子树,乘凉、聊张家长李家短。有时,伙伴们推荐我给他们讲《西游记》《说岳全传》之类的连环画故事。为了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我总是要提前熟读并记住故事里的主要情节,有时还学着我爷爷的腔调,在讲述时给故事“加油添醋”,可伙伴们乐听不厌。这在同伴们的眼中,我就是他们童年时的“故事大王”。这样读书讲述,不但锻炼了我的口才,更促使了我对课外书籍的喜爱和痴迷,也为我日后爱好文学,当语文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时,天太闷热,我们就在树上纵身跃入河里嬉戏,打水仗;沿河水的石缝间摸螺蛳、摸河虾;潜入水底摸河蚌……有一次,我不小心从柘树上,直接跳入水中,由于天旱无雨,河水浅了,左脚磕在河底的乱石里疼痛难熬,出水后更是疼痛不堪,痛得我一个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天亮了才发现脚红肿得不能出门去玩了,可还不敢与父母说。奶奶知道了,护着我说:“宝贝,疼不?”。不说到好,我还忍着,这一说,我就“哇”的哭了。奶奶当着父母的面说:“事已至此,还是赶快去看看赤脚医生吧”。很快,爷爷背着我到村医务室,瘸腿的李医生先看了看我红肿的脚,然后摸了摸我的受伤处,并对爷爷说“问题不大,只是左脚踝骨韧带扭伤了,小孩子吃点伤科止痛消炎药,少活动,半个月左右就会自然好的。”“既然李医生说问题不大,我们就不花这药钱了,回家”爷爷接着说:“给你吃家中的密煮药,保证药到伤愈。”

原来,爷爷锡瓶里藏着的柘树结的干果——“水荔枝”,加水慢慢熬煮出来的汤汁,是一味专门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爷爷说,这药汤能清热凉血,舒筋活络,消炎止肿痛。爷爷让我一天喝三次,每次喝大半汤碗,其实汤药一点也不难喝,只有一点儿微苦,可能是,奶奶怕我苦不肯喝,药汤里放入了她珍藏的冰糖吧!关于这我可说不清楚了。然而,更让我高兴的是我每喝一次汤药,还能吃上让同伴们见了也得嘴馋的橄榄,那唅在口里咸甜交杂的椒盐味,生津止渴余味不绝。这因祸得福的事儿,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汤药的疗效还真的如爷爷所愿,药到病除了。不到一个月,我又可以下地,上蹿下跳了。爷爷说:“我家的小祖宗,别再好了伤疤,忘了……!”还没等爷爷把话说完,我接过他的话茬说“……忘了痛,爷爷我记住了”说完,向爷爷做个鬼脸就直奔柘树下,给分别多日的伙伴去讲《说岳全传》的故事。伙伴们爱不爱听讲,我不在乎,嗨!其实好久不练嘴皮子,心里也怪洋洋的……

 同伴们见我在只在家调养但伤痊愈了,感到十分好奇。我呢,一乐呵,竟把爷爷用柘果熬煮汤药,治伤的秘方说漏了嘴。于是,小伙伴们七嘴八舌的说,“你爷爷不是说是生火,发煤饼炉子的吗?你爷爷骗人。”这既弄得我怪不好意思,也搞得爷爷在村人面前很尴尬。“你这惹事的小畜生”爷爷边说边扯着我的耳朵将我带回了家。这是记忆里的爷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我动粗。

有关伤药的秘密公开后,爷爷坐在柘树下的石凳上,将有关柘树和果子的药理功效都向村民和盘托出了。这事在村中一传二,二传三,很快在全村传开了。从此,每年到秋天柘果成熟的时候,果子就被村民一抢而空。

改革开放后,在“若要富,先通路”的前提下,门前石板路拓宽机耕路,殃及的首先是柘树,身子歪在河岸上的半身被村委会决定,请二个木匠用长锯锯掉了,由于其木质坚硬,手臂般粗的枝丫,都被木工选取做斧头柄,做木刨子壳了。

八十年代中期,村里有了私家车,机耕路拓宽成水泥公路,柘树第二次遭殃,长在河岸上的再次被锯掉一半,只有倒卧在水面上三分之一的树桩树枝还留着,爷爷辈的村民说,这下柘树可大伤元气,眼看活不成了。可坚强不屈的这歪脖子柘树枯木逢春,春天里依然长满了枝叶,只是从此后,再也不开黄色的绒球花了……

很多年过去了,往事一幕幕,时时浮眼前。

如今,柘树成了我们村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是它见证了农村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村民的脱贫致富。它亲历了从它身边的石板路变成机耕路又拓宽为宽敞的水泥公路。它每天耳闻着“嘟嘟”的汽车喇叭声;目睹着村民的汽车跑过它身旁,穿行在别墅洋房前,进进又出出……

前年,区镇两级开展“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检查验收,其中有一位林业方面的专家发现了这棵古柘树,说村里要好好的保护起来。不久,有关部门的专家,还专门带来仪器给柘树测定了树轮。经过测算,这棵树居然已有210岁了,政府还在树身醒目的位置,挂上了不锈钢精制的中英文双语对照的标识牌子,记录了树名、科目及树龄等条目。

至此,村民对这棵古木开始肃然起敬。才知悉柘树全身都是宝。据考证: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果子可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还可养蚕;果食可用来酿酒,喝了活血化瘀……

从此,这棵村里的古柘,就成了村民人人守护,个个敬畏的镇村宅的宝树,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现已在当地名声鹤起

【《河边柘树》发表于柯桥区文联《鉴湖》(双月刊)2019年第三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