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6
分享

探访文洋古城堡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它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不知哪一年起,我的几位铁杆朋友们总是选择立春之日去踏青

立春之前,朋友们早就张罗着这次踏春行程的事宜。其中,优选了几条线路,供大伙投票表决,最终选定——“探访文洋古城堡”。

当日,我们从县九大馆门口驾车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车停于南村口一个不大的停车场,看看手表已是上午7点20分了。此时,文洋的天空是那么瓦蓝瓦蓝的,阳光格外明媚,似乎春姑娘隐去含羞的笑脸,热情地迎接我们远道而来的朋友。

城堡南门口的停车场旁一棵古榕树,虬根盘绕,浓荫蔽日,蔚然壮观,恰似一把硕大的遮阳“大伞”,给人遮阳、挡风、避雨、休息、纳凉……当日气温特别高,竟达22摄氏度,我们只好在大伞下做短暂的休息,以缓解旅途的疲惫。我在休整的闲暇之余,向东远眺,冉冉升起的太阳,把金色的霞光铺洒在广袤的森林中,大榕树在阳光照射下,更显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形成一缕缕五颜的光束,直射在城墙上。我惊喜地发现,在众多的荆棘和蔷薇环绕下,一座未曾见过的城堡映入我们眼帘,整座城堡显得那么古老,似乎年代已经很久很久了,那高高的灰色城墙上,已经布满了暗绿色的蔓藤,似乎把城墙打扮成一条卧地待腾的“青龙”。如此之多的蔓藤,都快把离城墙较近民房的窗子也包围了,有的甚至钻进了窗子里,让人感到古朴、幽静,眼前的一切,把我们带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

“抗寇修城卓氏先,御倭筑堡众亲前。太平切记曾经史,盛世讴歌瑞锦年。”来前我们也请教了度娘,从中获知文洋古城堡,位于霞浦县牙城镇北偶的文洋村文洋里自然村,是霞浦现存城堡中,保护最完好的一处。

古堡始建于明嘉靖四年至三十七年间,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当时,倭寇连年袭扰沿海村庄,逼迫村民背井离乡,远离海区。而地处内地山区的文洋村为了防御日益猖獗的倭。卓姓先民联合其他族人集资出工,以官府补助的形式建设而成。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登上了东面城墙,仔细观察了城堡四周环境,它坐西南鲤鱼上山之峰,面迎形似头梳之山,南、北则为鹅巷头山和菩萨山,视野开阔。城前城后,播种着上千亩的经济农作物——油菜。要是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城堡将处在金黄的花海之中,从远处眺望城堡就像镶嵌在金黄花海里的玄月,怪不得人们都称古堡为“花海中的玄月”。

我从东段开始,沿着城外的墙角的小道,绕城走了一圈,发现城堡西面呈“弧”形,东面呈“一”状,整个古城呈“半月形”,城墙周长约700——800米,城内占地约60亩)墙高约3.8-4米,其中四周方垛高1米,城基宽4.5米,垛宽60厘米,城墙皆用当地花岗岩青石垒砌而成。城顶遍植榕树、松树、樟树、楮柴等珍贵树木一百多棵,树龄均达百年以上。

当我们绕城走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点。当我右脚跨入城里之时,一条宽约2米,用鹅卵石铺就古道,隐隐约约从南城门伸向北城门。整个的布局以古道为中轴线,村民房屋依古道有序而建,街巷排列成“井”字形,巷巷相通。让人称奇的是城堡唯一进出口,只有南、北两门。但两个门造型不一,北门为“拱”形,南门为方形(俗称平门),北门高3.8米,门内高2.2米,宽3.1米并设有门槛,为城堡正门;南门高2.1米,宽1.1米,各门均筑有瓮城。

至于这两个门为何这样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特意向村民卓大伯请教,从中获知“拱”形门为彩虹门,属正门,一般官员,客人、喜事走此门,表示欢迎和迎接之意。而“平”形门为平民百姓方便之门或道谢之门,走过“平”门,也寓意着一路顺利,平平安安!

“野蔓黄花满堡妍,一尊碑石草丛眠。偶然遇景前研读,巧合逢翁话历缘。”我们明白两门建造为何不一后,一位朋友又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为何文洋古城堡呈半月形?”这个问题一抛出,大家都目瞪口呆,只好静下心来,再次寻找原野相关物证……

我们想从有关文字记载及碑文入手,于是分头寻找,但一无所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们研读草丛中的一块青石碑之时,刚好从村里出来一位老大伯,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文洋城堡半月形”的来历。

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常常受到倭寇的侵袭,而霞浦当时为福宁府所在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倭寇袭扰的主要目标之一,百姓生活不得安宁,为了抵御倭寇的袭扰,霞浦县牙城一带先后建起了牙城堡、横山(洪山)堡(已毁)、钱库(田古后)堡(已毁),当时建堡需省级海防部门批准,以官助民建的方式而进行,卓氏先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宁,派人前去省城“福州府管北路海防署”报批,正巧洪山的黄氏先祖也同一天派人去报批。

卓氏和黄氏的差事者。也不约而同地来到福州同一部门递交了申请报告。而经办主事人员看到同是牙城镇人,便打开海防地图核查,看到两村同一纬度上,几乎连一起,便批复两村连起来建一个城。当时卓、黄两人不敢多说,只好回家商量建城,经协商文洋、洪山各建半个城,官方补助资金各分一半,洪山以东西古道走向设东、西城门,文洋以南北古道走向设南、北城门。因此,洪山和文洋的城堡变成了“半月形”。

我们从碑文中及相关资料中获悉,当时建城要有明嘉靖皇帝敕封,拥有城照(执照)方可动工。为了早日完工,卓氏主事们广招民工前来筑堡,而这一举措得到霞浦周边县域民众的鼎力支持,促进城堡如期竣工。及时地为民众构筑一道生命财产安全的屏。为了感念邻县民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美德,文洋民众视城堡为祖宗基业、卓家遗产,以爱城护城为己任,每逢天灾城墙遇损时,便出资出工修复。像1997年9月因特大台风,造成东西段20多米城墙坍塌,村民自动筹资四万多元,义务投工投劳给予修复。让这一历史遗迹完好地展现在“古堡之乡”的霞浦大地上。

“抗寇山城矗雾巅,御倭史迹固如坚。遗存祖业今完好,怀古情缘世代沿。”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到了晌午,每个人的肚子已“咕咕”作响,大家只好匆匆地收拾行李,驱车回家了。  

在回家途中大家都在反思着,文洋古城堡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还依然保存完好,这与村民们对文物的保护责任心强是分不开的。它虽是卓氏祖业,但是它见证了近五百多年前,东南沿海一带民众抗击倭寇侵袭的历史事实。它的遗存不仅为人们研究明代军事建筑、防御措施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素材,而且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活教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