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多年,心心念念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就是生我养我的富驿古镇。关于她的记忆,虽然零散而不系统,却如烙印一般印象深刻,必将铭记于心,伴我一生。
一
富驿,地处唐巴公路中段,位于盐亭县城偏东北,省道101线穿境而过。东连南部,西接县城,南达射洪,北通剑阁。自唐宋以来就是连接阆梓两州重要驿站。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富驿在清末明初时期就被称为“旱码头”(本县另一镇玉龙被称为“水码头”),意为陆上交通繁华之地,是成都向巴中、陕西汉中等地从事商贸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和中转站。大字不识的母亲也常感慨 “潼川的豆豉保宁的醋,富驿的操哥一大路。”说是富驿自建驿以来,便是一处繁忙的驿站、一个兴旺的集市、一道熙熙攘攘的唐巴路上风景了。在地质队工作的程姑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也无比自豪地说富驿是被称作“小香港”的。过往司机每每从此经过,总会被这繁忙的交通、熙攘的人流、富庶的物产所吸引,恨不能扎根此地做她的子民而尽享繁华了。
后来,我读书写字,初识文墨,知道了富驿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秦惠文王派兵入蜀时期,从此开始逐渐形成文明古镇。它是古巴国、蜀国,嘉陵江、涪江分界线;秦设亭,汉建驿,三国时名富仙村,唐立县,明置富村驿,清设分县衙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因此有“一鸣惊五省,两眼望三台”之说,这幅对联曾经镌刻在富驿文庙的楹柱上。
如今,富驿是镇政府所在地,幅员面积121.87平方公里,属浅丘地带;北高南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气温在15-17.3℃之间,气候温和,适应多种动植物生长。地下有石油、天然气、膨化土、盐囟等丰富资源。经济活跃,集镇繁荣,是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二
富驿镇位于群山对峙的峡谷之中,诸山皆以马命名(老马山、白马沟、石马垭、天马山、饮马水),俗称为“五马奔槽”。 2002年镇政府于成南路东侧元宝山下建广场,置灯塔、舞台、娱乐休闲设施及骏马和雄狮形象雕塑于广场中,命名为“五马广场”,成为该镇最大的休闲娱乐广场。每当隔天一次(逢单数)的赶场天,广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茶馆人声鼎沸,生意爆棚,一派繁华景象。
富驿镇的鼎鼎大名不仅与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相关,还与众多的历史名人相连。富驿因名人而鲜活,名人以富驿而流传。不必说在驿南一溪“饮马水”驻军饮马的三国蜀将张翼德,也不必说在驿北火烧道观做道场的唐太宗时国师、世界上第一位与风定级的天文学家李淳风,晚年寓居驿北花林寺的白居易,在驿场三溪口桅杆坝金鱼桥苦读诗书的宋状元陈尧咨三兄弟,单是唐时宰相李义府、宋时画家文与可和明朝“双刀王”王弼就够你大书特书,从中窥见富驿的地灵人杰。
李义府生于614年,本是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富驿镇东南的永泰。据说当时最著名的相师袁天罡看见李义府时,惊奇地说:“这小伙贵极人臣,但寿命不长。” 于是留他在家住下,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希望李义府照顾自己有七品命相的儿子。李义府答应了,问袁天罡自己的寿命有多长?袁说:“五十二岁往后,我就不知道了。”
李义府聪明伶俐,写得一手好文章,贞观八年(634年),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得刘洎、马周举荐给唐太宗,太宗在皇家园林召见了他,听说他诗文了得,就让他以园林里的乌鸦为题作一首诗,李义府看到乌鸦想到自己处境,随即作了《咏乌》:“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太宗欣赏不已,笑着说:“我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立刻提升他为监察御史兼任太子李治侍读(即太子的老师)。
李义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人。永徽二年(651年),李义府被唐高宗安排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一不小心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宰相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司马,预示他将到大山里去做官。敕书尚未下达门下省,消息灵通的李义府已秘密获知,急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建议道:“皇帝欲立武昭仪为后,但又怕宰相不同意,故尚未正式提出。你若能推助此事,定可转祸为福。”李义府于是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叩门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此表甚合朕意,高宗瞌睡遇到枕头,马上召见李义府,收回贬官敕书,将他留居原职。同年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这下李义府平步青云,先后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他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相互援引,排除异己,使得武则天最终得以窃取权柄,为武氏后来君临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显庆元年(656年),李义府兼任太子右庶子,管教太子,并进爵广平县侯。不久,李义府兼任太子左庶子。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并为他修建豪华宅第。当时,李义府宠冠朝廷,权势熏天,面对权力的诱惑,他有些飘飘然了,没有站稳身子,而选择了堕落。
此前,杜正伦担任中书侍郎,李义府为门下典仪,后二人一同担任中书令。杜自恃前辈,非常轻视李义府。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图谋除去李义府,事情泄露,被李义府告知皇帝。二人在唐高宗面前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高宗以“大臣不和”为由,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流放李友益于峰州。
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被征召回朝,兼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前,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李氏,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他贬官普州时,李崇德却将他除名,因此怀恨在心。李义府回朝后,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身亡。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更改官制,李义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他奏请皇帝,将祖父改葬到永康陵侧,并征调七县民丁,昼夜不停的运土修坟。满朝王公争相馈赠奠仪,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极尽奢华。同年十一月,唐高宗封皇八子李旭轮(即李旦)为殷王,命李义府兼任殷王府长史。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升任右相,仍旧主持铨选(选才授官)。他在皇帝面前谄言自媚,出外则肆意乱法,百官尽皆畏惧,无人敢言其过。唐高宗对此略有所知,告诫他道:“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为你掩饰,你该对他们多加管教。”李义府没有虚心接受,而是勃然变色,问道:“是谁告诉陛下的?”言外之意是要收拾此人。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李义府也不谢罪,扭头便走。唐高宗虽未追究,但内心深为不满。
更不靠谱的是,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来观察吉凶。杜元纪道:“您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如果积蓄二千万钱,可以将怨气压制。”李义府深信不疑,急切的搜刮钱财,还趁哭吊亡母之时,与杜元纪微服出城。时人都认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图谋不轨。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取七百贯,以换取授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
四月,唐高宗将李义府下狱,命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联合御史台、详刑寺(即大理寺)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不久,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自此,李义府作为“二圣”的一枚棋子,已经彻底失去价值了。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却不许长期流放的罪囚返回。李义府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三岁。
上元元年(674年),李义府的妻子、儿女遇赦,得以返回洛阳。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此前的辅助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后赐实封三百户。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又将李义府的实封收回。
李义府一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著有文集四十卷、《古今诏集》一百卷、《宦游记》七十卷,还曾参与修定《晋书》、《永徽五礼》、《姓氏谱》。《全唐文》收录有其文三篇:《承华箴》、《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碑》、《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七首:《和边城秋气早》、《招谕有怀赠同行人》、《宣正殿芝草》、《咏鹦鹉》、《在巂州遥叙封禅》、《堂堂词二首》、《咏乌》。
李义府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有人把他塑造为有才无德的典型。平心而论,这对他是不公平的。通观其一生,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如他重新编纂《姓氏录》,这件事在现代人的眼里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唐代却影响深远。该书规定了在唐朝当官凡是达到五品的都一律提升为“士流”,即使是普通士兵只要立有军功者,也全部收入书中,这大大抬高了寒门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有力的打击了关陇门阀集团的势力,当然也招致了关陇门阀集团的极大不满。李义府现存的作品不多,但从其代表作《和边城秋气早》一诗来看,他的文学创作观点是坚决站在反对“齐梁艳体”和空洞文风的立场上的,连他的政敌上官仪都称赞他的文采是“珠握分光,骋邹龙于笔海”(《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不管如何,他从寒门庶族艰难地做到相位,并有讲解权力的书籍《度心术》传世,仅凭这一点就足可让人钦佩不已了。
还是在富驿东南的永泰,北宋时又诞生了一位著名画家,他就是文同。文同生于1018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官居湖州刺史,诗、书、画堪称三绝,尤工墨竹,词人苏轼赞曰:“绘竹之前已胸有成竹”。他真正名声飞扬的成就,用今天眼光看一是绘画,二是诗歌;那幅价值连城的绘在绢上的《墨竹图》,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为无数人推崇。
据说他是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然留下不走了,自己洗完澡,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停止了呼吸。文彦博守成都时,对他感到十分惊奇,致书文同说:“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文同的从表弟)尤其敬重他。文同善画竹,开始自己不知道宝贵,后来四方的人都拿着丝绸来请他画竹,人们的足迹不绝于门。文同非常讨厌,气得把丝绸丢在地上,骂道:“我将把这些都做成袜子在地上踩。”喜欢多事的人就把这句话传播作为一种口实。
苏轼与文同齐名,巧的是二人不仅是亲家,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既是自况,也是评点自己那位亲家。据说,苏东坡画竹,追根溯源,也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授之以技法。
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他却十分中意此地,因为那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信札。信上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有一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意思是说,汉水一带长竹繁茂贱如蓬草,斧头何曾将鲜嫩的竹笋轻饶?料想你这个清贫嘴馋的太守,定把渭滨千亩青竹吞进肚了。
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桌。有如此亲家,“清贫太守”倍感生活的滋润。他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东坡的字)识吾妙处。
东坡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61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不幸于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
今人缅怀文同,还因他是清贫太守,一代廉吏。不管是任职地方,还是官拜朝堂,其内心始终装的是百姓,是天下,是进步,是正义,是公平。所以整饬治安、兴办教育、凛然上“状”等,凡对社会有益的便努力为之。履职兴元府、主政洋州,胸怀正气、不惧邪恶、除暴安良、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口碑极高。今日,汉中等其曾履职的地方大张旗鼓纪念文同、倡导文同文化、弘扬文同正气之举就是极好的明证。
文同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受教育者和施行人,一生身体力行,传承孝道文化。虽说忠孝不能两全其美,但一遇到尽孝丁忧,他就毅然告别繁华,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尽作儿子的职责和孝道。不光如此,文同还俯下身传播孝道文化,他一生为别人撰写了很多篇碑文、墓铭,字里行间孝顺的主题分外突出。
2018年,文同诞辰千年之际,家乡人民群策群力,集资捐建,一座高达10.18米的文同像矗立在了文同故里,成为人们凭吊文同的又一胜地。
富驿镇五马广场往里走百余米就是王家湾,据说是王弼的后裔。王弼,(?~1393年),安徽临淮(安徽凤阳)人,祖籍安徽定远。约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王弼集结乡里依仗三台山树栅自保,因为擅使大刀,被称为“双刀王”。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王弼率领乡党500多人投奔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朱元璋知晓王弼的才能,让他担任宿卫,隶属于邓愈军队。其后屡建战功。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平江战役中痛击张士诚,立下大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授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随沐英征伐西番。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先后随冯胜、蓝玉北伐北元。王弼为前锋,深入漠北,突袭元军,斩杀了元太尉蛮子等,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缴获了元军的所有粮食、装备。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因蓝玉案死。王弼作为明朝开国大将,封定远侯,御赐食邑于富村驿。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王弼被赐死。南明弘光帝追谥“武威”。
王氏后裔于富村驿元宝山建王弼衣冠墓,并为王弼建功德牌一座,今犹存。
据当地传说,元宝山上有24座明坟,正中是王弼墓,左右分别是长子王德和次子王政墓。王弼的孙子镇西侯王徇,曾孙轻骑将军王鼎,玄孙车骑将军王乐和大学士王卯的坟墓,依次而建。而在明末清初战乱中,所有坟墓均被毁,仅留下山一样的封土堆。远远望去,元宝山本身就像一座坟墓。假设那24座古坟是石碑假墓,那巨大的封土堆是王氏家族的族墓,岂不就形成了“山是一座坟,坟是一座山”的奇异景观了。
三
富驿镇老街有“清真寺”不奇怪,因为这里有为数不少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而位于下街的基督教堂“福音堂”就令人疑窦丛生,它咋会出现在这蕞尔小镇。其实,“福音堂”也是富驿一大古迹,几易其址, 1988年由幸福街239号内迁建到富驿下街大湾头,处于镇下街右侧。追溯其源,已有几百年历史。小时听其传闻,多为神秘之事,总认为它是红眉毛绿眼睛洋人的栖身之所,干着些诸如吃小孩挖心掏肺等不能见光的罪恶勾当。现在,平心而论,“福音堂”传播着基督教文化,丰富了人们思想,打开了人们认识西方世界的一扇窗,对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积极的桥梁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福音堂”出现了繁荣局面。我的祖辈父辈们常在这里唱诗听讲,弘扬耶稣教义,寻求心灵寄托,也算是西方的洋基督在此生根发芽了。
而位于富驿镇龙风山下的净安寺是座佛寺,历史远胜“福音堂”。始建于唐,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逢年过节、法会祭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善男信女们烧香拜佛磕头作揖,偌大的寺庙在肃穆庄重中透出一丝热闹,袅袅飘拂的香烟又为佛寺增添了一些神秘气氛。
读中学我常路过此地,根本没有发现寺庙的蛛丝马迹,只知道这里坟茔密布,狐兔出没,大白天走过也很瘆人。几经毁坏的静安寺是在改革开放后人们温饱已经解决的情况下重新修建起来的,地处山腰,规模宏大。人们从镇医院大门右侧沿着百多级石阶,拾级而上,就会见到这一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朱红色建筑。我绝不相信“乱世不见佛, 盛世不见道”的观点,而是相信盛世诸道兴盛的理论。不是吗?只有现在,以前被毁坏的佛道宫观都纷纷恢复起来了,既为如来观音弥陀菩萨太上老君基督佑一方平安提供了施展机会,又为善男信女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之所。
在中国古代的一座县城中,总是建筑有一座文庙和一座武庙的。文庙一般是敬奉孔子,武庙一般是敬奉关羽。这是颇具文化意味的。其文化意味是“崇德尚武”,本质上是对智慧、品德和能力的一种崇尚,是对德治与武功的一种信仰,是榜样于整个城市中的人。这在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古代社会生活中是具有重大文化效力的。古镇富驿作为一个小小的镇,除了武庙,还有文庙,可见它是崇德尚文的。还有城隍庙、魁星楼,江西、福建、广东、湖北人建的商人会馆。从这点来看,富驿镇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县治所在。先前,南北两端建有栅栏门,上栅栏门联是:“天险雄关严锁钥,蚕虫驿路靖烽烟。”下栅栏门联为:“地毓英才,诚招远客;梅传驿使,柳赠行人。”虽然遗迹大多不存,但浓厚学风和丰富的文化传承还是使人印象深刻,逢年过节的川剧表演就是明证。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从这点来说,小小的富驿镇算是有神的庙了。
四
富驿镇人民为了追求光明和幸福,在黑暗的旧中国孜孜探索,不懈奋斗。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曾在富驿开展革命活动,当时有三个地下党支部。1932年秋,在南部升钟寺起义的影响下,富驿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了,许多保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后被反动政府强行解散。至今四川省博物馆革命文物陈列室还展出“南部县富村驿桥场湾农民协会图记”一枚。尽管反动势力疯狂反扑,但革命火种并未熄灭。1933年秋,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和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及中央交通员杨德安途经富驿去川陕苏区,还在地下联络站麻石桥陈燮和家住了三天。
这里,不得不详说一下革命烈士卢发社。他是地地道道本镇人,出生在和场镇一山之隔的五星村,据说和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大将卢怀亮同村。1915年生,号承道,亦作成道。1925年,在富驿高小毕业后考入南部县中学。1927年加入共青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成都志诚法政大学。1932年2月,因在成都学生运动中暴露了身份被迫离校,先后到南充、西充、阆中、南部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2年11月,参加南部县升保暴动,积极筹办枪支弹药。1933年初春,党派他到阆南县委领导的第六区苏维埃政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迎接红军到来。两月后,又被调到阆南县委,分管由少先队员组成的少共模范营。1935年,红军渡江北上长征,他到达延安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先后任红军独立营营长、团参谋、政委。他作战勇敢,善于指挥,带领部队打了好几个大胜仗,曾得过十次奖状,受党中央两次嘉奖。在陕甘宁边区战斗中荣立过一等功,并与中央领导同志一起照过像。国共合作抗日后,任八路军前教导六旅十三团团长,后随罗荣桓将军所部开赴敌后。1943年7月,在冀鲁边区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镇里有识之士也士气高涨,积极救亡图存。1941年,秦公棐等文士集资创办私立大公中学,文士吴少华作了校歌,歌词是:“雄关险,五马腾,古号富仙村。莘莘众学生,三级跃禹门。定远侯,与国同休二千石;湖州牧,文采《丹渊》今尚存。金鱼桥边三陈读书处,卢怀亮军工辅大明。文武英才明不朽,均吾校最好典型。”该校歌,基本概括了古镇的地理人文概貌。该校为富驿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演变为富驿中学前身。
1949年12月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驿人民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此时的富驿镇如一条获得新生的巨龙,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三反五反,公私合营,人民公社……古老的富驿镇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百业兴旺,人民幸福。一根肠子通屁眼的街道建筑格局改变了,出现了一旧一新两条主干道,旧街重传统商贸,新街主现代交通。老街新街并列,古典现代并存。银行、饭店、商铺多集中在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挟带着各种物品来来去去,让隔天逢场的古镇无比喧哗热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农民的购买力也大大提高 。以前的市场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发展需求了,于是在下场口,出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农贸综合市场。里面摊位众多,交易活跃,即使是不赶集的闲天,也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以前休闲主要在密布全镇的茶馆酒肆,现在专门开辟出来一个五马广场。开起时兴的茶馆,安上明亮的街灯,建起时髦的舞台。白天,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喝茶谈天,其乐融融;夜晚,莺莺燕燕,乐声飞扬,唱跳锻炼,和和睦睦。古老的富驿,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富驿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五
民以食为天,作为富驿人,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哺育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出现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日三餐,皆有定数。富驿人习惯于早餐稀粥,用柴火熬制的白米粥,热气腾腾,喝下去养胃暖心。如果加入几颗绿豆、红小豆或花生米,熬出来的味道又是一绝。即使没有下饭菜,也能让你吃得津津有味,远胜习惯面条的早餐或是吃不惯的洋人西餐。中午干饭炒菜,干饭或沥米蒸,或直接涳,香甜可口;炒菜或素或荤,依家境而定。最后配一个酸菜粉丝汤,总是让人大快朵颐,能量满满。晚餐面条,现代人往往认为面条实在,容易发胖。可在勤劳的富驿人是不怕长胖的。自家做的面条,自己地里的蔬菜,再配上自家炼制的红油,吸吸溜溜,一大碗很快下肚。我觉得这感觉远胜于晚饭粗糙害怕发胖的现代饮食男女。
红薯酸菜绝对是富驿人的最爱。曾几何时,红薯酸菜无疑是贬低人的代名词。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谈起它,人们就会嗤之以鼻,好像它和穷酸画上了等号。时至今日,红薯的养生保健作用已经深入人心。酸菜有些人还会摇头,认为它会致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专家研究,自家制作的酸菜只要方法得当,是安全环保可以食用的,只是注意不要多食而已。如果酒足饭饱,吃得油腻,来一碗酸菜粉丝汤,绝对让你舒爽半天。
后来居上的酸辣粉已是富驿名小吃,凡是吃过的人都大呼过瘾。冷水浸泡的资格红薯粉在开水中汆熟,用篾兜漏出倒入小碗,在配上肥肠、排骨、杂酱和葱姜蒜红油,热辣辣、香喷喷,顷刻间下肚,不是因为过饱,铁定还想再来一碗。出门在外的游子,常常会借一碗小小的酸辣粉来一解乡愁。
回族的牛肉小笼包也别有风味,在外地的富驿人常会快递品尝。包子制作极为讲究:精选本地土生土长的黄牛,大多选取肥瘦相间的肋间肉,细细剁碎,再加入姜末、葱末、酱肉、食盐,或许还有秘制调料,拌匀,搁置一会。再用发酵好的面皮捏制成包子。放入蒸笼蒸十五分钟,出锅后热腾腾的,咬上一口,鲜香扑鼻,唇齿留香,让人难忘。每次回家的我,总会忍不住去吃上几个解馋。
我家在五星村,出镇头往右,沿大仁路走四公里即到。大仁路像富驿镇伸出的一根触须,南北纵贯五星村,直达射洪。土路,砂石路,水泥路;自行车,摩托,轿车;不仅见证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也见证了村庄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我村俨然成了富驿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以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先民绝对不会想到的吧。
如今的富驿镇,人杰地灵,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改革开放使古老的富驿焕发了蓬勃的生命活力,科技教育为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她也喜滋滋地加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滚滚洪流中,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