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少不经事,是读不懂徽因先生笔下的《窗子以外》的。那时候尚未立业成家,不懂得人事艰险,只是觉得这里面的文字虽然不是诘屈聱牙,但是内容苦涩难懂。那时候暗自窃喜,对于高考生碰到了这般文字有着些许的傲气。随着年岁更迭,才渐渐知晓,这窗子以外是人情冷暖的大千世界,这窗子以内是柴米油盐的一方天地。虽然只是一窗之隔,但是这芸芸众生,是相互关联的,谁也无法置身事外,一笑了之。
如今,我也坐在窗子边上,看着这窗子以外。只是相比较徽因先生而来,我的情绪似乎要比她小的多了。我此刻置身在秋日,看着这窗外秋日的风光。当然是比不过徽因先生的。想必是时代环境的不同,或者是我没有她那么大的胸襟,又或者是时令所带来的局限,让我可以透过小小的窗棂,洞察这人事的兴衰。
这窗外的方寸天地,我透过这目之所及的狭隘,又可以做到何等感触呢?
我的窗外,本有一棵树。想来这居住的小区也有些奇怪,早春搬来之时,这里面树林阴翳,仿佛置身于丛林一般,这里的物业似乎不大作为,任由树木花草野蛮生长,我窗外的这棵树,就拦在了我窗户之前。每日凭窗远眺,遮挡住了我的视线,但我平日里向来心态甚好,凡是皆往好的地方思考。这树虽然有遮天蔽日之嫌,倒也给了我一番清净之地,让我得以浮生半日,忙里偷闲。每次置身其中,仿佛躲入山林一般。若不是夏日的蚊蝇太过于烦人,似乎也无其他让人心生恼怒的地方。
可是这一到秋日,就似乎有些不太一样。秋分一过,日过午已昏,这太阳斜照,便是透过窗子,在地上勾勒出来日影斑驳来。这阳春三月和三伏烈日,倒没有让我心生焦虑,此刻这秋日的光景倒让我有些焦躁起来。依稀记得恰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相交之际,树条上的枝丫挂满了细珠,带着隐隐秋色。若是下起雨来,更有对酒当歌,弹琴长乐的兴致。不知此时,天高秋凉,内心却波澜四起,想来大抵无他,定是这万事催生代谢,引得我对于生死的思索。这秋日,日影每倾颓一寸,我的心也跟着坠落了一分。
草木无情,有时凋零。草木的兴衰和时光的轮转,这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但是这里面却牵扯了人的情趣。就像是欧阳修先生笔下的文字一样,人对于草木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花开花谢,是每年不变的定律,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是一日一日的衰老。想来千百年来的历史更替,都是往来成古今,人事有代谢了。尤其深秋之后,寒气栗冽,砭人筋骨,满目萧然,山川寂寥的时候,更是如是。
那么,要是下一场小雨呢?我得透过这窗子,去看窗外这淅沥的秋雨,裹上一身的秋衣,也全无年少时候的傲气,对着天气转凉,渐渐低下了那桀骜的性子,大抵身体还是要的。只是痛恨这秋雨,多为商音,肃杀人心,让人心生悲悯。
那你总说,你这都是太娇气。中国总是伤春悲秋的,这似乎是千古不变的情绪。但你也得想一想,中国人这一生,总是在表达上太过于含蓄,他总得有一个寄托的事物,容得自己去舒缓自己内心的苦闷。就像愁这秋光罢了,我也只是借着这窗外这一方寸天地,去排遣自己的苦闷。那窗外的大千世界,可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
那窗外的大千世界,应该有啥样的光景。我想,聆听秋蝉低吟浅唱,慢品秋虫轻轻的呢喃,品落叶知秋之韵,赏黄叶飞舞之淡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心向往之,成熟而美丽的秋意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