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润生的头像

冷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9
分享

拜谒王公祠

“通济桥边有旧祠,春风春雨草离离。何人仿得河东笔,谕祭碑倾入废池。”

这是《叙永县名胜古迹简介》中的一首诗,祠为谁而建?何人得以如此尊崇?《谕祭碑》记录了些什么内容?我不得而知。经鱼凫仿古街、过东门河大桥,沿着原来的茶马古道来到镇南桥。儿时只知道位于东城的镇南桥原来叫“通济桥”,至于它附近是否曾经有一祠堂名曰“王公祠”却不知情。

向在地里劳作的老人们打听,才知道原来的“王公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已遭灭顶之灾而不复存在,旧址上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养殖场,只有旁边几株苍劲高大的香樟树、周围几株古朴的桂圆树和一大段被岁月浸润残存的石壁,仿佛在告诉我们它当年的存在和兴荣,让人不禁唏嘘不已。所幸的是,居住在“王公祠”周围的几户村民在2000年为追忆历史,凭吊古人在原址不远处“鬼脸壳山包”的乱石滩上自筹资金,收集了一些残存的石雕塑像重建了“王公祠”,供游人参观并逐步形成了庙会,香火极盛。

老人们告诉我,在他们的记忆里,当年“王公祠”占地约300平方米,面对东门河,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结构相似于“四合院”。当年修建王公祠的工匠手艺十分精湛,祠堂内的檐柱不仅雕龙画凤,且横梁、檐角、窗枢等都巧妙地雕刻着形态各异的堆花和栩栩如生的虫鸟,同祠堂的庄严肃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祠堂的正室供奉着明朝嘉靖皇帝的谕祭碑,正室门前侧立着一块清朝乾隆年间叙永同知朱孝纯培修“王公祠”时用柳体书写的祠宇碑。王公祠至修建以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农历节日,四方八面来此祭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王公祠依山而建,沿着鸟语花香的小路,站在树木浓荫庇护下的王公祠前,倾听着南门河拦河坝飞泻而下的流水声,我的思绪跟随老人的叙述,穿越回几百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据史料介绍:时任贵州布政使王重光,山东新城人,明嘉靖十六年举人,二十一年中进士为官工部主事,任上他严辞拒贿、严惩豪猾、开源节流、严正执法赢得百姓的爱戴;在“庚戌之变”中他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并获赏识,升任山西佥事;在备兵云中(今山西大同)时,他积极筹措粮饷,整顿军纪,皇帝闻赐金币,再次晋升任上谷参议;在上谷,他因上疏机宜十二条,得罪了严嵩一帮党徒,被贬至偏远的贵州任布政使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二道。在任职期间,他体恤下情,关注民生,把永宁人用蔺草手工编织的精细草席推荐到京城,深受欢迎并作为贡品进入皇宫。而永载史册当数他指挥参与的平蛮之役和采木之役。

平蛮之役。川贵一带自明朝景泰元年到嘉靖甲寅年间,蛮夷叛军经常烧杀抢掠,祸害百姓,朝庭发兵征讨屡讨屡叛,屡叛屡讨,历经百年之久剿而不灭。王重光到任后用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叛军恩威并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朝庭的这一心病,礼部尚书吴山奉旨题写“忠勤报国”四个大字给予嘉勉。

采木之役。嘉靖三十六年(1557),时值皇宫需重修三殿,嘉靖皇帝诏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上等木料送京重建三殿之用,王重光即率部将王之屏、张朝二将监工采伐。据嘉庆十七年著《直隶叙永厅志》卷四十三之·艺文记载:“公益感愤勤于其职,随山伐木,渡峡口大落包、雾露沟,即土人所不到无不备至。山则缀钉履,水则一木渡乘。濒于死者数矣。有王、张两指挥者相继卒,而公乃赖天幸得免,跋涉自如。”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想而知王重光身先士卒率兵采木之艰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重光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采木任上,终年57岁。嘉靖帝御书“忠勤可悯”匾额予以褒奖,颁旨在贵州永宁(叙永)敕建“忠勤祠”供后人纪念。公元1562年,三大殿竣工,朝廷为“追叙前烈”,赠王重光太仆寺少卿,次子王之垣官至户部左侍郎。《直隶叙永厅志·王重光传》记:“而公废寝食,冲瘴疠经年不少休,疾作不起矣。上诏曰:王重光忠勤可悯,其予祭一坛,王、张两给葬。”因王重光在贵州任职3年期间,平蛮采木,功勋卓著,且著书立言,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受赞誉,史誉为“惠及永人”、“永人德之”。 公元1561年,叙永(当时东城属贵州,西城属四川)官民在东城择地建祠,与彪炳史册的明朝一哥(王阳明)一起祭祀,祠号曰“二王公祠”, 乡人俗称“王公祠”。祠堂周围方圆数十亩地遍植珠兰、桂花、金桔、桂圆、荔枝,在八月桂花飘香,十月金桔满园的时候前往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王重光死后30年,其次子户部左侍郎王之垣,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为首的子侄们,认为“岁时常酹,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之盛德”。于是奏得万历皇上的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家乡新城又建一“忠勤祠”方便家人凭吊先人。

得知王公祠的来历,不禁对“二王”, 尤其是王重光渊博的学识,杰出的军事才能、战功卓著以及对民族团结作出的贡献肃然起敬,掩泪悲叹世人对历史文化的肆意毁损和亵渎。

走近新建的“王公祠”,眼前豁然开朗,祠庙虽不大,依然是红墙红瓦,庄严肃穆。祠庙前的香炉檀香袅绕,来此上香的游客人数众多。祠庙大门上方挂有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书写着“王公祠”三个大字,大门左右悬挂着“道炁仙炁三界侍卫扬正炁,佛光圣光十方敬仰念重光”和“万里勤王忠侔日月昭青史,以身殉国气壮山河贯紫宸”二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叙永人民对王重光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走进祠内,庙里供奉着王重光和观音菩萨等诸多神仙的塑像,香案上供奉着鲜花、香茶、糕点、水果、美酒,油灯在香案上灵动地跳跃,香案的前方摆放着蒲团拜垫。据介绍,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叙永城乡四方八面的善男信女都要来此举办庙会,祭拜先贤,叙永人民已经将王重光当着神一样供奉,能够被老百姓记住的人,虽死犹生。

我虔诚地焚香三柱,向心中崇拜,功勋卓著,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王重光行跪拜之礼。走上祠庙背面的小山坡,站在浓荫遮蔽的树下,读着嘉靖皇帝遣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李一瀚谕祭王重光的祭文,方才知道《谕祭碑》所雕刻的内容为:维嘉靖三十八年岁次已末十一月朔,越二十日,帝遣山东布政司右参议李一瀚,谕祭于朝议大夫贵州布政司左参议王重光,曰:尔以明经早登甲第,赐历滋久,晋参名藩。因时建事,率师平夷,会兴大工,职司采木。深山亲入,殚竭劳勤。角帽瘴烟,婴疾而逝。守臣来奏,良用悼伤。爰示渥恩,特颁谕祭。尔灵不昧,尚克歆承。

深情地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王重光平蛮时运筹帷幄金戈铁马、采木时不畏艰辛身先士卒、任职时督学著书、勤政爱民的情景……王重光的墓地虽然不在了,但那高大的土冢上面仍绿草如茵,他卓著的功勋像一块巨碑巍然屹立在叙永人民心中,他的神灵在默默庇护着叙永的各族儿女,祈福着千年边城的繁荣富强。

山风吹拂着王公祠周围的山林旷野,让人顿感清凉惬意。静心倾耳细听,那风恰如润物细无声的呼唤,又像似深山古刹的暮鼓晨钟。我相信王公祠的来历以及“二王”的故事,还会传播很久很久,脚下的土地将变得神圣而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游祠如读史。踏着先辈的脚迹,拜谒王公祠,抚今追昔、思绪万千,让我的内心得以慰藉。“忠勤可悯”这不仅是古人对他的赞誉,也是历史对他作出的公正评价,实至名归。

友人当即赋诗一首缅怀先贤:战火满夷天欲烧,筹谋巧慧止戈矛。亲躬采木永宁路,恤政荣声通济桥。谕祭旧祠钢火灭,重光孤冢有香缭。何人再述忠勤事,落日青樟慰寂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