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丁光
我的家乡位于粤北韩江上游一个叫黄花井的小山村,是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家乡的年味逐日变浓,这天被家乡人称为入“年挂”,表明正式进入过年倒计时,人们的心情逐日变得喜悦起来,特别是“细佬哥”(小孩子)更是翘首以待,巴不得早点过年。以往过年繁杂的旧习,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现在变得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但不失年味,仍以传统为本,坚持走喜庆为主调。这充分说明家乡人的观念与时俱进。
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寓意团圆,也是家人亲戚团聚的佳节。过年,在我们客家人的心目中,是其他任何节日无法替代的。因此,无论是开车的还是搭车的,不管是做生意的还是打工的,不理是腰缠万贯还是提襟见肘,在过年之前,一个个都会像离弦之箭纷纷踏上归家的旅程,回家过年。客家人与所有炎黄子孙一样,都有过年情结。我曾试过坐夜车回家过年,当车进入村子时已是凌晨时分,在离家一两公里远的地方,车子因为山路太小无法前行,我只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凭感觉摸回家,在经过一段田间时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弄得裤子沾满了泥巴。
在过年之前,家人会把家里的被褥、蚊帐等衣物全部洗干净,还要对屋子内外清行大扫除,弄得干干净净来过年。在除夕前,还会准备好过年的所有食物,如煎堆、羹皮、还要宰杀家里的肥猪,杀鸡杀鸭等,因为从大年初一后的几天,都不允许杀生,即使家里饲养了鸡鸭成群,也没人家去宰杀,以免不吉利。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了大肥猪,在过年前自己宰杀掉,由几家人分掉过年,一家分几十斤,除了自家过年吃外,还用来走亲访友,以前过年探亲少不了猪肉,一般选用五花肉,半精肥的最受欢迎,用盐腌成腊肉以防变质。现在过年走亲戚基本不用猪肉了,全部用“红包”代替,省去了不少麻烦。年货全部在过年前购置齐备,如对联、大人小孩的新衣服等,烟花炮竹也是过年必需的,以前生活那么困难,即使到了三月莳田没米下锅的境地,我家过年也会买上火红的几串炮竹,在除旧迎新之时燃放。孩提时,我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穿新衣,放鞭炮。现在的小孩过年穿新衣的愿望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强烈了,但对于放鞭炮放烟花,他们还是有所企盼,因此每年过年之前,我都会吩咐家人前往梅州兴宁市批发烟花炮竹回来,好让家乡的夜空在劈啪劈啪绚丽多彩的喜庆氛围中过年,好让家人在兴高采烈的欢欢喜喜地过年。
以前,村里的私塾先生以及有点文化的人,都会帮写春联,纯粹是义务劳动,不收任何费用,后来没人写了,大家都上街买统一印制的春联,这样的春联贴了好几年,没什么新意,也没多少文化味,现在村里人兴起过年写春联,浓墨重彩,风格各异,而且春联的内容也充满新意,紧跟时代潮流,反映山区农民的现实生活及心声。老人们说对联还是自己写的好,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字写得差点没所谓,能过到自己这关就行了。
除夕这天,人们早早地起床,磨豆腐斩猪肉剁馅,杀鸡鸭准备年夜饭。简单吃过中午饭后,就开始贴春联及门神利是,把屋里屋外到处贴得红红火火,过年的气氛马上变得浓郁起来。家里每年的春联都是我来贴,贴春联我搬张凳子站在上面就可以办妥。当我开始贴春联时,家里的小孩一个个开始洗澡穿新衣,等我贴好春联,他们一个个穿上新衣活蹦乱跳,欢声笑语聚在一起。贴好春联,按照家乡的习俗要放鞭炮,我一般会放上几串鞭炮,拉开了迎接新春的炮声。
家乡人的年夜饭极为丰盛,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但少不了豆腐,寓意“头富”, “头富”即首富也,哪个不想当首富?当然由于信仰不同,有的人家年夜饭不吃肉,全部吃斋菜,但也少不了豆腐这款客家人的拿手菜,顶多不用猪肉馅酿,做成斋豆腐来吃。一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好说好话,和和气气,其乐融融。我每年携妻带子回家过年,目的有二,一是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二是放烟花鞭炮,毕竟现在城里不准私自放烟花鞭炮,但我家乡的小山村可以随意放,而且在空旷的家门前燃放,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可以尽兴地放个痛快,痛痛快快过个欢乐年。
吃过年夜饭,开始新一轮放烟花鞭炮的时间了,早几年弟弟专门焊制了个燃放礼花的炮筒,足有四五十斤重,把礼花装进去,点着引线后冲上一百多米的高空爆开,散发出一束束五光十色的礼花,绚丽夺目,由于我家地处全村最高的所在,十里开外都能看见。在新旧年交接的时间段,家乡人称之为“交子”,在“交子”时分,全村老少都会站在各自的家门口,点燃烟花鞭炮,以最热烈的鞭炮声,以最绚丽的烟花,以最欢快的笑声,迎农历新年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幸福。今年的“交子”时分,即在新旧之前的前后半个小时,我站在自家门前,足足燃放了四十多分钟的烟花鞭炮。
大年初一,亲房叔伯兄弟互相登门拜访,发红包,互致祝福;大年初二,探亲访友,共聚情谊;大年初三一般不去探亲访友,因为这天是“扫穷鬼”的日子;随后还会打马灯、舞狮子,马灯舞及舞狮子都是客家地区的传统文化,曾经被冷落了一段时间,现在又逐渐备受青睐,得到越来越多客家人的喜爱,我村里也组建了舞狮队,过年在村里表演,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给过年增加了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