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大毕的头像

雷大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0
分享

岐窟井的情愫

“岛映楼台碧水牵,曦晖古井秀山巅。岩修渠道乐新雨,窟蓄清流舞炊烟。”这是一首题为《岐窟井》的格律诗,赞美了竹江黄氏先祖建在的山崖石壁上的岐窟古井,诗意耐人寻味,感慨万千。

竹江,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东吾洋的西北部,四面环海,是个传统的渔耕岛屿村落。因其形似古乐器“筑”,故取名筑屿。后因“筑屿”和“竹屿”谐音相同,俗称竹屿。又因竹屿四周临海而改名竹江。俯瞰竹江岛全貌,四面环海,整个岛的面积只有0.2平方千米,可谓弹丸之地。

据史志载,自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1),先民上岛定居,至今已有跨越八百多年了。

追溯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渔耕而食”,受到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饮用水的缺乏,岛上居民曾一度用船到陆岸上运水,往往是“淡水贵如油”的尴尬局面,造成生活、生产极度困难。

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岛上历代先民,想方设法打了形态各异的水井,形成了岛上古井群,为岛上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百年滋润竹江岛,古井孕育淳朴情”。细数岛上共有36口古井,最负有盛名的要数“锣井”和“鼓井”,四方来客慕名前来探秘,而最具艺术造诣属张家宅中的古井,要不是主人教你几招,一般的人很难将藏在廊坎下的水打上来,但被人忽视的最原汁原味的古井,要数后岐岸边的“岐窟井”了。

说起“岐窟井”,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了,中老年人似乎在记忆中淡忘了,唯有村中的黄良乾先生还能记住它的真名,因此,黄良乾先生为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据竹江黄氏族谱记载:“第一世祖文雁公,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自沙江黄厝街黄氏第三房迁入竹屿岛,繁衍生息。”

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氏族人与岛上居民一道,携手与险恶的生存环境作斗争,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迹,在岛上颂扬。像清乾隆年间乡绅郑绣轩倡建的汐路桥、插竿养殖海蛎的郑洪图等,成为竹江岛最具代表性的渔耕文化。其中,黄长兴公为民义务挖建“岐窟井”的善举,曾成为一代的人们,饭后茶余的美谈。

据竹江黄氏族谱记载:“第五世黄长兴(棠兴)公,字维洪,生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农历三月9日,卒1987年农历六月16日,享年80岁。”

他自幼聪慧,没有上过私塾学堂,但为人忠厚,“行善积德”是他为人的宗旨,每当乡邻有困难,总是他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每当村里做公益善事,总是留下他的身影……

他善于钻研,对于中医知识情有独钟,他把“救死扶伤”作为行医的美德,为了弘扬这高尚医德,他废寝忘食地深研民间青草药,常年免费为岛上及邻村民众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可谓是药到病除,因此,受到民众的好评。

他生于斯,长于斯,自幼就目睹了岛上居民用水的困难,虽然岛上有挖上三十多口的水井,但井里的水,盐的含量较高,总是咸涩的,让人难以饮用,常常为了一桶水而望天长叹!

岛上民众,日常只能饮用半咸半淡混合水,如遇客人到访,或是重大活动,连一碗纯淡水泡茶都没有,真让人难为情,而邻娌间为了打上一桶淡水而发生争执,时有发生。

长兴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解决岛上居民饮用水的问题,作为他首要任务之一。他常常踏遍岛上每一个湾偶与山岗去找水源,也曾考虑到岛外去引水,可当年的生产技术低下,怎能完成这浩大的工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他天天苦思冥想着,巴不得马上就能让民众用上称心如意的淡水。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日,天正下着雨,家里来了几位找长兴公看病的村民,诊断后,正准备配药时,发现药橱里缺了两种“母药”(必需的药),为了不让病人久等,他冒着倾盆大雨,跑到山上去采草药。

他不知不觉地来到石崖边,一堵石壁似摩天大厦挡在面前,高得像要坍塌下来似咄咄逼人。山巅上,密匝匝的野草好像挂在绝壁上的墨绿毯,墨绿丛中的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草药。

他正要采青草药时,他发现石缝间,有几股恰似山泉眼,不停地往外冒着,流经数米后汇成淙淙涧水,跳下山岗,流向岐头边的海滩上,在低畦的滩涂中,汇集成一洼洼的小水坑。

长兴公沿着涧水流经的方向,来到岐头边的水坑边,躬下身去,掬水一手水放到嘴里品尝着,他似乎得到什么启示,站起来,仰望天空,大声地喊了一声:“天助我也!”

于是,他立刻跑回家,打理完病人后,拿着锄镐,跑到后岐山边,先是挖几个水窟粗坯,而后一锄一镐地把它修成不规则的淡水窟,把雨水汇集起来。然后,再挖一条小水沟,将水窖里的水引到岐头边,再从岐头边的滩涂中,挖上几个大小不同的蓄水窟。这样,山上岩壁上的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岐头蓄水窟里。通过几天的过滤与沉淀,每天可向村民提供几十担甘醇清甜的淡水。“岐窟井”储水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可解决了那些急需淡水的居民后顾之忧。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每当皓月的夜晚,村民们肩上横着扁担,挑着铁桶,从家晃晃悠悠地出发,到岐窟井里挑水。他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虽然路途有些远,但那悠闲的神态,似乎充满着自信。

要走大约六百米的崎岖山路,将一担担清澈的、甘甜的井水装满了家里的水缸。是多么的艰辛,偶有发生一些摔倒跌伤的事故,这一切都成了长兴公挥不去的心结。

为了让村民挑水行走方便,长兴公独自亲手修了一条长大约600多米,宽一米左右的山路,直达“岐窟井”,保证了村民挑水及出海渔耕行走的安全。

由于长兴公建岐窟井又筑路,不计个人得失,为民治病又不计报酬,他的善举受到民众的称赞,为了传承长兴公助人的善举美德,村民们将长兴公当年兴修的那条山路,命名为“长兴路”。它像一条青灰色的长龙,永远嵌在竹江的山岗上,见证着长兴公,当年誉满霞浦南乡的行善美德!

如今,随着岛上引水工程的实施,岐窟井已退出它的身影了,可那井旁淳朴的乡情,永远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流淌。梦中那吱嘎叮当声,仿佛就是岐窟井的水,永远在人们的血管里奔涌。梦中依稀听到井台边打水的笑声,依然可见乡亲们一瓢一瓢打水的情景……

记忆虽已泛黄,但岐窟井永远是那么清新与厚重,它让人终身难以忘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