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梅的头像

冷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2/22
分享

把生活写成接地气的诗句

诗歌的“接地气”问题,并非新话题,今天重提,似有拾人牙慧之嫌。

诗歌起源于古时的劳动号子,在接地气的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接地气的诗歌总集,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时代风尚、百姓生活及爱情追求等等,唱出了老百姓的真实体验和真性情,几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可以说,《诗经》是诗歌接地气的源头。

发轫于两汉时期的乐府诗,不拘格律形式,语言生动形象,质朴凝练,把柴米油盐写成诗句,稚童老妪亦能理解,被称为“大地上的歌声”。乐府诗上承《诗经》,又深刻影响了唐诗,比如对李白的影响,明代《唐音葵签》中说:“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杜甫更是赓续了乐府诗的气质,发扬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百姓的生活状态,谓之“诗史”。杜甫把“接地气”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那么,现代诗歌要不要接地气,近年来争论不休。一种观点是认为诗歌是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必然曲高和寡,属于小众文学品种,似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另一种观点,诗歌来源于生活,虽高于生活,但应让大众读得懂,无条件地接地气。

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诗句的酝酿和诞生,都是诗人自我观照之后的心灵袒露,其最重要的根基是生活。脱离生活的诗歌,要么缥缈虚无,要么哗众取宠,顶多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情感衍生物,除了自我炫技和文字呈现,没有过多实际意义。

文学批评家陈思和说:“就是作者必须在场,必须面对生活的实际状况,不要用文字当烟幕把生活遮蔽住,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生活的本来状况和作者最冲动、最原始的想法。”此话适用于各种文学创作,也对诗歌如何接地气拓展了思路。

不知始于何时,一些人(包括某些知名诗人)热衷于追求诗歌玄而又玄,以至于成为一种趋势(或在圈子内自嗨互捧),恣意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故弄玄虚,造成“看不懂的就是好诗”的错觉。如此不良倾向导致诗歌屡屡遭受质疑,有的诗人不自省,反而指责读者的鉴赏力太差。还有人假借“接地气”,津津乐道屎尿、下半身、男女龌龊之事等等,挑战公序良俗和践破社会道德底线。也有人片面强调通俗浅易,误将口语化写作等同于“口水”写作,把毫无诗化的类似吐口水的语句用回车键予以断句分行。这些现象至今流行不息,何时能消歇?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是个人事情,但诗歌是文学艺术,必然要同读者产生联系,当作品与读者无法达成情感共鸣的时候,也许诗歌就处于危险边缘了。从这个意义上考量,诗歌不只是作者个人的事情。诗人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不是孤立的,心目中应有他人,必须掌握能够和世界、他人沟通的语言方式,并在现实体验中获得独特的艺术发现。诗歌应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惟其如此,才能无限贴近大众。

诚然,“接地气”与否,并非判断一首诗好坏或诗人艺术成熟的唯一标准。但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倡“接地气”很有必要,譬如在和平发展、社会大变革、外侮入侵等时期,需要爱国忧民的时代感强的作品,也需要关注关怀民生以及充满正能量的呼声。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好作品根植于现实中,或山河之美,故园之恋,或劳动之实,爱情之真,或理想之高,星空之广……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技巧,接地气的作品最能打动读者、赢得读者,诗歌只有被大众广泛接受,才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诗歌应该接地气。一是指内容的现实性和形象化,能让人可知可感,而不是令人读之陷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不知所云,即便写风花雪月和一些虚幻的事物,也要有真情实意,摒弃“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病态抒写,别糊弄人;二是指语言在为构建诗句创新意境服务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朴实自然,只要有深刻意涵,通俗易懂一些也无妨。写诗的目的,应是给读者欣赏、启迪、感悟的,并非拒读者于万里之外,孤芳自赏的另当别论。

接地气的好诗绝非粗俗不堪,泛滥如涎,也要追求艺术品位、品格和温度、深度。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李绅《悯农》,诗句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又不失诗意,给人启迪,是艺术性与思想性融合的千古名作。古往今来,如此接地气的佳作不胜枚举。诗歌还要体现时代精神,著名学者、诗评家蒋登科说:“每个时代的诗歌都应该有这个时代的底蕴和风尚。那些不接地气,不关心这个时代的作品,往往是悬空的,自然也就无法进入这个时代的读者的心灵世界,也无法产生共鸣。”

崇尚接地气,必不认可诗歌的低质化、垃圾化和低门槛。诗歌创作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内涵和揭示真义,可以触摸到文字背后的审美意愿和责任意识,从而引发读者共鸣。而共鸣的前提就是读懂,无法读懂的诗作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有所思悟?这也恰恰可以证明一个诗人的创作能力和尊重读者的道德品质。

诗歌对事物的呈现和思考,来得更直接,诗歌的高贵灵魂应是接地气。波兰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翻译家切·米沃什说:“诗歌的见证比新闻可靠。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在更深层面也即诗歌的层面上验证,我们就要怀疑其正确性。”所以说,诗歌可以验证历史事实和现实体验,任何虚假虚无、脱离读者的诗歌,不管文字怎样掩饰,都无法接地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