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5
分享

悠悠四门桥

“麒麟过海向朝阳,鸾凤和鸣金屋藏。北港观鱼波溢彩,后山看鹭梦留香。松村柳谷闲蝉寂,黄岭花园粉蝶忙。三里清塘云影乱,四门桥下水流长。”这首诗的作者是福建霞浦楹联分会会长林承强先生撰写的《霞浦四门桥》的格律诗,作者别具匠心将四门桥村所辖下的麒麟湾、过港(过海)、北港、后山、松村、黄冈(黄岭)、三塘里、四门桥等自然村嵌入诗中,读后对四门桥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壬寅年春节期间,与朋友一道,慕名驱车前来观光。我站在四门桥边,放眼远望,海天一色的官井洋,海与天紧紧地挨在一起。海面上,点点白帆在波光粼粼中摇曳着,一只只海鸥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飞到海面上捕鱼、嬉戏。涨潮了,海面上波澜起伏,小山似的浪头犹如暴怒的狮子,一浪高过一浪猛烈地拍击在沙滩上,亲吻着古桥的桥墩,哗啦啦,哗啦啦!踏着大海韵脚,像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退回大海里。

“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日复一日,潮起潮落,咸水与淡水在这里如期相会,宛如伟岸的山姆大哥与春韶四射的海国龙女,在这尽情地赶潮踏浪,仿佛是姊妹;仿佛是唇齿;仿佛是伴侣。大自然的神工巧匠,造化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港湾。

四门桥是一座古桥,村因桥而得名。四门桥村,原称“北港”。它位于霞浦县北壁乡四门桥村。村依山面海,历史上是个集市贸易点,有周边上岐、下岐、池澳、北皎、海岛等渔村的渔船,云集在四门桥码头出售鱼鲜,泊船时,头尾相接形成浩浩荡荡的长龙,在等候交易。花岗岩铺就的宽阔码头,人头攒动,鱼货交易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村民站在码头之上,随意招呼渔船靠近,码头上的鱼货随意挑拣,宛如“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一番风景。

港湾内银灰的滩涂下,又是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若隐若现的蟹、虾等百来种的小生灵在这里生栖、嬉戏,懒洋洋的弹跳鱼,从洞里伸出鼓鼓的一双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滩涂上,一幕幕“惊心动魄”滩上游戏。一群高雅的鹭鸟昂然竖立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漫步在滩涂间“讨小海”。有的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泥水里活动的小动物;有的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还来不及随浪而撤的鱼儿,竟成它们的美食!勤劳的渔家女背着竹篓捡着扇贝、花蛤……与鹭鸟一起分享大海的馈赠!中老年妇女们坐在屋前手不停地编织着渔网……构筑一幅海边渔港特有的渔耕风情画。

我们在几老人的协助下,对古桥进行实地察看。桥东西走向,桥面呈“Z”字形。桥长24.5米、宽8.7米、高6.5米。桥墩底座为棋盘架,利用礁石为桥基,用方块巨石砌造,呈橄榄形,下大上小,每墩闸门宽3.8米。左护栏均为未经人工精雕细凿的花岗岩石板嵌入桥柱榫头。整座桥显得质朴、形态粗犷,很难想象一块约二、三吨的长石条,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年代里,不知是怎样安装的?

四门桥的水北有后企、后河、河山、山河诸多溪水汇入四门桥下,注入内海。我们在桥西端找到一通碑记,碑高82厘米,宽49厘米,厚7.5厘米。碑文落款“赵氏仙娘·神位”。二行横刻“时乾隆四十八年荔月谷旦兴建”。全文:“赵圹之造,几百年来数乡享其美利,农人岁就桥头望洋致奠,咸恨未建立仙娘庙,壬寅秋七月,水患流行,海圹多遭崩坏,是圹仗仙之灵,堤址无恙,仅折桥门闸石数条,癸卯春熙亩捐资补完竣,因立坛搭建石塔祀奉香灯用以咎,神功永垂不朽云。建首韩曾(坡、泰)文(达、经)、林光禄仝立。”全文129字,为楷书所书。

《霞浦县志》载:“境内古桥最早是唐代,赵仙娘在今北壁四门桥村建四门桥,立四墩,各设闸,上铺石板,旁有石栏,经历代修理,基本完好。”四门桥,可查到的史料记载,曾有三次大修:“一是清咸丰三年、一是民国十七年、一是一九五四年八月。”

据传清乾隆四十七年一场飓风,其他建筑物都不同程度损毁,而四门桥依然屹立,说是赵仙娘显灵。为此翌年,在桥北侧为她建宫庙奉祀。几百年来村上人将赵仙娘奉为神,并定于每年八月十五日为赵仙娘神诞日,举行各种庆典活动,这民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民俗的形成,也许与一个唯美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

“茅庐出惠女,僻地筑古桥。”每每提起四门桥的造桥历史,村里许多老人个个津津乐道:“赵氏仙娘原翁姓,出生于唐代某年间。相传在她降生的当晚,北港村有一赵姓员外,目睹一朵红光灿烂的祥云萦绕在一艘渔船上。翌日得知其船上渔家喜生一女,他想这必是大富大贵之女,于是托人之牵,将其女收为养女。”

追溯翁姓船民的起源,他们是从福州、长乐、连江、福安等地迁入。以船为家,以捕鱼、捡贝壳为生。由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生活环境,被迫常年在海上漂泊,成为“水上吉普赛”的弱势群体。生、老、病、死、婚、嫁等习俗,只能在船上举行。翁姓船民在她女儿满月后便被赵员外抱养,改姓为赵。赵女自幼聪颖可爱,容貌端庄,成为赵员外的掌上明珠。

赵女十岁那年,北港一带,频遭台风的侵袭,造成港内的千亩良田被海水淹没,村民们眼巴巴地望着颗粒无收的农田,不知所措……

乐于善举的赵员外,动员了村上的人同心协力堵塘口,一切费用由他支付,赵员外也花了不少银两,但每次堵口均吿失败,搞得赵员外焦头烂额,茶饭不思。

一日,赵女问其养父“为何近日愁眉苦脸?”赵员外把海塘堵口的事告诉她。赵女听后笑着说:“我有办法。”赵员外以为是小孩儿戏,胡乱说说而已,不当一回事。赵员外在无良策的情况下,突然回过神来问赵女“你有什么办法?说来听听!”赵女说:“您去准备百余板豆腐和数十担糠秕,动员塘内船只全部撤出,其他的我自有办法。”

村里人听说赵女要堵塘口,大家深感不信,塘内停泊的船只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大部分的船都启航出港,唯有一老翁死活不肯离开,认为这圹堵了好几次都没堵成,难道一个小孩就能堵上?他气汹汹地对赵女下了天大的赌注:“你若能堵成,我宁愿将千吨大船烂在圹内”。

翌日晚,赵女即在塘口安放豆腐并将糠秕撒在豆腐上。果然一阵祥云过后,塘口给堵上了。自此,为纪念赵氏娘造桥,将北港改称四门桥,塘内千亩田则称赵塘田。而几百年来每每退潮时,人们都能看到从石砌桥石缝中流出豆腐浆样液体奇观。如今依然还能在圹内看到残留的十余米长船脊龙骨……

四门桥村这个唯美传说,它是以一座千年古桥为依托,以一位穷姑娘变为富家女之后的故事,演绎出她对父老乡亲感恩图报的善举,让人世代相传。

如今,四门桥已被繁华的村容所包围,周围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桥头两端已被一个个小酒馆、小店铺、民宿占满。国省干线(联七线)环海观光公路,穿境而过,如虹的跨海大桥飞架南北,古桥虽已退出它原有的尊容,但它还是始终如一地承载着四季的轮回,守护着塘内千顷良田无恙。

啊,悠悠四门桥!您没有华丽的容貌,却是人们追求行善美德的象征,是人们弘扬善举的纽带。假如能亲临现场看一看四门桥,就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一个故事,一方烟火,一场回忆。它浸透着人们的眷恋,弥漫着人们的相思,牵挂着放不下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