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润生的头像

冷润生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6/27
分享

伤心最是清明雨,洒泪犹思父母恩

——许仲义《清明祭父母》赏析

许仲义先生和我同为叙永县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会员,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谋面,算得上是素昧平生。但是,他悬壶济世的父亲许宗義妙手回春治沉疴的故事却在胡忠华老师的《栖迟拾萃》一书中早已知晓。“许大夫家庭因为有良好的家风,子女均勤奋好学终有建树。子女八人中有六位子承父业,救死扶伤……”我揣测许仲义先生也是一位“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之良医。

今日在诗书画研究会微信群中偶然读到许先生的《清明祭父母》的诗句,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先生对父母之情的真情流露,让我萌生出了许多感叹。我先不去评价该诗是否合符格律诗要求,我想从字句中去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因为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清明节写怀念父母亲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他们无私与纯真的爱会让做儿女们终生难忘,所以,无论是谁每当写到父母的时候,都格外的用心和动情。《清明祭父母》让我读后,自然在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者在诗中写道:

野径露生幽,清明自长愁。

坟前儿跪拜,液从冢中流。

直立爹铮骨,心行母血柔。

辞碑催泪雨,纸雾满天留。

杏雨沾裳,唯将哀思传孝义;梨花漫道,酿成香酒祭亲人。“野径露生幽”,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清明的庄重和肃穆,我们仿佛看见在野外的小路上小草还挂着露珠,旷野还沉浸在一片幽静之中,作者就已经走在去上坟的路上。此句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孝顺和虔诚之心还表现出了对父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虽然诗中没有写“我”却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步履,看到了作者提着香烛纸钱和祭拜的什物踏着清晨露珠的身影,这是何等的让人动容,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中华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作者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之心,而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母的孝敬和眷恋之情,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写照。“清明自长愁”,清明这个让人缅怀思亲的节日到了,对于过世的父母亲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一些愁绪,这些“愁”自然有相思之愁,怀念之愁,还有一些作者不能言语之“愁”,作者没有过多的去累述,万般愁绪只用了一个“愁”去概括,给人留下人想象的空间,意犹未尽,恰当好处。作者没有先写清明节到了应该如何去做什么,而是先从“野径露生幽”着手,足见作者是在认真的谋篇布局,的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给人有一种欲罢不能要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坟前儿跪拜,液从冢中流”。此句,作者并没有用通俗的“忆”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是用液体的“液”字来表达,可能在中医生眼中精、液、气、血、毛发等都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并不难看出作者在表达二层意思。一是跪在父母亲的墓前,回想父母亲对自己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的恩情片段如“液”而流。二是这些片段就像涓涓溪流从墓茔中流出,让自己感恩的思绪尽情流淌,化作今天上坟之现实场景。把父母亲的无私大爱通过一个“液”和“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按照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只有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才能产生深邃的意境,只有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才能唤起艺术的美感,作者的这二句,正是如此。在勾起对往事的追忆同时,对下面的诗句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深化,可谓匠心独具。正因为有上面的辅垫,作者由近及远的回忆“直立爹铮骨,心行母血柔”。父亲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在天地间直立行走的伟人,父亲高大、挺拨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对母亲的追忆却用了“心行”和“血柔”来表达,因为只有心行合一的母亲才会对儿女有着护犊之柔情,而此种柔情却是从血液中流出的伟大的母爱。看似简单的表述却饱含着作者对父母亲无尽的感恩之情,跪乳之情,眷恋和怀念之情,语言之简约让人唏嘘不已。

作者的笔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父母亲真情大爱的感叹上,而是转化到现实“辞碑催泪雨,纸雾满天留”。“辞”,已经走了,远远地回头看见父母亲的墓碑,伤心的泪水如雨一样从眼中流出,焚烧纸钱形成的烟雾直上云天,好像在告知父母亲,儿子来看望您们了,二老在天堂好好安息吧!“泪雨”二字足见作者同父母的感情之深,也只有爱之深才能情之切才可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诗句。

该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二点:一是“虚”“实”结合恰当。“野径露生幽,清明自长愁。”就是以虚写虚,将真实的情感藏而不露,让读者通过诵读去揣测从而产生联想。“幽”和“愁”本是抽象的,但化作具体可观的事物就是清明扫墓这一客观事物,通过诗句产生联想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清明扫墓图,图中不仅有人有景有追忆还有生动的情感再现。而“辞碑催泪雨,纸雾满天留。”则在写实,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可以感知的到扫墓的过程。“虚”“实”的有机结合,使诗中的诗句相得益彰,互为相补整体凸显了全诗情感精华。二是“疏”“密”有度。作者通过对全诗“疏”“密”的安排,构成了一定的意境。诗的前四句“野径”“长流”“跪拜”“中流”显得绵密急促;而“铮骨”“血柔”“泪雨”“天留”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看该诗的“密”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则产生了一种驰缓和开朗感,疏密有度给读者带来阅读心理的愉悦。

许仲义先生的《清明祭父母》一诗是否就完美呢?答案是否定的,具体表现在对仗上。格律诗词的一二句,七八句可对可不对,而颔联和颈联(三四、五六句)则要求对仗工整,该诗这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如果我们用广义的对仗去评判它,讲究人的口语韵律只要在同一层次感觉上则可,因为对仗问题始终还处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之中。无论该诗有什么瑕疵,作者对亲情的自然流露仍让该诗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纵观这首《清明祭父母》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亦无刻意雕琢的痕迹,作者用淳朴素雅的语言,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父母的怀念之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从而引起了心灵深处的共鸣。全诗层层递进,小处着眼,生动感人,字字句句闪烁着对父母的挚爱,缅怀,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作品。(2019.3.3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