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30
分享

探访沙江古城堡

“沙江抗寇写千秋,二堡情怀似海流。抵御外侵民族志,保家卫国耀神州。”这是一首描写“沙江城堡”的格律诗,表达了沙江民众在明嘉靖年间筑堡抗倭的爱国情怀。初读时,原以为诗中的“二堡”是个地名,通过多方的了解,方知在沙江村子里建有二个“城堡”,简称为“二堡”。这真的出乎我预料之外,这在“城堡的故乡”是独一无二的,乃至八闽大地,可谓是抗倭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多想探访这座未曾谋面的古城堡。

沙江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背山面海,地势宽阔平坦,东临福宁湾,南濒东吾洋与长春、下浒隔海相望,西与溪南、盐田接壤,形成半岛,是一处临海著名的渔村。古时海边海滩多沙能随潮水融合,取名沙洽。南临东吾洋,内海中有竹江岛屹立中流,海天一色,水光潋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盛产着荔枝、龙眼等水果,以及对虾、扇贝、牡蛎、泥蚶、沙蛤等海珍品,可谓霞浦南乡的鱼米之乡。

具有先见之明的沙江黄氏始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由政和芹阳(今寿宁)迁入长溪沙洽(今霞浦沙江),并拥有沙江村前的大部分海埕(滩涂),带领家人辛勤地从事海面捕捞、养殖海蛎、沙蛤等,经多年的寒耕暑耘,终于走上致富之路,成为富甲一方的殷实家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氏先人在沙江村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遗迹,如: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井、青石铺就的黄厝街、二城堡……

为了探访沙江黄氏先祖倡建的二堡,我们冒着盛夏的酷暑,顶着烈日,从沙江中学门口出发,沿着沙江古街,从东门旧址出发,一路探访至北门旧址,沿途一路风景,古井、青石板、古民居……每到一处,总是有满意的风景入镜。

当我们来到东门时,顺道登上了十多级的台阶,到达大圣宫的小广场,虽然拍了几张渔耕劳作的照片,但总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沿着东门往上攀登,沿途布满荆棘,我们还是披荆斩棘,缓慢地往山顶攀登。

登山的路似乎有些陡,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有人建议折根小树当拐杖,以减轻登山的疲劳,于是,我们纷纷往山脚边去折小树,当我们拨开小树时,一堵高高的城墙映入眼帘,真没想到,在这临海的山坡中,竟然还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城堡,我带着迷惑与不解,询问了向导黄良乾先生,据黄先生介绍,这就是“沙江二堡”东堡的一部分,它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至今已近500年历史了。

我听黄先生的介绍,心中充满无比的高兴,仰慕已久的“沙江二堡”就展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察看城堡的全貌,沿着陡坡继续往山顶推进……

花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登上山巅,当大家来到虾姑山山顶暨城堡的制高点时,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城墙边还未完工的摄影台,虽然视野开阔,但是仲夏午时,太阳挂在中天,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一股热浪熏得大家喘不过气来,正当大家准备下山时,一阵徐徐的海风向我们吹来,它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阳洒下的余热。

我们停下了脚步,尽情享受着来自大海的凉风。在闲暇之余,我举目俯瞰,一幅海国的画卷尽收眼底。色彩斑斓的“S”弯依村而过,宛如一条彩带,韵律十足地随着潮起潮落而舞动。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摄影爱好,把“长枪短炮”架在岸边、小巷、楼顶、山冈、城墙上……整个村庄简直成了“前沿阵地”,似乎一场“短兵相接的较量”即将上演。

为了定格渔民耕海的每一个瞬间,人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S”弯水道两旁的一举一动,密密麻麻挂晒海带的竹竿,形成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展现出一副典型的渔村新气息,当满舱而归的渔帆,从远而近时,“S”弯内的海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守候多时的游客们,哪怕错过每一瞬间精美的画面,不时按下快门,不绝于耳的“咔嚓咔嚓”声,飘荡城堡的上空……

我们沿着城堡外的一条小路下山了,回到沙江二中门口,正好将东、西城堡绕一圈,恰好形成一个“8”字。

通过实地查看与走访,沙江二堡的轮廓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西城堡(俗称西向城堡,简称“第一堡”):呈椭圆形,城周长达2000多米,整座城墙采用本地的乱毛石干砌而成,城墙基座宽约10米,城墙顶宽5米,通高5米许,僻为东、南、西、北四处拱形城门,城顶设有城垛。

东城门:拱形,旧址现为沙江二中所在地。

西城门:拱形,俗称:“黄厝街门”,高2.2米,宽1.8米,为花岗岩块石干砌,门顶为条石铺盖,城门口左右门档中嵌石栏杆,高45厘米,城门里外为石台阶,城顶建有一木亭,亭里外安装木栏杆,以确保游人安全,亭内奉祀着玄天大帝神像,城门外左右,分别植着一株红榕树,其形如葡萄架似,以点缀城门,并蔽天遮日,村民常常聚于树下,纳凉憩息。在西城门内又筑三处方形便门,分别是:泗州佛塔门、黄厝街门、城门仔门等作为各种险情疏散方便之用。

南城门:拱形,城外建土地公塔,城内街有座俞厝亭,亭内建有神厅神龛,内尊“华光大帝君”。筑有江边方形门,主要来往出海作业及来往竹江之便利。

北城门:拱形,俗称“外店街”门,门前植一株榕树、一株盘桃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丁兴旺西城堡内人口陡增,居住拥挤,必须向东南向发展。因此,大约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在东龙境地,接南向城墙,沿虾蛄山而建,犹如一个坐在虾姑山冈的巨人,用它那柔情的双臂将东城与西城紧紧地拥抱怀中。

东城堡(俗称东向城堡,简称“第二堡”)。东城堡,城墙依虾姑山的坡度,时缓时陡,用乱毛石垒砌而成,全长约2000多米,受人为破坏较少,所以城墙保存较完好,相对高度4米多,东城内筑有一个拱形门,高约4米许,门内高约2.5米。两个方形门,一为岺弄头方形门、二为大圣宫下方形门(暨原镇政府所在地的东侧)。

据民国版《霞浦县志》之“城市志”载:“沙洽东西二堡。四十都。民国元年,乡人汤奶赐拓东堡地址鬻于人,以其金筑东堡北门。”

2013年修复了东段城墙,基本保持原样,只是原来用乱毛石和条石砌筑的拱形门,改为方块石砌筑的拱形城门,城高5米,上为城垛,城门正中嵌一青石碑,楷书镌刻“东城”城门内高4米,内深2.5米,并美化了东门城堡文化设施。而城墙的修复,以就地的乱毛石干砌而成,大约新修复城墙60多米,这样,沙江东城2000多米的城堡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圣王宫段的墙顶加饰城垛及照明灯光,让城堡与古榕相辉映,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新亮点。

据老人黄立旺说,沙江东、西两座城堡,先是建西城堡,由于海业发展,生活富裕,曾、汤等姓氏也陆续迁入,由于西城埕的狭窄只好向东向城外发展,建宅时为保一方平安,便于明嘉靖约三十四年后依山围堡,至今也有5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三代,直到60年代,二堡任凭暴风骤雨的洗礼,还是安然无恙。

由于天气炎热,我们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这次探访活动,虽然说时间比较仓促,但收获是颇丰的,要是从远处看“二堡”像一双大“馍馍”㠌在东吾洋畔,寓意着沙江民众丰衣足食;从空中俯瞰“二堡”却像横卧的“8”字形,寓意着家家户户大富大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发展,住房的紧缺,宅基地需求量大,城堡江边段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慢慢地变成“m”字形,如今,所剩东城堡犹如“n”字形。

从霞浦古堡建筑的形式来说有军堡、官堡和民堡三种。而沙江二堡属于民堡,是因民间自卫需要而修的城堡,它依村的地形,围村而筑,比官堡就小。但面积有的还是相对较大,有常住人口,生活设施齐全,以保全房屋财产,抗御外侵之敌为目标。

据黄氏老人介绍,沙江黄氏自从迁入沙江后,家境殷实,重视教育,开设私塾学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第五世黄宜山公,就获得浙江青田县训导之官衔,他的三个儿子黄乾清、黄乾德、黄乾行,于明嘉靖年间先后高中举人,再过五年,黄乾行入选同进士,被乡人称为清廉善举的黄家官绅,自此,黄家在沙江村一跃成为“官家”。

我想,民堡的修复是要经过官府审批,必须有官绅富贾为领袖,通常以镇长、村主任、族长等为头领,具备村镇富庶、百姓充裕、市井繁荣等条件才可建成。建筑这样的城堡工程浩大,必须有专门的规划与经营管理人员筹材集资,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可见,沙江二堡的修建与当时黄氏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想,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不断地深入及“S”弯摄影景点的名声远扬,依偎在“S”弯边的“沙江古城堡”,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遗迹,必将迎来更多旅游爱者前来打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