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纪念馆内,摆放着一床薄薄的棉絮,那是当年毛委员使用过的,记述着一段深沉的鱼水情。
在这里,红色队伍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得到了歇息和休整。古田会议召开了,党的旗帜竖起来了。勤劳穷困的人们,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看到了纪律严明的行动,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军队的风气。
这军队,帮着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这军队,帮着老百姓劈柴,担水,洗衣;这军队,不骚扰百姓,整齐划一。特别是那个长着浓密黑发的青年人,嘴角有一块黑痣的毛委员,他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百姓就热血沸腾,心潮起伏。大家都为他的声音着了迷,他讲出了我们压抑心底的久违的呼声。
似乎心有灵犀,几乎不约而同,大家都把自己的儿女送了出来,参加赤卫队,参加红军。这是保护我们的军队,这是为我们老百姓撑腰说话的军队,我们都添一点柴,把这把火烧的更旺起来。
天冷了,山里起了雾,继而转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凉森森的雨点,冷飕飕的小风,钻进人们的脖子里,腿里,扎着骨头扎着肉。毛委员披着蓑衣,挨个营地去查看。战士们穿的衣服五花八门,有穿单衣的,有穿棉衣的,有黑色的,还有凑合着穿家里女人带花色的衣裳,有上衣没裤子的,有裤子上身裹了蓑衣的,真个是各尽所有,各展其能。大家见怪不怪,一个个精神抖擞,神情爽朗,目光中都滋养着一种亮晶晶的东西。
毛委员挨个走了一遍,感受到了红色队伍的勃勃生机。这是星星之火啊!将来是可以燎原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是老百姓拿出自己的所有,养育着这支队伍。不知道现在他们的生活怎么样?
毛委员拐进了百姓家里,和阿公阿婆们话家常,唠心事。看到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不等吩咐,眼疾手快的警卫员手脚麻利地干了起来。、
辗转了几家,毛委员颇受感动。老百姓真的把这支队伍当成了亲人。他们缺衣少食,衣衫褴褛,还有拿出东西供养队伍。这是东方的曙光,是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希望,寄托着他们过好日子的念想。
这样想着,毛委员回到了驻地,这才感觉肚子饿了,去找炊事员杨冬冬过来,看有什么吃的没有,填一填肚子。穿着一身蓑衣的杨冬冬进来了,不停地跺着脚,一张憔悴的脸冻得青紫。毛委员这才感觉出了不正常。
“同志哥哎,天冷哩!你怎么还穿蓑衣?——没有衣服穿吗?——你看这胳膊冻的!这腿……”
杨冬冬嘿嘿笑着,直说不冷,不冷。
毛委员皱了一下眉头:“不冷?那是假的吧?——没有衣服,你床上盖的东西,可以拿来裹身上御寒的嘛!……”
说着,他迈步走向炊事员睡觉的地方,等杨冬冬想拦住他的时候,毛委员已经呆在那里发怔。他看到了什么?——地上铺着一些稻草,上面放着一个破棕衣!
毛委员转过了身,目光里满是关切:“同志哥哎!你!你怎么什么也没有哎?”
杨冬冬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被逮住一样,不自然地笑笑:“毛委员,你就别操心了!——我家有一床被子,没拿来。”
“怎么没拿来?去拿呀!——警卫员!”
“甭!甭!毛委员!——这不孩子参加赤卫队了嘛,他们日夜训练,钻山爬坡,风里来雨里去,比我更需要它,所以……”
毛委员沉吟着,目光里满是自责和感慨:“辛苦了老乡们!跟着我们一起过着艰苦的日子……”
杨冬冬把腰挺了挺,蓑衣上的雨滴扑簌簌地往下掉:“没事毛委员!我们心里暖和着呢。队伍来了,我们老百姓就有盼头了。”
毛泽东大步回到自己房中,把自己床上仅有的两条毛毯抽了一条出来,回来递到炊事员杨冬冬手上。
“同志哥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这里还有条毛毯,能够给你用,咱们一起对付着往前走吧!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军民一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一步步壮大起来,发展起来,红了这片土地,亮了这里的天……”
望着这诚挚的眼神,和这双坚定有力的大手,杨冬冬推辞不下,眼含热泪,接受了这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闽西特委知道了这件事后,又给毛泽东特地添上了这床薄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