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28
分享

走进“儒林之邦”的吴洋

“千峰插汉展幽姿,万树披云添景奇。瑞彩儒林寻旧迹,康韶雅士谱新诗。”这是一首描写“儒林之邦”的吴洋。受诗情画意的熏染,我时常为吴洋的古民宅陶醉;为吴洋的云雾赞美;为吴洋的历史名人辈出感叹;为吴洋的生态山水魂牵梦绕!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深的情愫,所以,总想走进未曾谋面的“儒林之邦”——吴洋。

吴洋,古称梧峰,古时“梧桐之树众多,峰峦之立秀美”而得名。它地处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村庄离县城近50公里,以吴氏族人聚居的小山村,人口四百多人。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吴氏肇基祖吴兴辑于宋仁宗天圣初年卜居于此,至今已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2022年3月23日,与好友念诗信、梅长华一同驱车前往吴洋参访。车从霞浦城关出发,沿着盘山公路,驶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我们在停车场旁的一张醒目的生态观光导游图中获知,村里景点有:百年红豆杉、吴氏宗祠、古油坊、生态油茶园、观雾亭、百丈涯瀑布、森林人家、红军洞等二十多个景点。

天公不作美,天气寒冷,又下着大雨,给我们参访带来许多不便,无法对全部的景点一一参访。我们只好重点参访“吴氏宗祠”“百丈涯瀑布”“古油坊”“森林人家”“观雾亭”“古柳杉”等几个著名景点。这些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从中也能领略到吴洋村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


                          01 吴氏宗祠


村内较完整地保存着二座明、清时期兴建的“吴氏宗祠”。旧祠地处三峰一山的梧峰山,距主村东南约一华里处。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祠门前左右竖二对石旗杆夹、祠外乱毛石砌筑残墙。

随着后裔业兴人旺,旧祠已不能满足各种祭祀活动的需求。村民们于清嘉庆年间,在村东择地重建宗祠。

新建宗祠占地面积1143.8平方米,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为前后二进,中间天井,悬山顶砖木结构,依次为左右台阶步入约百平方米的大厅,大厅正上方的神龛间安放着明代年间的木质神牌一副及列祖列宗的牌位;厅前放着一尊高1.6米的七宝铜香炉,为元至正年间所铸造,其底座为复盘莲花式,上为方形,四面镌刻着飞鹿图,四只柱缠绕着龙,龙头顶为莲花瓣炉,线条清晰,形象逼真,预示着族人吉祥,同时,彰显着吴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在厅的左右墙上张挂着:“吴氏宗祠”“亚魁”“文元”等六块明清时期的木质牌匾,这些匾有的黑底金字、有蓝底金字,均为行书体,笔迹苍劲有力,彰显书香门第之作。

祠内天花板上二处以明代的建筑风格的六角藻井,用斗拱装饰,更加突显古朴典雅的儒林文化之韵味。

祠厅天井边还竖立着另有明洪武已末年的石狮一对,底部长85厘米,高60厘米。该狮造型活泼,形象威严,同时在狮背上凿了一个小石槽,为重大活动时,插旗或牌之用。

祠前左右竖六对旗杆碣,它记载着吴洋文人雅士层出不穷的象征。据老人介绍,明清时期梧峰吴氏先贤中有吴钰、吴嵩、吴熙、吴升、吴鹏程、吴澄沅六位中举而入仕者。在一个山区的小村庄,能有如此多的先贤高中举人,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氏先辈通过数辈人对教育付出的回馈。造就了在村里的后裔学习的热情蔚然成风,文脉得到赓续,成就了吴洋“儒林之邦”之美誉。

                    

                                    02 传统古油坊


我们沿着古道走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走进我们的视野,而墙上“古油坊”三字,在烟雨中显得格外醒目,而墙边的空地上,存放的石磨盘,引起我好奇,于是乎,总想进入楼内探个究竟,但楼门锁着无法入内,只好透过窗户,往楼内探视着,坊内的器具摆放整齐有序,它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老百姓的食用油都来自这样古油坊的手工压榨坊,有的是加工山茶油,有的是加工茶籽油。

据当地人介绍,当年的古油坊制作场景紧张有序,打油号子、牛拉碾子、铿锵的油锤声伴随氤氲的油香,飘散在整个村庄。相传吴洋的古油坊,所压榨的是远近有名油坊,外地客户纷纷前来订购,为吴洋的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压榨取代了传统榨油方法,古油坊也淡出人们的视野,真可谓是“昔年忙碌古油坊,今日悠闲业已荒。唯有此君堪袖手,为渠分付水云乡。”我想如今的古油坊,不仅为青少年展示旧时古油坊的劳作的器具,而且是似乎唤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留住即将远去的一缕乡愁!


                       03  千年古柳杉


雨不停地下着,雾也越来越浓,看不清那山那水,整个村庄在云雾缥缈间,若隐若现,宛如云端之上的“海市舌楼”,让进入梦幻的世界……

而雾中的古柳杉更显得迷人的神态。两株植于宋天圣二年的千年古柳杉,一株直径1.83米,一株直径1.65米,如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样,昂立在村中间。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大雾的沐浴,雾在古柳杉的腰间盘旋,雾中的古柳杉宛如美女模特一般,一会儿秀美腿,一会儿秀摇身,一会儿秀服饰,雾因古杉增气象,古杉因雾添新姿。雾让古杉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更增添了古杉枝繁叶茂,不知道从哪年开始,被村民奉祀为神树,寄托着全村人,风调雨顺,家家健康平安。与村前300多亩的原始森林、周围满目绿色修竹和涓涓小溪绕村而过。要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绮丽画卷。

                           

                                  04   百丈涯瀑布

我们沿着休闲栈道,来到村外的湖口处,不知从哪里传来了轰隆隆水声,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看个究竟。雨天路滑,只好沿着下坡的栈道小心翼翼地向下挪去。

当我们扶着护栏向下挪了大约30级台阶时,映入眼帘的是“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百丈涯瀑布挂在山崖间。

瀑布分上下两级,落差100多米、宽10多米,从山垭口飞流直下的白练,有的细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如玉带飘舞,有的似银河奔泻的歌声,更是震耳欲聋,好像一阵风吹过茂密的森林,又像翻滚的海浪拍打岸边的岩石,溅起层层的浪花,形成一层层的水雾,在徐徐山风的吹拂下,飞快地与山谷里大雾融成一体,扭着秧歌……把百丈涯瀑布演奏的“迎宾曲”飞向诗的远方。


                             05 红军洞


吴洋村是霞浦革命老区重点村之一。在旧宗祠的南向坑壑下,有天然岩洞,洞深约4米,约宽5米,而洞内还有三个小洞,洞前紫藤倒挂苔藓滴翠,常年滴水,洞顶安放着渔翁石雕及形态逼真的蛤蟆石,坊间叫作“蛤蟆洞”。

它在革命时期发挥重大作用。1934年闽东苏区革命领导人曾志、叶飞曾在吴洋村发动群众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时,他们就住这个蛤蟆洞里,并以竹坑村作为红军秘密联络点。领导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分地革命,而村里的吴文茂、吴世宝参加革命活动时,牺牲在家乡,为革命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今,为了纪念革命老前辈,在吴洋活动留下的足迹,族人将“蛤蟆洞”叫做“红军洞”。


                       06“观雾亭”观雾


“吴洋万里雾通平,目海云山眼倍明。欲识此中真面目,只应天外有蓬瀛。”

我曾不远千里去观赏黄山云涛,去领略泰山的云海,但未看过吴洋的雾海。而生于斯长于斯,一个地道的霞浦人,还“未识庐山真面目”而深感愧疚。

“观雾亭”是建在瀑布的东面山岗上,地势险峻,山下是个万丈深渊的大峡谷,站在亭上极目远眺,整个峡谷里都是茫茫的大雾,一片片,一团团,灰蒙蒙、飘悠悠的,百多米高的山岗也只露出了一个小山头,整个山谷都沉浸在一片雾海里,虚无缥缈,朦朦胧胧……我和阿信在近处逗趣似的互相对视着,影影绰绰,若隐若现,恰如进入了童话世界里……

一阵风吹来,山谷里的雾在飘逸,在淡化,大山露出了尊容,树木更显苍翠,花草又绽新姿,更添了情趣,大雾过后,仿佛有潮湿之感,这是大自然的沐浴和接吻,雾让我灵动地亲近了大自然。

雾,并没有打消我们登山的念头,反而激发了我们的勇气。我们沿着登山栈道,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从白丈涯瀑布的谷底登上“森林人家”民宿,走过“原始生林”又回到“观雾亭”,刚好以“观雾亭”为终始点,整整绕了一大圈,身上已是大汗淋淋了,只好在亭中暂时休息。

我不经意间往东一看,雾中的吴氏宗祠更显秀姿,与雾中青山、绿树、田野、村庄、农家小院相辉映,就像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更添了神韵,勾画出了一幅山乡美丽的画卷;往北看,据说晴日里可观坑口院边,雾天里虽说看不到院边的古村落,但看到了晴日里所看不到的景观。云雾绕着群山盘旋,这是大自然的造化,雾充当了美容师,把吴洋的群山装扮的更加秀丽多姿;往西看,雾中群山相连,一如一条长龙蜷卧在那里,时隐时现,原生态茶园葱绿,绿芽儿已傲视苍穹,准备一场秀春的竞姿;再往南看,雾中的一层层梯田、一座座山峦映入眼帘,雾连着村庄的房舍宛如海市蜃楼,让人浮想联翩……

我想吴洋的雾是美丽的,它游走在那山那水间彰显美丽;吴洋的雾是灵动的,雾飘逸在瀑布、吴氏宗祠、古杉、红军洞、森林人家等处更显灵动。

时间已到下午一点多了,雨还不停地下着,似乎越来越大,而条件反射的胃口咕咕地直叫着,我们只好结束了这次行程,大家相约,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再来吴洋住上几日,好好地领略“儒林之邦”的大美风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