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生前半生的事情,大多写成了故事,如《“漏斗户”主》《焕生上城》《焕生转业》《焕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焕生出国》。
二十年前焕生带着老婆子住进了城,城里生活让他开了眼,却也乏了。如今八十五岁的焕生跟老伴一合计,要儿子驱车送自己到苏北乡下,再次体验久违的乡下生活。跟四十年前进城恰是两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原来是看着两边景色步行进城卖油绳(麻花),现在是坐着比当年吉普车还豪华的越野车回乡,沿途的风景不再是清一色是庄稼地,整齐地站着女贞、栾树等乔木,还有舒适的农民住房。
(一)参观厂子再买帽
由于进城的那次经历,焕生到哪都戴个帽子,这才刚下车忽觉脑后生风,一个激灵想起帽子放在家中,心中叫苦不迭,催促儿子去买帽子。还是儿子头脑活,想起村中的家门口就业有个厂,专做各式帽子,向老板说明来意,老板盛情相邀进厂参观。
只见生产车间内大家正在对来料进行加工,工人以中年妇女居多,大家忙而有序,有的带着耳机一副忘我之态,还有的见到有生人来,抬头瞅一眼,又低头干活了。焕生走到工人面前,问她收入咋样。工人说:“在这里有吃的、有玩的,每个月还能赚三千多块钱,真的不孬!”厂子里正在加工的有两批帽子,硬沿休闲帽和软沿渔夫帽,老板抄起一个渔夫帽,估计尺寸正合适,转身向焕生递去。焕生慌忙拿过戴在头上,脑袋立马感觉到温暖,帽子是既时髦又轻便,赶紧吩咐儿子扫码付款。以前住宾馆五元钱都心疼的焕生,现在早已不是当初的“漏斗户”,这次买这帽子可是大方的很。
(二)旁听议事凑热闹
毕竟坐了许久的车,又在厂子里面转了一圈,出了厂门,焕生突然起了“三急”,就近找到村部的卫生间。进去后左右打量,发现墙面和地面都是光洁的瓷砖,独立的小便池,隔间内是水冲式马桶,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檀香,真的是比当年5元钱的旅馆好多了,按照当年的价格对比,要是在这里住一晚,不得要20元啊。想到这,焕生又不觉哑然失笑,心想谁没事会在卫生间过夜。
出来后路过村会议室,听着里面传出争辩的声音。焕生虽然老了,依旧没能改掉爱凑热闹的习惯,伸头一瞧,横幅上写着“小村监事会”,一群老人正围着村干部模样的人,共同在一张地图上指指点点。焕生沿着门边慢慢的走进去,找张椅子轻轻坐下,打算把故事从头听到尾。原来村里打算为招引企业修建一条路,但是这条路如何修建却有说道,他们讨论就是争取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共同利益最大化。那群老人是小村监事会的成员,也是村中德高望重之人,大家几经商讨,道路的走向已经明晰,尚在讨论修路细节之时,焕生忽闻老婆子的呼喊从外面传进来,焕生只得站起身来,走出房间应了一声。
(三)农家院内品味道
日头偏西,天渐渐暗了下来,儿子早有打算,网订了农家乐晚餐和住宿。进入院中,焕生细一瞧,新砌的三层小楼,红瓦白墙,墙上还有标语和画,借着灯光看到标语写着:诚信彰显美好心灵,明礼提升乡风文明。画则是绿柳遮蔽下的水墨村居,焕生感觉颇有些文化味道,让人心旷神怡。步入房间,一番洗尘按下不表。
不多时,勤劳的老板娘张罗好了饭菜,桌上摆着酱牛肉、彩衣花生米,热菜是红烧家养三黄鸡、蒸螃蟹、白灼大青虾,还有门前菜园中的茄子、秋葵简单清炒一下,虽已深秋,但有盘大秋桃作为餐后水果,主食是稀饭和大饼,由于不着急赶路,爷俩还要来一瓶绵柔白酒解馋,这些可比焕生当年进城自带的僵饼味道好太多了,一家三口边吃边感慨乡下生活的巨大变化。老板娘借着上菜上饭的间隙,推荐他们饭后到村部走一遭,县内送戏下乡正好到村里。
(四)戏外戏里好人绕
吃完饭,焕生儿子跟媳妇视频聊天去了,老俩口想着听戏,向老板娘打听好大概方向,一路顺着明亮的路灯走到村部广场。此时广场上一辆送戏下乡的多功能车停在一头,戏台从车上伸展下来,唱戏的在幕后化着妆,工作人员调试着灯光;看戏的男女老幼则坐在凳子上,没有凳子的就在外面站着围了一圈,相互拉着寡,闹闹哄哄的。一个半大孩子看到焕生老俩口刚到没位子,拽走了身边的另一个小孩,估计是去高台或者旁边体育器材上去看戏了,把两个座位让给他们坐下,看来还跟过去一样,乡下也是好人多。
一声锣响,场下顿时悄无声息,正戏开始了。由于地方特色,今晚演唱的有大型现代淮海戏《乡村好人》,焕生有感于刚才的幼童让座,感觉非常应景,加上传统曲目《白蛇传》等,焕生老俩口一晚上看的津津有味。这可比当年的说书人陆龙飞那一张嘴强多了,这台上敲锣打鼓配乐的,灯光音响各种配合,加上演员唱腔、扮相都很绝对,今晚老俩口狠是过了一把戏瘾。结束后,两人又顺着路灯回到了农家乐小院歇息。
第二天,焕生要离开了,记挂家里的孙子和外孙,从村中捎带买了几斤瓜蒌子、几串桃雕、两把桃木剑,便踏上了归程。回去路上,他在想,三十年河东河西,这离开乡下才二十年,就已今非昔比,真的再过十年,到自己九十五岁的时候再次下乡,那必将是一番新的模样,也必将是一个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