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霞浦的畲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淳朴而又充满情趣的婚俗——“做亲家伯”。“亲家伯”,就是指女方宗亲对男方的哥哥或堂哥的称呼。而在婚俗中“做亲家伯”,就是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男方家要派一位亲家伯与媒人一道,挑着“盘担”(媒人菜)送到女方家,并全权代表男方家,处理在婚嫁过程中一些未尽事宜。
然而,“亲家伯”的人选,也伤透了男方家的父母。“做亲家伯”的差事不是一般的哥哥或堂哥所能胜任的。男方的家长几个月前就开始物色,要是有人被选中了,长辈就会送给他双喜红帖子,表示“做亲家伯”的人选已定,但在物色人选的过程中,往往有人推辞这一差事。事因“做亲家伯”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事儿,被称为亲家伯的“苦差事”。
每当畲村里姑娘要出嫁的前天,村寨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个个喜上眉梢,一场“为难亲家伯”的喜剧性大戏即将上演。大家都期待着男方派来亲家伯早点到来。女方的姐妹及兄嫂们忙着设置了重重关卡,为出嫁婚宴增添热闹的氛围。假如,亲家伯能经得起“过五关斩六将”的“挑战”。为男方争得颜面,第二天迎接新娘回家,将一路畅通无阻。
我虽生于斯长于斯的畲家一员。曾参加过多场的婚礼,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纵观整个婚礼过程,大致有如下环节:抹羞、抓石蝀(沆蚧,或叫沆蛙)、难为亲家伯、落轿、啼发家、啼嫁妆、拦轿、敬宝塔茶、盘歌、比“肚才”、梳头、骂媒人、分饭、啼祖图、留轿、上轿、出轿、拜堂、进喜房、合欢交杯、会八仙、闹喜房等一系列传统的独特仪式。其中,“敬宝塔茶”“抓石蝀”可谓是女方婚嫁仪式的精彩部分。
当亲家伯挑着“盘担”与媒人进入女家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亲家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亲家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亲家伯要主动向女家亲友敬香烟,每人两支,见者有份,连小孩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新娘则把印花头巾套在媒人脖子上,边哭边唱边“难为媒人”。有的甚至用杉枝针叶包在头巾里,勒扎媒人,媒人忍受着,任其嬉闹。
接着是饮茶。当姑娘们给宾客的茶水时,会在茶盘上堆叠着瓷碗,亲家伯需要凭借个人的力量,一次性地将托盘上的碗全部端起来送给宾客。“一只手拿两个碗,嘴里‘叼’一个”,嘴里的那碗就留给亲家伯自己,剩下的给宾客。技艺高超的亲家伯最多可一次拿7碗,故称敬“七宝茶”或敬“宝塔茶”。
当晚,等亲家伯上桌吃晚宴时。一名妇女,端出一盘装着大虾、豆腐、肉骨,上面披着红丝线(象征着镰刀、磨石、草揇,寓意磨好刀,割路草,新娘婚后一路顺)的“菜”。而端“菜”的人,就把它放在亲家伯所坐的位置前面,意味着“抓石蝀”婚俗大戏拉开序幕。识相的亲家伯,马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用盘上红丝线系好放到盘中,以求网开一面。
而一些善于应变的亲家伯,便沉着冷静,若无其事地吃他的饭,倒是要看看女方妇女们如何演这一场大戏,不时地耍耍嘴皮,引得观者哄堂大笑。女客及兄嫂姐妹们看到亲家伯无动于衷,不把红包拿出来,就点燃火把去烫亲家伯,被烫的亲家伯就像“石蝀”一样,东蹦西跳,无地自容。要是能配上一些小丑的动作,那将是一场喜剧的表演,博得围观亲朋好友的阵阵笑声。
有的亲家伯将红包分成几个小红包分批次给妇女们,当妇女们收到红包不在规定的范围内,便会再次拿来火把去烫,直至亲家伯拿出全部红包为止(甚至要先自掏腰包,不过回家后东家会补还)。
这一礼俗美其名曰:“抓石蝀”(畲语撬蚧)。举行这一礼俗相传与一个传说有关。在隋朝时期,有一位“亲家伯”名叫钟应文,因不知礼俗又无“肚才”(歌才),被女方家亲朋好友、姐妹用炭灰涂得满脸漆黑并戏谑。他在迎亲队伍回家的路上越想越羞,觉得无脸去见主人,便投潭自尽。后来变成了一只“石蝀”,天天都在潭边凄惨地啼叫。自此,畲家人就把不知礼节又不会对歌的亲家伯比作“石蝀”。举行这一礼仪的目的是寓意娘家兄嫂、姐妹为新娘驱邪祛难,祝贺婚后幸福吉祥!
总之,想做一次完美的亲家伯,除了能掌握敬“七宝茶”技艺外,还得经得起“抓石蝀”的大考验。同时,还得拥有“歌才”“肚才”,要处处懂规矩,事事谨慎,学会恭顺谦卑,又要机灵老到,等闲之辈岂敢贸然去承担这门“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