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细雨绵绵。时值旅游的好时节,我随着春雨的脚步,驱车前往霞浦县牙城镇龙亭村,参访“霞浦第一宫”——龙亭观音宫。车绕过一道又一道弯,爬上一坡又一坡,也许是“雨遂人愿”吧,当我们快到达龙亭时,雨竟然停了,太阳也从云层里露出笑脸,似乎天空给我们开一个玩笑,或许是对我们一个小小的诚心考验吧!
龙亭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两旁一排排新建楼房和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别墅。在村西的小溪边还保存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街,一直伸向远方。它两米多宽,上面铺满了大大小小的乱毛石。房屋一律是木墙黑瓦。一大片纵横交错的屋脊像是无数条乌篷船,撑着黑乎乎的瓦片,你挤我,我挤你,密密麻麻地停泊在小街两边。小巷里的人家大都没有固定职业,大多外出经商、务工。而守家的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或回家采茶妇女、上学的孩童。偶见经营烟酒、水果、油盐酱醋的小百货店,有的就在门前怡然地品着淡黄透明的白水茶……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丽四五声”。当我们沿着一条用鹅卵青石铺就的古道向南走着,路面的青石已是油光滑亮,似乎我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辉煌与沧桑。有人说它建于秦汉时期,有人说建于宋代,众说不一。让我陷入冥冥的思索之中……
“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我们在百思不解时,有一路过的村民告诉我们:“因秦汉时期修建的福温古驿道的王头陀岭“崎岖险峻”,自明中期起,从钱大王村前改走钱龙岭经龙亭进入福鼎走向浙江”。真没想到,今天脚下走的古道,竟是古时福建通向省外的五条通道之一。
走着,走着。不时从南边传来南海观音菩萨的梵音,不出所料,龙亭观音宫就在前面不远处,我们提振精神,飞也似向前走去……
龙亭观音宫,整座宫宇背靠山,依溪而建,坐东北朝西南,宫门正朝着陡峭险峻的聚仙岭,并紧邻福温古驿道,右边紧挨着牙龙公路。逶迤的福温古驿道进入龙亭村境后,穿过古石板桥沿宫左边墙折向西行,当到达宫前时又折向北,穿过龙亭古街继续向北进入福鼎境内的界牌洋……
龙亭观音宫,虽说是宫,但宫内所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我原以为观世音菩萨,应该是寺院里所供奉的佛像,属于佛系。怎么会在道教的宫里供奉呢?带着这个疑问去询问村里的信众和宫主事。
宫主事热情地为我们解答,原来龙亭观音宫,俗称“龙亭观音阁”。宫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俗称观世音,梵文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亦译 “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 “观音、大悲”,沿用至今。
大约起于后汉,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到了唐代,观音菩萨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并逐渐类型化,最迟在宋代已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后至近代,对观音的信仰更是有增无减。因此,在宫里供奉观音菩萨,不足为奇了。
没有想到,在我面前的一宫主事,虽然他解说语言并不多,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专业的讲解,与他对比深感惭愧,只好竖起大拇指为他连连点赞!
休息片刻,他又讲起龙亭观音宫,为什么没有称为“观音亭”或“观音寺”“观音庙”呢?这与龙亭宫的整体布局,呈正四方形的仿宫殿式建筑很大关系。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领会其意,宫主事特地先领着我们登上对岸的山冈,俯瞰观音宫全貌。当我们登上宫对岸的金山冈上远眺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哪里是一座宫呢?简直是一座深藏在群山碧绿中一个硕大正方形的“鸟巢”。不!更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古典大宝盒,令人感到无比的神秘!
随后,在宫主事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宫旁,详细地观察了宫的四周墙体,我发现宫的四周围墙的墙基皆是硕大青色乱毛石垒砌而成,给人感觉厚重且坚固。围墙左、右、后三面,大约用乱毛石垒砌两米多高后,再用本地烧制的青砖封墙,与墙基浑然一体,要不是近看,真的分不清是石还是砖,而宫前的一面是用石灰岩垒砌,与其他三面形成色调的反差,似乎告诉人们它曾经修复过的历史痕迹。
当我走进宫内,发现主体建筑采用悬山顶结构,整座宫宇,雕梁画栋,古香古色,是典型的仿宫殿式的清代古建筑。
在南、北两座高大的殿宇中,南面是高大的戏台,北面是安放观音佛像的殿阁,东、西是两厢带楼梯的廊道,并设有贵宾、贤达看戏的包厢,而一层和天井是普通观众席。真的没想到,就连一个宫的观众席也留下了旧社会不公正的等级制。
宫主事还向我介绍了,宫中最大的亮点——戏台。原来这个戏台俗称“九龙台”,它是由九根樟木雕刻着形态各异且口含龙珠的“龙柱”支撑着,戏台的正中央的顶上,盖着一个呈八角形的藻井,藻井以九阶层进,共有九九八十一层,寓意着“九九归一,唯我独尊”的皇宫理念。突出展现了典型的皇宫建筑的固有特征。而整个藻井的彩绘均以金黄为主色调,镂金错彩让人感觉到金碧辉煌。
与戏台正对面的便是观音坐像的观音阁,整个观音阁也采用皇家宫殿式建筑风格,阁柱是四根粗壮的杉木,石础则采用宋代风格的石灰岩,据传属于宋代的石制品,看来在霞浦境内又多一处极其珍贵的宋代文物。在观音坐像前,摆放着一张由香樟木制成的香案,长约有四至五米,宽约一米,四只脚分别雕刻着四海龙爪,寓意明察四方秋毫,庇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此香岸是目前霞浦县内宫宇中最大的香岸,更显其宝贵了。
更让我为之称奇的是,整座宫的建筑中全部采用木榫构架,没有用上一根铆钉,像这种结构的宫庙建筑实属罕见。
在来前我也做些功课,查阅了相关史料,从民国版《霞浦县志·祠祀》记载中获悉,龙亭观音宫,清乾隆己酉年(公元1765年)建。后因受山洪损毁坍塌……
清光绪元年,由本村商贾陈珠琇出巨资重新扩建,建筑面积达七百一十八平方米。
自从重建后,已历经一百四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经受不了多少次台风暴雨的侵袭,现已无法查找,但在我脑海中难忘的却是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它在福建与浙江交界处登陆,登陆时风力达17—18级,是近50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被称为“台风之王”。它重创了闽、浙两省,而龙亭宫恰处“桑美”台风登陆中心范围,台风登陆时,宫周围不知多少钢混房屋、楼台纷纷倒下,台风过后四处一片狼藉,而木构架,没有用上一根铆钉的龙亭观音宫,没伤半片瓦片,还是“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也许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人们常常将龙亭观音宫冠以“霞浦第一宫”的美称。也许是对龙亭观音宫的最好诠释。宫主事讲到这个美称时,他脸上露出无比的高兴与自豪!但他的眼睛忽然湿润了,眼泪挣扎着涌出了眼眶,忍不住地哽咽着,泪珠止不住地往下淌。从他眼泪中,我似乎领悟到龙亭村的先民们在重建宫宇时的艰辛。
据宫主介绍,村中有位商人陈珠琇,一家世代经商,家道殷实,少时从文,勤勉好学,以孝友见闻,性情旷达豪迈,见义勇为,济贫扶困,磊落不凡,常人有急事相求他都慷慨资助。县里有善事,也千方百计相助,从不失信,其善举,有口皆碑,誉享一方。他把资金全部用于修复杨家溪大桥、半岭亭寨,造成家中经济困难。但在修复龙亭宫时,由于工程浩大,历经三年时间才竣工,而陈珠琇虽然家中经济有些紧张,但是他还是举全家之财,投入宫宇建设,险些倾家荡产。
宫主说着,说着。我的眼泪也湿润了眼眶,心中燃起对“乐施善举,舍尽家财”的一代商贾无比敬仰!要不是他的鼎力相助,今天,也许我们将无法目睹这座宫殿式的宫宇了。
我们休息了片刻,宫主事又拉着我和朋友的手,去观音阁看一个不愿向外人透露的密室,看他神兮兮形态,我似乎有些紧张,当我们来到观音阁前,他蹲下去,小心地打开一扇小窗户,然后用手电筒照着,让我们去看下面的石洞,当我们凭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仔细地观察一下,洞里没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只有从石洞里流出黄黄的恰是铁锈之水。
当我向他报告看到的景象时,他只回答我说“托佛之缘,能看到就是福!”于是他又小心翼翼地将小窗户关上,而后我们跟随他来到他家的客厅。他用深沉的语调给我们讲起龙亭宫为何要建在这里的缘由,原来与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是有很大的关系。
在龙亭村的东南方向的后柘栏山岗上,有一个石洞,曾是红蛇修炼的洞,村民称之为“红蛇洞”。提起“红蛇洞”,孩时有听说过,如今,似乎在记忆中淡忘,而村里老人们说起“红蛇洞”,个个结结巴巴,只是三言两语而过,不愿多说,似乎要忘却那让人畏惧的传说。
儿时,由于家境贫寒,时常利用放假时间帮助家里放牛,村里几个放牛同伴,常常把牛赶到后柘栏地山上吃草,这里山势较陡,森林茂密,天然的草资源丰富,附近的长辈们很少涉足这里,因为他们知道山上有个红蛇洞,洞里有“红蛇精”在修炼。
而我们放牛的同伴都是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每次去放牛,村里长辈们总是叮嘱:“切莫去后柘栏”,在长辈们的心目中,“后柘栏”似乎是不可逾越的“禁地”。况且后柘兰离村只有三千米左右的路程,我们总是带着好奇心,偏偏把牛赶去后柘栏山上去,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是叛逆的心理吧,“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
在农村的放牛娃,自以为是“放牛大王”,“牛王”上山我最大,所以我们经常会把牛赶往后柘栏山中去。俗话说得好“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特别春夏季在山上放牛,时常会突然间下起雷雨,为了躲雨,同伴们便会跑到一个石洞里避雨。
该洞口呈近似方形,长约四米,高三米左右,洞深不可测,从洞口往里看黑乎乎一片,洞内布满了蜘蛛网,偶尔从洞顶长满了苔藓,从山上渗透下来水,慢慢地在苔藓上汇聚水珠,当达到一定分量时,便不自主地往下滴,日长月久,便形成了一个小水池,雨点滴到小水池上,会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每当听到这种声音,入洞者会全身毛骨悚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经常避雨的石洞,竟然是传说中的“红蛇洞”。父母得知后,招来阵阵责骂……,为了教育我们,远离红蛇洞,以免出现“不测”之事,长辈们终于道出关于“红蛇洞”的来历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青蛇”在该洞里修炼了一千多年的苦行,青蛇已经能够呼风唤雨,只要它一吐烟,整个山头就会罩上一层浓雾,它身上要是一抖,天空马上就会黑云密布,下起滂沱大雨来……
在清咸丰三年七月间,霞浦境内发生一起特大台风“洪水经旬不休,山崩地陷,田园悉成沙砾,庐舍漂圮,饿殍遍野,为数百年未见巨灾……”
这次洪灾也给青蛇洞造成破坏,青蛇修炼的内洞口被山体滑坡的泥石流堵住,使青蛇安身的内洞成了泥潭,青蛇天天在水中浸泡,浸得身上的皮脱了又脱,经过几次的脱皮后,虽然长出嫩嫩的皮,但是原来是青绿色皮竟变成红红的皮,从此就成了红蛇。
红蛇把这次的洪灾归罪于东海龙王,是龙王没有管理雨和风,造成天灾人祸。每天看到身上的皮就咬牙切齿,它恨死东海龙王,是龙王给它带来生不如的灾难,一生气身上的皮就越红。
一天红蛇想:“有朝一日,能够出洞的话,非把东海龙王打死,自己来当东海龙王的新霸主”。因此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到时就可以沿着杨尾溪游入杨家溪顺流去东海与东海龙王比一高低。
由于后柘栏山岗离龙亭溪比较远,为了遮人耳目,它每天每夜不停地,从修行的被堵的内洞挖出一条通向龙亭瀑布的暗洞,想有朝一日就能很快地进入东海。由于心怀不轨,它的一举一动早就被车山大王和梨溪岭的土地公知道了,车山大王和土地公移来山石挡在瀑布的顶部,又将梨溪岭的山全部点化石头。在瀑布下的深潭中,从东海派来青龙在值守,还派出得力助手协助青龙,并将他们化装成“狮子岩”和“玉象峰”等,在瀑布两边时刻注视着瀑布上方的一举一动。
红蛇为了早日打败龙王,不断地增强体质,它时常趁着黑夜出来偷吃百姓家禽家畜。也时常伤害无辜百姓,不管是过往行人还是本地百姓,都莫名其妙染上一种怪病,一时间众说纷纭,繁忙的驿道上龙亭古关寨客疏马稀,谈蛇色变。此事被太姥山平兴寺的禅师得知,前来为民除害。
一日,禅师随身带着经南海普陀山寺开过光的观音神像来到龙亭村。当晚天黑了,他和村里几个壮汉,分成两组在红蛇经常出没的洞,左右守候着,大约在午夜之时,红蛇精变成一个美少女探头探脑地从洞里慢慢地往外爬出来,当红蛇精看见洞的右边有人,从嘴里吐出一道黑雾,几个壮汉纷纷倒下,而守在另左边的禅师以迅雷掩耳之势,将观音神像镇在红蛇精的七寸上,将红蛇精打断成两截,蛇身缩进洞里,蛇头飞向山涧的深潭中。
如今,人们还能在深潭中,隐约地看到一个长五米左右,形似蛇头的大石,露出水面,传说是红蛇精的头,红蛇的身体尚在龙亭观音宫观音宝座之下,现已化成一口泉眼,秋冬季节淌清水,春夏季节流出的竟是黄浊色的铁锈水。
从此,龙亭古关寨又恢复了往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人们为了感恩禅师用观音佛像镇住红蛇精,于是便在红蛇出没的洞口之上,建起一座宫,供奉着观音佛像。
我非常珍惜这次对龙亭观音宫亲密接触,让我深知它存在的价值!我想龙亭观音宫,它像是一位仙者用双手托起的宝盒,跌入人间的身影,豪情的龙亭瀑布和险峻的聚仙岭是它的容颜,百年不遇的佛语是他的魂灵。尽管经历风霜雨雪,未凋容颜。明灯梵音,萦绕山谷。它,使智者沉静,仁者长叹;它,使信者心契,凡者留恋。
我想龙亭观音宫,它那带着古老的神秘,仿佛是一座隐藏深山中的建筑瑰宝。它跌宕的身世,神奇的传说,都是一木一隼,一石一砖组成了生动人文故事,值得我们去保护、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