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我所阅读的书籍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让我发现并引领我思考了我从未察觉过的一些问题。
以我对欧洲发达国家的固有印象,他们的城市应该是富有的、文明的,与想象中相去甚远,那不勒斯是意大利一个贫困而又充满暴力的城区,在我看来,主人公莱农和莉拉的一生都是在逃离这座城市的影响。这四部曲以20世纪50年代为起点,是主人公莱农和莉拉从少年到中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
故事是以莱农的第一视角讲述的,有很多人猜测莱农就是作者自己,虽然我一直有这种确信,但是有时候也会突然怀疑是不是莉拉才是真正的作者。莱农和莉拉之间的友谊很复杂,我开始读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快要判定她们之间是奇怪的爱情,但很快我就不再纠结于此,我的注意力完全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莱农是普众眼里那种“乖乖女”的形象,但实际上她极度自卑,她习惯于去迎合人群与环境,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来削弱自卑感,建立自己的自尊心。莉拉则从不循规蹈矩,她对自己的思考和决定有十足的自信和把握,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冷漠。莱农眼中的莉拉是她的“天才女友”,莉拉似乎可以主宰所有事情,而自己则是莉拉的影子,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部来源于她。莱农这个“影子”想成为自己,所以与城区里大多数早早辍学、嫁人的女孩不同,为了赢过莉拉,她花尽心思学习。在青少年时期,我跟莱农拥有相似的性格,所以我十分感同身受。像莉拉这样离经叛道、勇敢无畏的人,对我们这样生性顺从、怯懦的人来说,天生就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两人成为朋友之后,莱农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她认为自己没有了莉拉的影响,就没办法学习,即便莉拉因为父亲的暴力阻拦,小学之后就辍学了,她依然认为自己比不上莉拉。
但莉拉怎么可能像莱农说的那么神通广大,莉拉必然也受了莱农的影响。莉拉看着莱农走上那条她无法选择的道路,看着莱农的世界越来越广阔,和她渐行渐远,她也能感受到学习会让人变得有多么不同,所以她即便不在学校,也一直在学习之中。
莱农和莉拉之间的有一条清晰的纽带,她们是贫民窟里最与众不同、最优秀的两个女孩,两个人是靠着互相的欣赏、嫉妒、爱惜和竞争,支撑着对方,逃离她们无比肮脏的出生地。
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在年少的时候,我短暂地体验过解惑的乐趣,大多时候也和莱农一样是用它来获得认可,把它当作升学的工具。后来,莱农用知识伪装自己,不断地学习以不露破绽,她什么书都看,却没有自己的主见,越来越像披着一层虚伪外衣的知识分子。莉拉在小学之后没有了学校教育的经历,她与现实更加靠近,她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她能通过学习让自己脱离困境,你能发现她学习的每样知识,都没有一样是得不到应用的。学习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我深刻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想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负担,从小学到大学这16年里,它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时间,它曾控制着我的喜怒哀乐,我第一次通过它学会了比较与竞争,第一次通过它获得了父亲对我的笑容,第一次通过它取得荣誉,感受到了受人瞩目的感觉,也是第一次通过它尝到失败和痛苦的味道,第一次听到父亲打击的恶语,是我全部自尊心自信心自负心的来源,也是我陷入自卑、虚荣、抑郁、狂躁的泥潭。我曾虚伪地说我很努力学习,把我的失败归咎于我没有天赋,不够聪明,其实是早已在这来来回回中,把自己摇散撞碎。但是我也明白这些不能算是学习带给我的影响,而是这个世界对成绩的狂热对我敏感内心的摧残。学习真正带给我的是意识的觉醒,其中阅读给我的影响最为深刻。它把我从狭窄的世界里解救出来,世界并不是只有我生活中的这一点事物,世界广袤无垠,很多问题我需要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在寻找中扩大我自己的区域。
“界限消失”这是莉拉用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的一个特别的用词,是比较抽象的一种表达,某些瞬间,她觉得人和事物没有了边界,全部扭曲在一起。我发现这些瞬间都发生在莉拉身边亲近的人超出她认识的时候。当熟悉的人暴露出人性最丑恶的一面,一切是那么具象又那么混沌不清,具象是因为丑恶出现在了亲爱的人身上,混沌不清是因为善良和丑恶两面一体,无法从一个人身上分割出来。我开始回想自己界限消失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虚伪,我美化了我的想法和做法,伪装高尚,一边厌恶虚伪,一边虚伪着。发现这样的自己,我十分痛恨自己不坦诚的样子。
在小说里,莱农多次有意无意地对比了他们和自己的父母。莱农一直以来都十分厌恶母亲的样子,肥壮的身体,还有那一瘸一拐的腿,这些都成为了莱农摆脱那不勒斯与家庭的动力。在莱农怀孕以及生产之后,她不断认为自己已然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内心崩溃,受心理作用的影响,即使腿并没有受伤,也开始瘸着腿走路。还有就是尼诺,在青少年时期,他无比痛恨父亲沾花惹草的行径,可最终,他还是成为了和自己父亲一模一样的人。孩子总是会成长为自己父母的样子吗?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身上是会有父母的影子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先是接受着父母的教育与观念,然后才可能是学校或者社会。可是父母的知识或者观念大多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固化,是陈旧的。有的人不一定会进步,所以完完全全会变成父母的样子,有的人会认识到旧观念的弊病,新旧观念就会在新生命上碰撞,选择勇敢地斗争的人,会让社会蜕变发展。我呢?我问我自己。我是一个矛盾体,我既接受着新观念的刺激,又无法剥离父母带给我的深刻的影响,我既清醒又迷茫,幸福又痛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被标榜着“女性独立”的读物,阅读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书中的两性关系。青少年时期,在莱农的角度里,获得男性的青睐似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身体开始发育之后,莱农身材开始走样,皮肤也开始变差,一旦有异性靠近她,她都要怀疑他是为了莉拉而来。而不受青春期影响的莉拉,一度成为莱农嫉妒的对象。我开始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确实存在着对于身边优秀的人,男性是多一份崇拜,女性是多一份嫉妒的现象。我尚未能弄明白这种心理形成的原因,还需要我去继续寻找答案。对于莱农和莉拉是不是“女性独立”的代表,我的感受是,在“独立”这一词前加上女性,就是要求女性脱离于男性作为一个拥有独立的有自尊的人格的人。所以我认为在莉拉第一段婚姻结束前都不能算是独立女性,莱农则更晚,是要在认清尼诺之后。因为无论是莉拉和莱农,选择伴侣的时候,都是处在被等待救赎的角色,她们正渴望着另一半能将她们从困境中脱离出来,她们确实脱离了困境,但这依靠的并不是自身的力量,而是使自己被另一半奴役换取而来的。而在莉拉离开斯特凡诺或者莱农离开尼诺之后,她们才算真正的独立,莉拉靠着自己敏锐的商业眼光,莱农则靠着自己写作能力,让她们自己脱离困境。
我这样想着想着,脑子里就蹦出了“男性救赎”一词,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不知道受过多少毒害,才把男性放在了“救赎者”的位置,无论是儿时童话故事里充斥着的王子救公主的情节,还是青少年时期那些青春偶像剧,无不把男性塑造成一个从天而降的无所不能的救赎者,而女性只要“美丽”、“瘦弱”、“善良”、“乖巧”,就能引来一个帮助你脱离险境的男性。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等待”,但是这样的“救赎者”并不曾出现,于是我把这归因为我不够“美丽”,不够“瘦弱”、不够“善良”、不够“乖巧”。这时候我才发觉,原来我已经在我无意识中被思想奴役了,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女性意识”需要被提出,需要被强调,需要被女性自身挖掘。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儿时读过更多的书籍是关于斗争与冒险,比如《绿野仙踪》、《金银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以上这些都是我通过这部小说得来的一些思考,不得不说那不勒斯四部曲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启蒙,尽管今年还有半年的时间,它已经可以被列入我个人的年度最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