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霞浦,是个著名的茶乡,茶的品种繁多。我品过家乡的负有盛名的“元宵绿”“白茶”“清水绿”“白牡丹”“金骏眉””目海尖”"九节茶"……但还未品尝过龙首山的野山茶。
七月间天气炎热,正躲在空调房里看山东憨仲老师写的《泱泱齐风》上卷之中的《雄关漫道数锦阳》,突然,手机铃声响了,是文友林宣珍老师邀我,去他家帮助处理一份资料插图的小事。事后临别时,林老师特地送我一罐精装的茶,罐面显示48克。
可别看这小小的一瓶,但礼轻易大。据林老介绍,这野山茶,是他好友采至霞浦龙首山中段的山野中,数量不多,他舍不得喝,特地为我留下一小瓶,让我品尝一下,这野山茶的滋味。
茶,本质纯洁,是天涵地孕的树叶,它不仅吸纳日月山川之灵秀,还吸收了自然界的万千气韵。虽然我不懂得茶道,但酷爱品茶。
当晚,我将罐中龙首野山茶取出大约一半,泡上一杯茶,静坐在茶几旁等候着,眼睛时刻注视着玻璃杯中的茶。当滚烫的开水往杯里倒时,茶叶像小蝌蚪一样在杯中四处乱窜,有的浮在上面,有的在中间,有的沉在杯底,不多时原来卷曲的叶身上下翻腾,缓缓地舒展开来,茶水渐渐从无色变成绿色,一股氤氲的茶香扑鼻而来。
当我杯盖,捧起杯子轻轻地呷上一口,浓郁的茶香沁人心脾,再品上一口时,觉得有些苦涩,再慢慢地细品,淡而香冽,温而素雅,宁而醇艳。那微苦中带有香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说实在的,我不是茶艺师,对于第一次品茶,也只停留在香色之上。为了能品出它的“味”来,第二天,我再次冲泡一杯,好好地再次品尝它的滋味。并把自己的心得用笔记录下来,大体有如下几点:
(1)甘。当茶一入口,便会让人品尝到甜滋滋、凉沁沁的味儿;
(2)醇。喝茶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有别于其他茶类,有似中草药泡制的另类味道,醇厚感相对浓郁,当你呷上四五次,还有清甜余味;
(3)鲜。当茶冲泡后茶汤清新鲜美,如同上等的田鸭炖的清汤,鲜感尤为明显;
(4)滑。当茶入口后,舌尖上会明显感受到茉莉的馥郁香甜,并且十分顺滑。
当我写完这些时,不禁让我产生诸多疑问,名不见经传的龙首山野山茶,怎么会有如此之特色呢?
俗话说:“好茶,虽有色、香、味的品评标准,但好茶对地理环境要求,也是非常苛刻”。下面我对龙首山的地理环境方面,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龙首山野山茶,不可置疑地说,它是生长在龙首山之中。而龙首山,是霞浦县府所在地的主山。福宁府郡守李拔曾以《龙首山》为题,赋诗赞美龙首山,诗曰:“矫首犹龙万壑低,孤峰陪立与云齐。蟠龙来鳞甲日初,上吐出颔珠月未。西霖流碧沼江城,晓雾结红霓风雷。几度思灵化滴雨,滴翠苍苍眼欲迷。”
《霞浦县志·山川志》也曾载:“龙首山者,县之镇山也。高峻盘郁,围峙城北,若负扆然。山势约分五脉而下:中一脉为龙首山,上有石涧堂;最东一脉为金字山,顶有金山寨;东次一脉为虎尾岗;最西一脉为塔岗,上有虎镇塔,荫峰阁;西次一脉为莲花峰,顶有圣水寺。……又有三涧层叠而下,而石涧堂则在山半,郡人常避暑于此。迤西而上为圣水寺,盛夏而寒。再西稍下为荫峰阁,亦胜,皆游览之所。山皆赤土,不利居民。正德初,知州刘象令民种松万株以荫其上……”在刘知州大力推动下,多年后,森林茂密,龙首山原来的“赤土”不宜耕作的土壤,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水土流失等现象也得到很好地控制。
环境的改善,登山休闲的人们也日趋多起来。要是人们沿着逶迤的登山小径直上,沿途将可看到“积翠浮云,凉荫幂地,近听涧水,远瞰海潮,极一方之胜概焉。”正如诗人王凤翔撰诗所言:“神龙宁见首,此处独昭然。天骄雄名郡,穹隆镇大川。五花长灿烂,三涧尚潺湲。试上平冈望,应多藕似船。”
在明中期,在龙首山的上、中、下段山野,广植茶叶,其中,龙首山山巅的圣水寺,四周几乎都是茶,况且圣水寺周边的春茶长芽特早,引起一波波喜欢早春茶游人的向往。
据《福宁府志》第四十一卷中有霞浦人(今霞浦长春人)岁贡林际云游圣水寺时,以《圣水庵》为题写了一首诗:“十里危峦一径冲,禅关长倩白云封,茶烹圣水僧知我,撒手悬崖取自浓。”由此可知,圣水的茶已成为寺僧招贵客及官员的佳品了。
圣水寺海拔三百三十多米,当时的茶树多植于寺周不远的地方,现尚有遗茶可据。寺院后的一口井,称之“圣水井”,至今犹存。据说当时寺僧用这口井水泡的茶,色绿汤清,沁人心脾,故取名“清水绿”。龙首山当时的茶树很茂盛,不光圣水寺的茶有名,而其他茶农制作的绿茶亦大都可与寺茶媲美。其特征是:能长期保持“三绿”的特色--茶水青绿,叶底碧绿,外形墨绿。后人广称为“福宁清水绿”即现在的“龙首山清水绿”。
邑人曾贡卢庆瑜,登山时,看到满山的茶农采茶的场景,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采茶歌》:“朝采茶,采茶山之阿。暮采茶,采茶山之麓。佳人窈窕结队行,撷秀只认旗枪绿。龙团鸡舌品不同,七碗通灵惠泉馥。”可见当时的圣水寺周边种植茶,已形成了相当规模。
据民国版《霞浦县志·名胜志》记载:圣水庵,在龙首山巅。庵门有“近天五尺”四字。山极高与烟火之气隔,前有林阔丈许,水清冽,相传能愈疾,故名。庵有“拈花妙旨”四字,上盖显亲王宝,旁镌“监院了性”四字,按显亲王系清康熙时亲王,相传王梦游莲花峰圣水庵,饬闽督查系霞浦主山,书以额之。
相传在康熙年间,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一夜晚梦中的佛祖提示,在东海之滨莲花峰有圣水可以治好。为此,康熙遣使跋山涉水找到圣水寺,在寺中的圣水井取水回朝,献给太后,太后用水擦拭几日后,眼疾果然好了。为此,康熙皇帝为了感激佛祖的指点,特命总兵吴万福前来重修圣水寺,康熙皇帝并敕封“圣水寺”、赐“拈花妙旨”四字匾额,岩茶四棵、方竹四株等种植于寺后山中,至今犹存,并题“圣水”二字立碑于井边。
从此,圣水寺的井水治好太后的眼疾,并得到康熙皇帝的“赐封”的消息,很快在民间流传,民间百姓不远千里总要到圣水寺来取水治病,为此,寺里香火再度旺盛。民国初年当时城西达寿堂药局,调制中成药“失力丸”所用之水就取自圣水寺,当时“失力丸”在市场上风靡一时,供不应求。然而龙首山之水的源头就在圣水寺,我想龙首山的野山茶,除了有适合生长的环境与土壤之外,它们常年吸吮来自莲花峰的圣水(富含某矿物质),是分不开的。
脑洞大开的人们,则提出大胆设想,他们认为“龙首山的野山茶,多长在土壤贫瘠的沙石间,或岩石之上。随着水洪或野兽的传播,岩茶的种子被带到中下段,繁衍形成野山茶,具有岩茶的特征。”是真是假,暂无定论,待往后人们去进一步去论证。
最后,愿龙首山的野山茶,早日被人们所认识;早日形成自己的品牌。让霞浦龙首山的野山茶的氤氲飘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为霞浦茶乡再添新的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