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成斌的头像

李成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0
分享

七溪岭怀古

岁次戊戌,季在金秋,日于十月十七号、农历九月初九,时为重阳节。

重阳之说源自《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而九月九日,九九重叠,日月皆阳,故曰重阳日。至唐代九月初九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重阳节,倡导登高踏秋赏菊,所以又叫登高节。故与族弟胖亮夫妇,及龙林森和吴一为俩老兄一道故地重游七溪岭。

七溪岭,处永新之南,为永新与原宁岗的界山之一。七溪岭有新老之分,我们登的是新七溪岭,离县城二十余千米。因七溪岭战斗而享誉,也载入史册。那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1928年6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工农红军及边界地方武装在龙源口新、老七溪岭及白口一带,打败两杨(杨池生、杨如轩),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的联合围(会)剿;并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七溪岭战斗是红军第一次以少胜多打败国民党兵,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山上有条连接永新宁岗的古道。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这条古道是永新与宁岗交往的主要通道,可以说是古时的永宁商道或七溪岭驿道。

我自年少就常沿这条七溪岭商道翻过七溪岭,去宁岗新城逢圩,卖竹叶、辣椒和竹制品等。后来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的发展,才开始淡出社会交通,慢慢地淹没在杂草丛中。

   重阳日,天阴,气温宜人,适合登山踏秋。五人坐上族弟胖亮的宝马车,8点余出县城,过三湾桥,沿320国道至自在亭,分道南行848县道,过烟阁、四教,在秋溪再分道南行849乡道。近九点车停龙源口村。

下车西行,一桥如虹连接龙源口河的东西两岸,青砖单孔,古朴大方,这就是有名的龙源口桥。龙源口桥原名“久大桥”,始建于公元1837年,即清道光十七年。可谓生于忧患(那时的中国已是“悲风聚至”)又经战火。

下车西行,一桥如虹连接龙源口江的东西两岸,青砖单孔,古朴大方,这就是有名的龙源口桥。此桥原名“久大桥”,始建于公元1837年,即清道光十七年。可谓生于忧患(那时的中国已是“悲风聚至”)又经战火洗礼。

源于在龙源口地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会)剿胜利,故七溪岭战斗也称龙源口大捷。桥作为龙源口大捷的标志物,曾随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三元币进入全国各家各户。

   过桥,路分两条,向南为直上七溪岭的路,往北绕桃花谷景区,再上七溪岭。

   桃花谷景区是近年以七溪岭战斗和毛泽东在龙源口开展革命活动时的遗址开发,如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所在地——明心寺等。栈道,石板路,桃树夹道。春来,沿路悠悠上行,登上明心寺,立足寺前,放眼绿树环抱的桃花谷,一片桃花烂漫,不由得会想起白居易的佳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前两天一直雨,今天才转阴,一路雾霭绕树林、山岚遮山顶。我们沿新修的石板路边走边聊地来到永宁亭。

   永宁亭原为砖木结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七溪岭古道上诸多亭子中的一座。听老人说原来自龙源口村至宁岗新城一路有不少亭子供行人歇脚和遮风挡雨,如蛤蟆湖驿站、永宁亭、泰山亭、望月亭、太行亭、龙凤阁。

自古十里一亭,而七溪岭只是“上七下八”十五里,却有六座之多,足以说明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忙和热闹,这条古道曾经在永宁交往中的地位和意义。只是随着社会交通的发展,七溪岭商道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亭阁也无人整修而废弃倒塌。现在又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兴起,加之政府注重中华传统传承和红色文化宣传,在原地重建永宁和泰山两亭。不能说古亭见证社会兴衰,也可以说古亭的前世今生与社会发展密切想关吧。

过永宁亭,路不再是水泥石板路,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填充石块,使路平整,但由于前两天的雨而使路显滑。路两边树木茂盛,树枝树叶相连,将路掩映成“隧道”,夏天阳光也很难照进来,或许只有“明月松间照”般的光线摇曳和斑驳。

至泰山亭,进亭小歇。遥想曾经多少过往行人,挑担在亭中歇脚、喝水食物作补充,其中也有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身影。

起身立足亭边,目视古道,青山黛色,天低云遮,一种压抑,一股苍凉。古道、古亭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一种莫名的离愁别感涌上心头,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李 叔同)的《送别》由远而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有人说词作者在送别凡尘,因为他写过此诗后在杭州剃度出家。想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将要暂时离开故土去外地生活,我今天的登山也似乎在辞别,而有些许伤感。 

再往上走的途中,遇到年少时常吃的山果,酸枣、盼盼子(音)、菊梨子(音)……我随手采摘或捡了吃,酸酸的、甜甜的,依然是儿时的味道。一路在采摘和捡食野果中品味和回忆曾经的青葱岁月,也拾回不少年少时的乐趣。

一路品秋,一路行地来到山顶,走进望月亭。望月亭是七溪岭古道亭阁中最高的,也是七溪岭古道上最有影响的。2006年5月25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也是最早重修的,并在旁边立了一石碑,碑的阴面标注望月亭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阳面介绍了七溪岭战斗指挥部设在望月亭,七溪岭战斗到最激烈时,朱德同志亲自提枪战斗。然碑块已破败,饰面瓷板脱落,可能不在这次工程之内吧。我相信不在这次工程之内也会修修。因为那些古亭古建筑并没有政府的工程拨款,一样建成,如原古亭和山脚的明心寺。近闻周润发一生节俭,却计划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6亿港元捐给慈善机构。发哥没有面向青灯古佛的善心修炼,也没有经受多少理想教育,生活却养成了他的淡雅心态。我想做公共工程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会对公共事业古道热肠。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在何处?立于望月亭,仿佛听到七溪岭战斗的枪炮声,看到朱德提枪上阵的身影。朱德提枪上阵的这种精神不知是否达“仙”之境界,但一定是现代民众所望、社会所需。

望月,一个有诗意的令人遐想的名字,望月亭更是一个令人新潮澎湃的地方。他除了是七溪岭战斗的指挥部,还是《十送红军》这首著名歌曲的原唱地。《十送红军》这支歌曲究竟是在何时何地送的哪支红军部队?一直还有争议。但有一说,一九三四年八月的一天,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根据中央红军的战略布局,突破敌人的围剿后率先西征,拉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红六军团西征就是在望月亭突破国民党的围剿出发(一说是从永新牛田出发)。所以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作品里常有望月亭的场景。如《长征》影片的插曲和片尾曲《十送红军》选拍在七溪岭望月亭。

约十一时,我怀着悲壮,在心底吟唱《十送红军》往回走。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晚上写重游七溪岭随笔时想到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老人调整心态走出户外,融入社会、融入自然,愿天下的老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