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喜欢旅游的人,也游历过一些比较有名的山,如泰山,华山,张家界的天子山,四川的峨眉山等等。在我看来,泰山的美,在于它的雄;华山的美在于它的险;张家界的天子山在于它的奇;而峨眉山,我虽然去到了它的金顶,但是基本上跟没去也差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到峨眉山,我真的很遗憾。因为那天我们到峨眉山时雾特别大,整个峨眉山差不多都被雾所笼罩。第二个原因,是我对峨眉山的高度估计不足。旅游车沿着山开了近两小时,才开到半山腰,然后还要走至少3里路,才能到坐缆车的地方。我以为我能承受那三里路的活动量,想不到顺着石阶向上走了一段山路后,我的腰疼病就累发了,疼得很重。好不容易坚持走到坐缆车的地方。在缆车上我也顾不上看窗外的风景。下缆车后到金顶,还差不多有两里路,而且是爬山。我只好叫了一个滑竿把我抬上了金顶。吃了几粒止疼的药,免强在金顶简单地转了一下。我也试着向山下看了看,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茫茫一片雾海。我就找地方坐下休息。等到大家都下山时,我还是叫了滑竿把我抬到坐缆车的地方。所以峨眉山究竟长什么样我都不知道。
扯的有点远了,好啦,回到正题吧。
看到了那些名山,看到那或雄伟,或高峻,或险要,或清奇,或秀丽的名山,我不由想起了故乡的山。故乡的山和我去过的名山那就太没法比了。它们既不雄,也不高,既不险,也不奇。说秀吧,如果满分是十分的话,它们可能最多占一分。它们更无名。说它们无名不是夸张,它们是真正没有名字的山。还有,我故乡的山,因为它们的旁边没有水,也就是说没有河没有湖,所以那些山也就少了一些灵动秀美之气。故乡的山,它们拥有的只有朴实,只有敦厚,只有平凡,只有普通,这些便是它们的特点。
我的故乡在鄂西土家族长阳县大堰乡。我家附近的那些山既不像丘陵那么低矮,也没有别的地方的大山那么高大,山势线条非常柔和。正因为他们并不高大,而且线条柔和,所以我家住的地方毫无闭塞之感。相反,视野感到很开阔。
我家后面有一座相对大一点的山,但山势平缓,所以也并不感到逼窄;右边有一座小山,左前方也有连绵的山,但是正左方和正前方没有山,这也是视野非常开阔的原因。
故乡的山,虽山形无奇无美,但因为是南方,所以四季葱茏。春有嫩枝新发,百草丛生,野花满山;夏有枝叶茂盛,草长莺飞,蜂蝶飞舞;秋有红叶飘飘,黄叶铺地,野果招摇;冬有青松傲立,杉树挺直,针叶翠绿。
我家附近的山,虽然貌不出众,但是,它们的奉献却非常大。它们盛产各种树木,尤以松树和杉树居多,还有栎树,香樟等。老家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棺材,无不是要向那些山索要木材;还有烧火做饭,冬天取暖,熏腊肉,也都是向那些山索取柴禾;此外,种地之前要烧火粪,也都必须向附近的山索取“楂子”。
小时候我跟奶奶一起生活,上山砍柴或者割楂子是奶奶的一项重要劳动。割楂子就是在秋天冬天时,上山砍掉低矮无用的小灌木和杂草,用软树枝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后搬到田野里晾干。楂子的用途是用来烧火粪的。我记得,奶奶将这些楂子铺在田野上,盖上一层土,再铺上一层楂子,再盖上一层土,然后点火引燃楂子,那楂子就开始从外向内地燃烧。把那些上边覆盖的土都烧成褐色或者黑色或者烟色。直到那些楂子燃烧得差不多了,火粪也就烧好了。每当烧火粪的季节,偶尔你会发现,远处山岗那边冒出浓浓的烟,或直或弯或飘散地伸向天空,那就是有人在烧火粪了。
在我印象中,火粪冷却后,主要是用来种土豆。我不理解,为什么土经过火烧以后会变成火粪,难道烧过的土就能对植物更有营养吗?不过当时,农村主要施用农家肥和火粪,相对比较少用化肥,对农田的保护是非常好的。据说化肥用多了后,农田的土会很结板,对农田的保护很不利。
故乡的山不仅仅是给我们奉献木材和柴禾,它还给我们奉献野果,如板栗,山核桃,羊母奶子(一种野浆果,酸甜口味)之类。它也奉献野菜,如蕨菜,还有一种叫续断叶子的野莱,听我奶奶说,在我出生之前,有几年缺粮少吃的时候,我奶奶他们将这种叶子釆回去做野菜饭吃,据说味道还很不错。每到春天,我们还会上山去釆竹笋,将它焯水后炒肉吃,那真是一等的美味。而到了夏天,我们常常在山上釆蘑菇,釆回来的蘑菇可鲜吃,也可晒干后冬天炖肉汤吃,那味道很美,香味扑鼻。
故乡的山,不仅是养育了故乡的人,也养育了故乡的牛羊,牛儿羊儿们在山上自由地吃着青草,好不惬意。有时,人们也会把青草割了打捆,背回家让牛羊吃。那草被牛吃了,就变成了无穷的力量,牛就帮人们耕地。那草被羊吃了,到了年底,就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肉食。
我常常想,这些山也真是神奇,从古至今没有人给它施过肥,但是山上就是层出不穷地疯长着树木花草,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砍割了又长,长了又砍割,它就那么一直奉献着。它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养分?它的内部似乎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可以一直供养树木花草,永不枯竭。人常说,落叶归根。是的,落叶腐烂后是一种很好的营养。但我故乡的山,大多数时候,落叶都被割楂子的农民给收集起来,去烧了火粪。即便是连落叶归根这样的一点营养,对我故乡的山来说,也常常被剥夺,而那些山们却无怨无悔,照样持续地向人们奉献。
我有时觉得,故乡的山有点像故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像故乡的父亲形象。那种敦厚,那种朴实,那种平凡,那种普通,那种奉献……而故乡的孩子们在小时候总是很亲近山,他们在山上玩打仗的游戏;捉金刚(一种甲壳昆虫的俗称),捉知了,捕蜻蜓,捕蝴蝶,喂蚂蚁;采野果野花;或帮父母砍柴割草,放牛放羊。在孩子们眼里,那些山十分高大雄伟,需要仰视……及至他们渐渐长大,他们开始讨厌家附近的山了,觉得它们既不高大峻美,当不了风景,还挡了他们的视线和脚步,阻碍了他们通向山外的道路。他们开始觉得山里的视野空间太小,己容不下他们的理想。他们决定弃山而去,到山外去打拼,去开创新的人生天地。但是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却也很辛苦,很无奈,很繁杂,很喧嚣。许多年后,他们走过了青春期的躁动和逆反,进入了人生的成熟期,他们尝遍了世间的艰辛和酸甜苦辣,这时回想起故乡的山,便再也不觉得故乡的山平凡和丑陋,反而觉得它们是那样美,那种朴实敦厚、默默承担,无声奉献的美竟是那样难得。他们这时,反到常常想回到故乡,去亲近故乡的山故乡的土,到那里去寻找宁静和安祥,寻找养分和滋润,寻找爱和温馨,甚至会回到那里寻找抚慰以疗伤。他们与故乡山的关系,不正是儿子与父亲的关系吗?儿子小时侯总是崇拜父亲,亲近父亲,是父亲的跟屁虫。在他们眼里,父亲是那样高大,那样全能,那样了不起。可是到了青春期,他们开始瞧不起父亲了,觉得自己的父亲怎么如此平凡,如此矮小,甚至有些无能……他们叛逆,他们渴望迈过父亲这道坎,独自去飞翔,他们觉得自己才是英雄!然而等到他真正成年,成熟,自己也变成父亲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也和父亲一样渺小和无奈!原来自己也不是英雄!这个时候,他才在心理上与自己和解,也在心理上与父亲和解。此时他与父亲是平视的,那目光再也不是逆反,而是亲和的。他甚至常常想回到父亲身边,向父亲倾诉,与父亲进行真正的心灵对话,他与父亲终于重新变得亲近……
是的,故乡的山,其实就是父亲,他是那样厚重,那样无私;他的内在是那样博大宽厚和深沉丰富;他默默担当着,默默地养育着他的孩子们,一代又一代;他只有奉献,没有索取……
故乡的山,我想念你们!我爱你们!你们虽无那些名山的美名,但你们却以另一种美,一种实实在在的,朴素却厚重的美,一直座落在我的心中,滋养着我的记忆,滋养着我的梦境,也滋养着我的思念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