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丁光的头像

骆丁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18
分享

鱼塘鱼跃家乡情

骆丁光

我的家乡位于粤东韩江河畔的龙川县龙母镇黄花井村,群山逶迤,四季常绿,稻穗飘香,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村子不怎么大,村边一条韩江往东流去,一条公路贯穿村中,星星点点或大或小的鱼塘,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各家各户门前。在我们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门前或附近挖一口鱼塘。

家乡人为什么都爱在自家门前挖口鱼塘?客家人祟尚风水文化,在自家门前挖口鱼塘,美其名曰“荷包塘”,类似聚宝盆,托起家宅财运亨通。客家人好作攀比较劲,你家有鱼塘,我家没有好像心里少点什么,怎么也得想方设法挖一口,以填补心里的遗憾。我想更重要的,因为这里是丘陵山区,基本上没有海鲜,特别是在以前交通不便的时期,村里人除了养猪喂鸡鸭后,伙食里的肉菜较为缺乏,挖口鱼塘养鱼,最起码可以改善家里的伙食,每隔一段时间下塘“割鱼”。家乡人称打鱼为“割鱼”,像割草一样把鱼从塘里捞起来。家里有客人来了怎么办?去集市有比较远,拎上罾(鱼网)去家门前“割鱼”吧。

家乡人的鱼塘一般喂养四种鱼:鲩鱼、鲤鱼、鲫鱼、鲢鱼,主要以喂养鲩鱼为主,鲩鱼吃草,又称草鱼,鱼草随处可割,河畔、溪边、田间地头都可以割到嫩草。清晨,早起的乡亲们纷纷下地干活,其中挎着畚箕带着镰刀的就是去割鱼草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弯下腰来,伸出锋利的镰刀,沾着露珠的嫩草沙沙地被割下来。只要干上半个时辰,准能收获满满一畚箕嫩草。他们提着嫩草,站在各自的鱼塘边,将草抛向鱼塘,鱼儿闻讯而来,纷纷跃上水面,争先恐后吃草。孩提时,我最喜欢站在自家的鱼塘边,打量鱼儿争吃的场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不时有鲤鱼跃出水面一试身手,好不自在。

村里最大的鱼塘,莫过于金华庵水库,那是一口山塘水库,面积大概一亩多,担负着下游近百亩农田的灌溉,平时收集雨水,一旦遇上干旱,它就发挥作用了。这口大鱼塘属于我们红东人共有,红东是黄花井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资产。以前,红东人视金华庵水库为命脉,容不得任何人破坏,更容不得外人去偷鱼,由专人负责看管,哪个敢偷鱼,绝对没有好下场。我和一群小伙伴在这里游过,被村里的一个老师骂了一顿,“这里水很深,齐屋檐那么高,你们不要命了,小心被水浸死!”,听到老师的骂声,我们一个个光着身子游上来。村里最小的鱼塘是我奶奶挖的,她看到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挖了鱼塘,倔强的她在自留地上挖了口鱼塘,面积大概就三四平方米吧,被大家称为“碗公塘”,意思面积很小。不过别小看这口“碗公塘”,勤劳的奶奶天天割草,硬是让家人饱吃几顿鱼。我爷爷常说,勤者得吃,懒者得饿。就是这个道理了,老一辈人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晚辈学好做好。

我家原先有一口鱼塘,后来又在老鱼塘边,再挖一口鱼塘,这样我家就有两口鱼塘,两口鱼塘连在一起,加在一起有七八分地大小,这样我家一年四季都不缺鱼吃了。每到年关,如果劳力允许,村里人会将鱼塘“干塘”,将鱼塘的水放干,将鱼一条不留地全部捉上来,放在家养鱼过年吃,活蹦乱跳的鱼,或煮或蒸那可新鲜了,小鱼小虾怎么办,放在油祸里煎,煎干的小鱼小虾喷喷香。加点盐煎,放上十天半个月还是香味诱人。鱼弄上来慢慢吃,塘里还有活要尽快干,那就是挑塘泥,把塘里的淤泥弄走。这塘泥挑到田里晾干,挑到菜地里就变成了天然的肥料。我挑过塘泥,人陷在淤泥里头,将淤泥一点一点地挑走,来不得半点花假。鱼塘挑好后,撤上生石来暴晒几天消毒,然后蓄水了,待来年放养鱼苗,盼来年鱼跃鱼塘全家乐。

家乡人爱吃鱼生,将一斤半左右的鲩鱼“割”上来,放在流动的小溪水里放养几个钟头,捞上来迅速剥皮取肉,将肉切成小块,配上鱼生蓼(家乡特有的一种香料),盐、油、姜丝、炸粉丝、蒜茸、炸花生、炸芝麻等,佐料取多少因各人喜好,伴在一起吃,那个鲜呀,无法用文字描述,唯有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剐鱼生,讲究刀功。据说,刀功一流的师傅,等鱼生吃完了,尚剩骨架及内脏的鲩鱼仍可以水中游动。

在他乡谋生多年,我依然无法忘却家乡的塘鲜,无法忘却家乡的青山绿水,无法忘却家乡慈善的亲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