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5
分享

家乡的茶亭

周末,在茶余饭后之时,偶来诵读古诗的雅兴,随手从书架上拿着一本《全唐诗》,想好好地品读一下盛唐时期的格律诗。在翻读时,一首由唐代诗人朱景玄所写的一首《茶亭》诗,映入我的眼帘,诗曰:“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此亭真寂寞,世路少人闲。”它虽不是描写我家乡的茶亭,但是却唤醒我对家乡茶亭的无限遐想。

我的家乡位于东海之滨的牙城湾畔,它依山傍海,不仅有铺满霞光的锦绣田园、风景如画的杨家溪……而且还有一条开辟于秦汉时期的福温古道在西北部横穿而过,古道沿线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山高林密,路獈苔深。但到处可以看到青山绿水,流泉飞瀑,茂林修竹,茶香氤氲……

20世纪70年代前,交通十分落后,人们靠着双脚赶路,货物运输主要依托着古道,靠肩挑背扛。古道山岭都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它就像一条青灰色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而王头陀岭、犁溪岭、敖岭、西岭、东岭……是人们出行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在这众多的山岭上都有路亭。比如,有通往福鼎秦屿方向的王头陀岭“集庆亭”,通往牙龙方向的东岭头“留云亭”,通往福鼎赤溪方向的梨溪岭“留云亭”……因为家乡是茶乡,盛产霞浦白茶,故而在很多路亭里面,都有乐善好施的人家长年累月地在亭子里烧水泡茶,给来往行人免费饮用。因此,家乡的人们把那些有供免费茶水的路亭称之为茶亭。

在众多的茶亭中,最负盛名的要数王头陀岭中的“集庆亭”了,提起“集庆亭”不得不为它所处的王头陀岭而赞叹!王头陀岭为福温古道中最险峻的一段,它有数百米的落差,崎岖难行,让人望而生畏。假如清晨登岭,要是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透过晨曦,仿佛看到岭旁山峦像披着绿色大衣的骆驼纵队。它缓缓前行,一座接着一座,真像竖起来的驼峰,昂起头伸向远方,山坡上到处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山岭间,亦真亦幻。远看一条盘曲而上的山岭,犹如青花蛇正向上蹿去,好一幅丹青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

当肩负重担的路人,艰难攀登王头陀岭时,位居岭中破亭岔路段的“集庆亭”,便成了人们最好的歇脚点。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路人们,在茶亭里歇歇脚,喝上几杯凉茶,除了缓解了疲劳之外,也为再继续踏上征途而储备能量;要是遇上暴风雨雪之时,身处荒山野岭中的行人,它又成了他们最好的暂时庇护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南来北往,为过往的人们避风遮雨,为人们提供片刻的安逸和清凉。

“古道山风雾满天,茶亭送往雨连绵。倚栏凭眺君虽远,往事依稀浮现眼前。”

记得儿时长辈们对我说,王头陀岭有座“凉亭”或叫“风雨亭”或叫“茶亭”。什么“风”呀“凉”呀,对我来说是个模糊概念,不知啥意思,但我幼小时口渴了都是喝茶,对茶有莫大的钟情,因此,“茶亭”二字就烙进我的心田里,但万万没想到它另有一个雅名叫做“集庆亭”。出于好奇查阅“集庆亭”相关资料,它始建年代不详,仅从亭里残碑中,找到这样一句话:“清嘉庆甲子九年(1804年)秦屿贡生王绍勤为首重修……”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集庆亭”在两百多年前,甚至更早就矗立于岭中,是王头陀岭专门为过路的人准备的歇脚休憩的场所。

它虽没有傲人的雄姿和独到之处,只是和家乡众多的茶亭一样,都是采用青砖灰瓦,砖木结构,以风火墙形式构筑而成,亭子中间是开放的,辟作通行的道路,而道路的两边则是封闭式的砖墙。在亭外另设一条便道,据说是专供牲畜、丧事通行。假如说有别的话,那可算亭的西边墙上设有一个神龛,供奉着“泗洲佛”,而依偎亭边还专设灶台用于烧水泡茶之用,同时备有厨房餐具,以便路人自助煮饭之便。路人在使用餐具时,要是不慎损坏,便会自觉地在餐具上放上一些钱币,以示理赔,让慈善的公益设施不能在自己手上损毁。

记得亭里常年为路人烧茶的是一位叫“林国山”的老人,看上去有70多岁了。他虽然满头白发,背有些驼,但显得很精神。他精通针灸术及民间青草药,是为远近有名的“青草仙”,他除了义务为民看病外,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趁着天还没亮就把茶烧好放到亭里。春季,他用大湖山的“清水绿”(茶婆)泡茶;夏季则用“夏姑草”“六月雪”“金银花”之类的解暑药掺在茶水里,为路人解暑;秋季,则用大湖山的“九节茶”“野山菊”和“野茶婆”炮制凉茶;冬季,则用“清水绿”和生姜等中草药泡制暖身姜茶,为行人解渴御寒。要是遇上贵客、官员则用产自大湖山顶的白茶之上品——“白牡丹”,冲泡招待,因此,“白牡丹”的美名也随着古道而远传。

记得80年元月份放寒假回家途中,突发一场暴雪,气温骤降,漫山遍野,白雪皑皑,造成雪灾。通往牙城的公路积雪无法通行,被困于霞浦城里三天。而到第四天车才能通行至水门,归心似箭,只好乘车到水门,而后沿着福温古道步行回家。虽然天气寒冷,当我背着行李爬上王头陀岭到达集庆亭的时候,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国山”公看到我的时候,远远就招呼:“孩子,快来歇会,喝碗姜茶再走。”说罢,便舀上一碗姜茶递了过来。在这荒山野岭中也能喝到热气腾腾的姜茶,茶虽然有些苦和微辣,但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激之情无法言表,只好道声:“阿公,谢谢你的姜茶!”可他笑哈哈地说:“不谢不谢,茶呗。别人都要建亭修桥铺路,做了多少善事。可我老了,只能为大伙烧烧茶而已,小事一桩,不足挂齿!”可我知道,他长年累月烧茶也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到大湖山顶割草砍柴、采中药、种生姜;需要到数十米外的井里挑山泉水……为了感谢国山公烧茶的辛苦,每当秋收之后,附近的村民都会带些谷物馈赠给他,以感恩他长年累月烧茶的辛劳。

随着时间在飞逝,时代在变化,随着牙龙、牙赤公路的打通,今日的家乡早已是村村通公路了。人们出行基本用各式车辆代步。古道上的茶亭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我虽然多年未曾在的茶亭里歇脚喝茶,但总忘不了家乡茶亭的温馨,“清水绿”的甘甜与姜茶的韵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