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润生的头像

冷润生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6/27
分享

杨慎《永宁诸贤送至鱼凫关》之评析

杨慎,字升庵(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嘉靖3年(1524)谪戍云南永昌卫时,先后7次回川,往复滇云14次,路经叙永(永宁)15次,留下了近60首诗词作品。其中他的《永宁诸贤送至鱼凫关》一诗收录在他的《七十行戍稿》中,读来让人悲怆而伤感。

我们说杨慎这首诗就不得不说他的性格特质。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他还不喜经筵,不喜欢礼教约束,而乐于骑马狩猎,从这些性格特质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喜欢招谣,溜须拍马之人。

嘉靖3年(公元1528年,甲申年) 7月27日,杨慎以“议大礼”被第二次廷杖,永远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杨慎去云南需从成都乘船,顺岷江过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东下,至宜宾入江,坐船到泸州,然后上行19公里至纳溪(今纳溪区),再坐船入永宁河(古名蔺水)。嘉庆37年(公元1558年),时年71岁的杨慎再次(也是最后一次)途经永宁,取道赤水卫,过毕节,经乌撤(今贵州省威宁县)走滇云之路到永昌卫,途经叙永(永宁)时,当地的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为之送行,他写下了《永宁诸贤送至鱼凫关》一诗。

远送鱼凫外,离情奈若何?今晨岐路泣,昨夜洞房歌。

西上滇云影,东流蔺水波。生还如有日,相伴老渔蓑。

全诗首句“远送鱼凫外”。一个“远”字足可以看出他数次途经永宁在短暂休整中给当地的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受人尊重的程度。因为朋友之间只有很深感情,只有志趣相投的挚友,也可以说只有让朋友所敬佩的人,才值得让他们这样一程一程地远远地相送,这是其一。其二,永宁历史上是西南檄外的荒蛮之地,杨慎虽是带罪之身,他必竟是学富五车的才子,备受文人墨客的尊崇。所以这些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待他如上宾,一程又一程的相送也就不难理解。而“离情奈若何?”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真的是让人无可奈何,无言以对,只有以泪沾襟。我们可以从此句中看出诗人内心的沉痛,怨恨、无奈和盼望有一天皇帝可以免罪其身和朋友们愉快欢聚而不必以这样一种方式相送,也不必有如此伤情离别的心情存在。

“今晨岐路泣,昨夜洞房歌。”今天早上大家就要在分手的路上眼含泪花不忍相别,“岐路”分手的地方。回想昨天晚上大家在一起饮茗喝酒,吟诗畅怀好开心哦!(说明:洞房歌是汉民族在有红白喜事时候借助口语即兴吟诵的诗句,就是我们说的“四言八句”。它讲究音调、速度、韵律等的流畅而且还借助姿态、表情、动作、音乐、场景以及表达传递过程中所有参加者,包括唱者、讲者、助手、听众的各种互动、反应行为等)由此可见,杨慎在同朋友相聚的时候是多么的开心、愉悦。而对即将西行,心中有很多的不舍,留恋,甚至潜意识里面仍还抱有某种幻想。

“西上滇云影,东流蔺水波”。此句表现出他就要西去云南同云影相伴了,自己带罪之身有很多的不愿,凄凉和无奈笼罩心中不忍而去。而“蔺水”的波涛却在日夜自由自在地东流而去(说明:明代永宁河称蔺水)此时的杨慎心情之悲寂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浩浩东流的蔺水,倍加留恋乡梓,心中不免长叹到底要何年何月才能回来呢?这样看似对仗其实蕴含着南辕北辙的韵味是五味俱全的,这是作者自己才能深深体会到的。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是流逝的水,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忍垂泪,伤感。至此他并没有对朝廷死心,仍心存幻想,知识分子的愚忠心态暴露无遗。他还即席挥毫,题下“凫关捧日”四个大字,同时还写就“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楹联,付人一并镌刻在关门之上。虽然豪情一时仍少不了几分惆怅,也还未识得这充军烟瘴之地的离愁滋味。

结尾是全诗的重点,因为他还怀抱着希望,写下了“生还如有日,相伴老渔蓑”的美好幻想的诗句。他说“生还如有日”,有吗?已经没有了。为什么?他万万不知道,嘉靖皇帝“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不仅已经为他定下永远不得翻身的罪名,而且还永不宽恕他,他是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朝庭,回到故乡来了。所以,杨慎虽“有子而壮”,却仍要以衰迈之躯,荷戈趋伍,对于曾一度风云于政坛的封建士大夫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剧和打击。“相伴老渔蓑”,他说:如果自己还能够回来,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大家成为很好很好的朋友,可惜这成了一个美好而不可能实现的夙愿。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告诉人们过了阳关就没有朋友了,进而劝他喝上一杯酒让他多带走朋友间的一分情谊。而杨慎过了鱼凫关就意味着是生离死别,谁会忍心劝他更尽一杯酒呢?如此伤心惨目,孰能无怨乎?他所有的希望就只能是亘古无边的悲愤和哀怨,所以只有自叹:我只是一个戍卒,起不到“干城”,“腹心”的作用(注:鱼凫关一诗中写到:鱼凫今日是阳关,九度长征九度还。何补干城与心腹,枉教霜雪老容颜。)在风雪中往来此关,只有空使容颜衰老而已。

纵观全诗,虽然是一首分别的诗,但是,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无奈同时也看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宁诸贤送至鱼凫关》看似平淡却痛彻入骨。“远送鱼凫外,离情奈若何?”其实作者的内心是充满满腔愤慨的,只是愤怒之火没有火焰而已;“今晨岐路泣,昨夜洞房歌”通过时空的转换既有无奈又有美好的回忆;“西上滇云影,东流蔺水波”看似时光在流逝,却表达对自由的向往;“生还如有日,相伴老渔蓑”想从朝廷的杯葛中解脱出来已无可能。整首诗看似平淡之作,却让人读之痛彻寒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