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春天的故乡,是美丽醉人的,风儿很柔和、空气很清新、阳光很温暖;田野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漫无边际;星罗棋布的村庄,如一叶小舟,静静地停泊在绿波荡漾间……漫步在田野,穿梭于村庄,我蓦然想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宋家庄画传》中的一段话:“比城小的是乡,比乡小的是村,比村小的是庄。安泽县有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庄,这就是宋家庄。宋家庄在传说中没有,但比传说更美丽多姿;宋家庄在版图上未标注,但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这段话,又勾起了我对“宋家庄”的记忆。
一
那是2006年5月27日,我趁双休日,在好友郭贵富、宋素琴、李颖的陪同下,冒着星星点点的雨丝,踏访了“宋家庄”。
“宋家庄”位于安泽县城南端30余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坳里,属马必乡郎寨村所辖。马必乡郎寨村,本就坐落在大山深处,“宋家庄”的位置更系山腹之地。山势连绵,如巨龙盘卧,蜿蜒起伏;山间小路旁,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恰似一条绿色锦带,一直伸进“宋家庄”。
要进入“宋家庄”,必须经过郎寨村的一座千年古塔。据碑文记载,该塔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远望去,经过风雨的侵蚀,塔身虽然已支离破碎,但它依旧是高昂着头颅,挺拔起腰杆,巍然屹立,迎送着每一个来访者。在我的眼里,它显得那样高大、质朴、威严,仿佛一位久经磨练的老人。穿过郎寨村,再走大约1.5公里,一座小巧玲珑的山门便映入眼帘,上面书写着“欢迎光临”4个红色大字。进入山门,是一处幽雅洁净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生长着柏树、杨树、果树、花卉,摆放着石桌、石条凳、铁椅,正对山门的一排石窑顶上,书写着3个醒目的大字“宋家庄”。
二
听到喧哗,有两位老人从石窑里健步走了出来。郭贵富急忙走上前,满面春风地把我介绍给老人。我与老人一见如故,紧紧拉住他的手,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宋家庄”的确只有一户人家,庄主名叫宋胤枝,77岁,老伴名叫冯腊翠,70岁。“宋家庄”被太岳山泼墨泻玉般的峰峦紧紧包裹着,被清波荡漾的沁河水悠悠滋润着,躯干笔直的毛白杨,高耸云天;扶疏叠翠的松柏树,遒劲挺拔;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果坠枝头……满眼都是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的墨绿,真好像一道道绿色屏障将“宋家庄”与世隔绝。我不禁惊叹:“好一处绝妙景致!好一个‘世外桃源’!”
听到我的赞叹,宋胤枝老人微微一笑说:“把宋家庄与世外隔绝,不是我建庄的初衷。我一生都喜欢种花种树,搞好绿化造福后代,让庄园赋予浓郁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话语不多,却激荡心灵。
说着话,宋胤枝老人把我拉进了他的阅览室。一进阅览室,那摆放齐整的书籍便带给我一种愉悦舒畅的感觉。我细细浏览了一遍,书柜里有“政治书籍、历史演义、精华书集、法律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科普读物、医学保健、地图对联、文化教育、文摘杂志、画报、报纸”等20余类,1.1万多册图书。抚摸着那些书籍,我激动得心情像澎湃的大海,不能平静。我拉着宋胤枝老人的手,坐在阅览室里,聊起天来。
宋胤枝老人,1954年参加工作,1985年退休,退休前是安泽县百货商店经理。他共有8个子女,除长子宋社锁务农外,其他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次子宋社连任西安普天通信设备厂副厂长、西安普天天线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是我国著名的微波天线专家,被誉为“天线骄子”。子女们个个孝敬,只要有事儿,他老人家一声召唤,子女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要有需要的,他老人家一张口,子女们就会送上门来,晚年生活是欢愉幸福的。可对大山情有独钟的他,不愿意留在县城享清福,而是深切地眷恋着建在大山脑梁上的那个农家小院。他不顾子女的劝阻,退休后,毅然回到了日思夜念的地方,住进了那眼已经有35年历史的石窑里。为了美化环境,他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庄前屋后植树造林。山庄周围栽满了树,他又承包了一座小秃山,开始修建宋氏园林。十几年后,呈现出的便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环境好了、生活富了,可宋胤枝老人心里总感觉还缺少些什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心底对文化的渴望和自办庄园文化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起来。他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些有了钱的村民在农闲时无所事事,逐渐染上了打麻将、喝酒、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进而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报道;也看到了山沟里的贫穷落后,关键是文化科学知识跟不上,人们的眼界不开阔的问题。他琢磨:“生活富裕了,为什么不能办点丰富村民娱乐生活的事呢?如果自己的庄园文化能把村里人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上来,不良风气不就自然减少了吗?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不就能走上致富的道路吗?”宋胤枝老人的主意一定,马上就行动起来。
1993年,宋胤枝老人让次子宋社连花了2500元,在石窑顶上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他经常把乡亲们叫来看电视,让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小情。在他的带动下,渐渐地不少人家也买了电视,小山村与外面世界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满足现状的宋胤枝老人,又开始琢磨起创办家庭图书室的事儿。一开始,家里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责怪他:“放着清福不享,偏要去鼓捣个不当吃、不当穿的庄园文化,有啥用?”宋胤枝老人耐心地解释说:“庄园文化就是一块抵制不良风气的阵地,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的阵地,意义可是远大啊!”家人理解了、支持了。于是,他利用外出办事和看望子女之机,让子女们帮忙陆续购买了多种图书,订阅了六七种报纸。他把“宋胤枝家庭图书室”和“阅览室”的牌匾往门楣上一挂便开张了。我直言探寻道:“现在,您的图书这么多,都是自己购买的吗?”宋胤枝老人哈哈一乐:“有些是我多年累积的,有些是我用退休金购买的,有些是其它单位赠送的,有些是孩子们带回来的。不瞒你说,我给在外面工作的子女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哪个回家,哪怕不拿任何吃的喝的,新书新报是必须带回来的。这些年,来这里看书借书的人很多,有村民、有学生、有老师、也有乡镇干部。有十几名从小就来阅览室读书学习的孩子,已经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听了宋胤枝老人的话,我心中肃然起敬!
家人的支持,效果的凸显,让宋胤枝老人受到了鼓舞,信心倍增。从此,他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庄园文化建设之中。他兴奋地对我说:“为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打2000年起,每年农历四月都要请戏班,唱上4天戏,来看戏的人可多了。”看一看庄园文化,听一听老人讲讲创办庄园文化的故事,我感到新奇又充实。不经意间,我发现墙壁上悬挂着许多奖状、奖牌和证书。有山西省文化厅颁发的“办好农民书屋,提高农民素质”牌匾;有临汾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颁发的“农民书屋示范户”牌匾;有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临汾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2005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佳’先进个人”荣誉证书;有安泽县文体局颁发的“2005年度优秀家庭图书室”荣誉证书。老人指着这些牌匾和证书,脸上写满了喜悦。这是社会对宋胤枝老人的褒奖,也是宋胤枝老人对社会无私奉献的见证!
三
宋胤枝老人创办的庄园文化,经媒体宣传,在安泽县、临汾市逐渐有了名气,庄园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宋胤枝老人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怎么才能拓展更大的庄园文化空间?成了他整天思考的问题。经过思谋,他突发奇想:多写些“标语”,营造一下文化氛围,将庄园文化的“魂”与“体”融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于是,出自宋胤枝老人之手的“标语”就遍布角角落落了。
环视小院,目及之处全部是“标语”,有庭院风光类、勤劳耕耘类、忠孝和睦类、修身养性类、人生感悟类、读书求知类、荣辱教诲类8种类型。正中石窑的屋檐处书写着:“居深山心连天下,搞绿化造福后代”;石窑大门两侧书写着:“花木清香庭草翠,琴书雅趣画堂幽”;石窑墙壁上书写着:“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庄栽千棵树,家藏万卷书”“要知天下事,勤读古今书”;院墙上书写着:“少说空话大话假话,多做好事实事真事”;侧房的墙壁上还抄录着郑板桥的一句传世名言:“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是好汉。”
随着宋胤枝老人的脚步,我来到了粮食库。库房内除了10多个装满粮食的大缸外,还有袋装的粮食,布袋上面均标明着粮食生产的年月。木板上书写着:“足衣足食晚景好,勤耕勤种老来福。”在工具房里,扳手、钗子、凿子、铁锤、喷雾气,一应俱全。墙壁上书写着:“院内景色新,山庄春光来。”房门上书写着:“东来紫气西来福,读书未必尽思古;南进祥光北进财,文章重在能通今。”在农具房里,铁锨、镢头、锄头、耙犁、铁钗、铁筛等数十种常用农具有序摆放,俨然一个农耕时代的农具博物馆。房外木板上书写着:“人世间劳动最好,家庭中勤俭为先。”就连小小的鸡窝墙上,也书写着:“小院栽树香四季,庄内结彩喜全家。”
随后,我来到那座石窑前,这是3眼石窑,中间的房檐上悬挂着“宋胤枝家庭图书室”牌匾,右面一间的房檐上悬挂着“要知天下事,勤读古今书”牌匾,左面一间的房檐上悬挂着“读书破万卷,下笔落群英”牌匾。两眼石窑中间的墙壁上,书写着:“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走进石窑,毛主席巨幅画像赫然在目,桌子上插着鲜艳的党旗和国旗。宋胤枝老人说:“我生于1931年,刚出生40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扔下我们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我3岁那年,母亲改嫁,继父宋广隆家生活也非常贫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母亲在我7岁时,又因病去世。从此,我便失去了关爱和依傍,过起了跟叫花子没有两样的生活。解放了,我的生活环境才慢慢得到了改善。特别是现在,生活安定、富裕、幸福。所以,我对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怀有深厚的情感。”看着每一个房间里、每一个镜框里,均悬挂和镶贴着的伟人像,我读懂了宋胤枝老人的心。在镜框两边,我看见书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宋胤枝老人对子女的寄托与厚望,一目了然。
出了石窑,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凉亭。凉亭原本是一个大土堆,经过宋胤枝老人的手一打扮,便成了一处风景。凉亭内置一毛主席石膏像,后面的台阶旁插有木板,上面书写着:“读书不怕多,多怕不读书”;“业精于勤,忠厚待人”;“天地有正气,院亭沐春风。”站在凉亭,纵目远眺,到处都是高耸云天的白杨树,树干泛着一层淡淡的银光,繁茂的枝叶上荡漾着翡翠般的嫩绿;那些刚劲挺拔的松柏树的翠绿色和夹杂在树木之中玉米叶子的淡黄色一衬托,整个庄园就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真像是进入了仙境一般。这哪里是一个农家庄园?分明是一座农民文化的营养站!是一处先进文化的教育基地!
四
乘车沿着狭窄的山间小路,穿过一片玉米地,仅用了四五分钟,便来到一座小山脚下,山腰的石头上写着“陵峰山”3个大字。宋胤枝老人说:“这是一座无名小山,因为建了‘宋族园陵’,我才给它起名叫做‘陵峰山’。”踩着宽敞的碎石大道,一边走,老人一边告诉我:“这里自古没有路,是我个人投资修了这么一条登山的路。我承包着6亩山地,有1万多棵树木,20多个品种。为了能把绿化与文化融合起来,我每栽一棵树,每造一片林,都斟字酌句地写上一些“标语”,或对联、或格言、或诗句、或警句,既美化了环境,又教育了人们。”对宋胤枝老人的文化理念,我由衷感佩!
拐了一道弯,我最先来到了“宋族思源塔”。该塔建于2005年春,塔高8层9米,意味着8个子女;6个角,代表着6个儿子,是宋胤枝老人自己设计,请人施工建造的。他说:“庄园的景点大多是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孩子们只要回来,就得干活,我是让他们亲身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看得出,宋胤枝老人说这话时颇有成就感。该塔记载着宋姓的起源和宋家先祖的传承,12生肖雕像紧紧守护着“宋族思源塔”。塔侧的山肩上,耸立着石板,上面书写着:“松柏意志坚,云山气度高”;“一生勤劳留典范,终世俭朴遗嘉风。”我发现,其中有不少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语”,可见宋胤枝老人也是与时俱进的模范!
再往上走,是松风亭,亭内供奉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宋胤枝老人对伟人的敬爱之情不言自明。站在亭子中,环顾四周,我一下子便被亭柱上书写着的联语吸引了,赶快展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其抄录下来:“满园林地争春暖,遍山松柏耐岁寒”;“松柏秀丽澄悬镜,风亭清明静读书”;“静闻鱼读月,笑对鸟谈天”;“松山千古秀,园林万年春”;“勤如蓄泉水,俭是聚宝盆”;“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出于积累。”宋胤枝老人把自己撰写的这些联语,融入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之中,进而张扬出了鲜活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真是气度不凡!
令我瞩目的还有仨神庙,里面供奉着佛祖释加牟尼、观世音菩萨和武圣关公。问起建庙的缘由,宋胤枝老人笑着说:“没有建庙的时候,这山上栽不成树,总是有人砍伐,自从建了庙,才保护住了这些树木。”老人的话,让我想起了蒲县东岳庙山上的那幅别具一格的对联:“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命汝难逃。”据说,柏山的树木之所以保护得这样好,全仰仗这副对联了。由此,我更加坚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胤枝老人注重把创作庄园文化的宽泛性、内涵性与灵动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庄园文化具备了新的深度和亮度。这些树木和“标语”,把“宋家庄”装点得琳琅满目,浓郁的翠绿幽香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宋家庄”丰富多彩的庄园文化也为千年古县安泽,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庄园文化与荀子文化并行共荣,有效丰富和深化了荀子文化的内涵。“宋族园陵”融自然风光和森林植被于传统风韵与民间乡俗文化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一种气势、一种风格、一种境界。在安泽县努力地去打造“太行圣境、天然秀色、荀子故里、神奇安泽”这篇大文章时,宋胤枝老人乐此不疲地建设庄园文化的行为,亦是锦上添花的盛世之举。
在“宋家庄”,我切实感受到了独自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感受到了庄园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朽的韵味,感受到了五光十色的民间风情浸润的幽雅。宋胤枝老人的这种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任性思考及深层观照,值得赞赏!
临近观赏结束时,我仍勃然不减。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农村文化建设之“魂”,是农村文明和良好的民风民俗以及农民良好的文化素质的话,那么,农村文化之“体”,就是这种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有“体”在,“魂”才有依附之所。这里的庄园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之“体”,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个这样的文化之“体”,那么,农村文化之“魂”不就可以永驻了吗?!
说真的,当你对城市的喧嚣与躁动、紧张与迷惑,越来越觉得难以承受时;当你对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与大街小巷的车似游龙人如水流,越来越觉得厌烦时;当你肩负沉重的工作担子面对繁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觉得压抑时,不妨到“宋家庄”这样的风景之地,走一走、看一看。置身于“世外桃源”的境界,你会情不自禁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阅读那些底蕴深厚的庄园文化,你会发自肺腑地由衷感叹;领略那里如诗如画的独特风景,你会顿时精神亢奋起来。所有的烦恼、忧虑、压抑和疲惫,都会抛到九霄云外,自然而然地融入兴奋、舒畅的氛围之中……
陶渊明有诗云:“久在樊笼裡,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城市无休止的膨胀,可以增加GDP,却让人类成了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囚鸟,带有人文情怀的庄园文化,便显得弥足珍贵。庄园文化的本质,是怀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呵护自然、呵护心灵、呵护生命!我衷心期望,充溢阳光、遍布芳草、空间时尚的“宋家庄”, 能够永远闪耀着庄园文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