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首民谣,在我的故乡广为流传;那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移民故事,更是生动鲜活,在我的童年时代便时有所闻。从此,到洪洞“寻根”的意念,就像野草一样,在我的心底疯长。长大后,我才知道,我们一支王姓并非从洪洞移民而来。可是,听村里其他姓氏的老人们说,他们的始迁祖都是从山西洪洞移民过来的,渴望有一天能够到洪洞大槐树“寻根”。感受着他们“寻根问祖、寄托乡思”之情怀,我心底暗暗滋生出一种追根溯源的好奇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愫,似乎变得更加浓重。我真的好想去看看,许多姓氏的“老家”——洪洞大槐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未曾想到,1971年1月,我当兵来到山西临汾。经打听,从部队驻地到洪洞大槐树,不到 30公里。我遂欣喜地写信,把这个消息告知了未过门的媳妇儿和村党支部书记车新杰。他们即刻写了回信,委托我代其前往洪洞大槐树“寻根”,多年前的“寻根”意念,再次从心底泛起。
二
1972年初夏,一个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季节。部队首长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组织我们到洪洞大槐树公园游览。我心里格外高兴,仿佛有一只小鸟在歌唱。
大槐树公园,位于洪洞城北1公里的贾村,西临汾河,东靠南同蒲铁路。上午8时,我们便来到大槐树公园。站在门前小广场,我大声喊道:“大槐树,我来了!”
新修建的公园大门前,悬挂着2块匾额,上面写有2首诗:“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趾果如何。”导游小姐声情并茂地解说道:“杨侯国都,就在今洪洞县东南。公元前220年,魏国建立,开国大将徐晃,以随曹操定天下功,从逮乡侯进封杨侯,不久改封阳平侯。但杨侯国,直至公元前265年,魏国灭亡才废除。”说到小脚趾两瓣趾甲时,导游小姐笑着说:“传说,明朝移民的时候,人们留恋故乡,不想走,即使到了路上,也屡屡逃跑。官兵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迁民要逃跑也跑不快;另一方面是就算跑出去,官兵在捉拿的时候,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迁民了。”看罢题诗,听完解说,战友们情不自禁地脱掉鞋袜,仔细一瞧,右脚小趾甲果真是两瓣的,大伙儿对自己是洪洞移民后裔,深信不疑!
放眼顾盼公园内外,这里没有什么宏伟的大殿、巍峨的楼阁、奇特的古塔,然而,游客却络绎不绝。有的写诗题词,有的举机拍照,有的抄录碑文……我猜测,这大概都是当年远离洪洞的移民后裔,来故土 “寻根”思源的吧?!
随着游人的脚步,我来到一座木质牌坊前,只见式样古色古香,四脚三门,飞檐斗拱,匾额诗风。牌坊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阴面雕刻着“荫庇群生”。
导游小姐指着“荫庇群生”4个字,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个故事:“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派卢永祥的三镇兵,由太原顺古驿道南下,进军平阳(临汾)。他们所到之处,肆意抢掠无所不为,唯独到了大槐树下,纷纷下马膜拜,士兵都相互传言,回到老家了。因为他们大都是从中原招募来而来,都是大槐树下的移民子孙,到了洪洞,非但不抢掠,反而将在别处抢得的钱财,供施于大槐树下。凭着大槐树,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人们都说托了大槐树的福,沾了移民祖先的光,视大槐树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树。于是,就刻下了这4个大字。”我不禁感慨道:“看来,故乡情结的魅力是巨大的!”
我一边围绕着牌坊转圈,一边把横匾两面的诗句,抄录到笔记本上。此处共有4首诗,其诗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柱杖穿云窅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这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的牌坊,引来许多游客驻足欣赏。
穿过牌坊,向北行走,“古大槐树”遗址碑亭,便展现在眼前。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结构严整,精巧玲珑。中间竖立着青石碑一通,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精雕盘龙之中,篆刻有“纪念”2字,石碑的正面镌刻着“古大槐树处”5个隶体大字,笔迹端庄雄劲。看着石碑旁耸立着的干枯古槐,我不禁想起故乡吕寨的古槐,它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龙腾古槐”,高数丈、围丈余。远看,诺大的树头像是一把张开的“巨伞”,浓荫蔽日;近看,它的身上,布满斑点和皱纹,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有关这棵古槐的种植年代,说法不一。有人说,距今已经千年;有人说,是元代所植;有人说,植于明代。我想,如果是植于明代的话,它就是老祖宗在洪洞大槐树下迁徙时,顺手拣得一粒槐豆种下长成的。
想到这里,我急忙轻声问导游小姐:“给我们讲一讲大槐树下的移民故事,好吗?”她微微一笑说:“这是必须的,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的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都有在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稍微停顿了一下,她又说:“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间,在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当年移民时,为了便于集结和遣发,官家在大槐树处设立了一个移民机构。那些携儿带女的人们在背井离乡的哭别中,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大槐树……经过数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所以,一代传一代,移民后裔都把大槐树当作怀乡思故的寄托。”
哦,这回,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首民谣,会在移民后裔的心中,有着重于泰山的分量;为什么说起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会有着梦牵魂绕的深厚情感!我急忙又掏出小本子,精心地把碑文上有关移民的简略记载,全部抄录下来,并在古碑前、古槐旁,摄影留念。
时针已悄悄指向下午4点,但我仍在古槐旁盘桓着,久久不忍离去……望着三五成群的“寻根”人,我发现,来此“寻根”的,不只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华侨哩,他们圆了“寻根梦”后,正期盼着“老家”的繁荣富强呢!
从洪洞大槐树公园归来的当天下午,我就把胶卷送到了照相馆,晚上又伏案书写了2封信,一封写给未过门的媳妇儿,一封写给村党支部书记车新杰。第三天,我把“寻根”时拍照的相片、抄写的诗句、记录的资料,分别邮寄给他们。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些相片、诗句和资料,经他们的手,一传十、十传百,在故乡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人要前来“寻根”圆梦。
三
1976年3月,我结了婚。当年初冬,媳妇儿来队探亲,我特意带着她游览了洪洞大槐树公园,满足了她“寻根”的夙愿。回到故乡之后,媳妇儿给岳父讲述了“寻根”的过程,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每年回家探亲,岳父都会对我说要来“寻根”,由于农活繁忙,始终未能实现愿望。直到1989年3月,岳父才来到临汾。
适逢星期日,我陪同岳父来到洪洞大槐树公园,他心里像灌了一瓶蜜,眉角含笑,那消瘦的脸上也泛着红光。岳父深情凝视着二代古槐,欣喜地说:“打小我就知道,我们村里的赵姓,是从洪洞迁过来的,这回真的是到了‘老家’,见到了做梦都想见到的大槐树,死了也不冤了。”我几乎在每个景点都为岳父拍照留念,定格“寻根”瞬间,留下永恒回忆。岳父把那些照片视为“宝贝”,从临汾回到家,在村里转悠了好几天,逢人就拿着照片炫耀说:“我去洪洞了,见到大槐树了,‘老家’真好!”村民们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并啧啧称赞。
离家久了,自然想念故乡,想念那里的父老乡亲,想念那里的泥泞小路,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好在,经常有人前来“寻根”,给我带来故乡的消息。那个时候,我对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
2005年10月,投资1.1亿元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扩建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其他景点,也要进行修缮。得到这个消息,河北省临西县赵明文老人,不顾年事已高,立即乘汽车转火车,来到洪洞大槐树公园,捐款500元,聊表移民后裔的寸心。公园有关人员说,修缮完成后会将捐款者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
2007年2月,赵明文老人特意委托女婿孙善凯、女儿赵秀菊,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查看功德碑上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名字。进入园内,我径直把他们领到功德碑林。这里碑石林立,绿树掩映,碑的大小形状,一模一样,排列整齐,我们一排排、一块块地查找。最终,在一块刻有“二零零五年伍百元以上捐款芳名”字样的石碑上,找到了赵明文的名字。孙善凯和爱人赵秀菊,十分高兴,当即打电话告诉了赵明文老人。电话那端,传来老人激动不已的声音:“‘老家’的人真好,说话算数,这下我放心了!”我让孙善凯和爱人赵秀菊,蹲在功德碑右侧,用手指点住老人家的名字,拍照留念。他们喜笑颜开地说:“这一趟没有白来,我们替老人圆梦了!”
扩建后的大槐树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4大主题板块组成,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这里成为全国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诗云:“树高百丈根连土,流水奔腾恋起源。”自1991年4月,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功举办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起,每年清明节期间都会举办“洪洞大槐树文化节”,以清明节为主祭日。每届文化节,均有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思恋故土,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是必然的,是深入骨髓的情愫!他们欣喜而来,满意而归,带走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是对“老家”深情的眷恋!
五
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我陪同从故乡来临汾探亲的内兄赵书杰,前往洪洞大槐树“寻根”。在路上,他兴奋地对我说:“《临西县志》记载,我们赵子固村,是明朝年间,从洪洞县迁来的。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都盼着能到洪洞大槐树拜个祖、磕个头。”我笑着说:“哥,您的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随即,我给他讲起赵姓始祖的事儿来:“哥,您知道吗?赵姓的得姓始祖,名叫造父,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他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信任,经常同穆王一块外出游玩。有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在这个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穆王便以造父的功勋,把赵城(今洪洞县北)赐给他,他就以封地命名为赵氏。所以说,洪洞县是您的‘老家’,毫无疑问。”内兄笑吟吟地说:“真的是回到‘老家’了!”
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广场,内兄看着高大雄伟的根雕大门,看着5A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志,很是兴奋和激动。他拉着我,在根雕大门和景区标志前各拍下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在售票窗口购票时,我们得知,65岁以上老人免票参观。内兄感慨地说:“免票参观,‘老家’就是好啊!”
在入口处,刷身份证就能直接入内,非常方便。进了园门,迎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影壁,水磨青砖砌造,雕刻玲珑精致。四周以汉白玉栏杆环绕,栏杆外边是一圈冬青树。影壁中心是一个紫红色的斗方,四角有黄色图案镶嵌,正中一个丰满刚劲有力的黄色隶书大字“根”,为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张仃教授亲笔手书,左右两旁楹联是篆书“饮水”“思源”4个字。影壁上的“根”字,十分形象。左边的“木”字,仿佛一根拐棍儿;右边“艮”字的最后一笔,像极了一个人的两只脚,正手拄拐棍,艰难迈步前行呢。想当年,迁民不就是这样迈开两只沉重的脚,恋恋不舍地奔赴四面八方的吗?!这个大大的“根”字,浓缩着留恋、浓缩着牵挂、浓缩着思念、浓缩着乡愁,深深地扎在移民后裔的心灵沃土!无论走出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最初的起点、来时的路。乡愁是浓烈的思念情怀,让人最牵挂,回味最无穷。78岁的内兄,心中的乡愁尤其浓烈真挚,脸带微笑,留下影像。他留下的是一张影像,带走的可是一份乡情啊!这份乡情,完全可以充实他晚年的时光!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每一座建筑、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石头、每一个雕塑,都有一把讲不完的悲欢离合故事。内兄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看了又看,问了又问,生怕遗漏了一个细节、一个故事。那种深情、那种笃诚,令我感动!
内兄在“古大槐树”遗址碑亭处,转了好几圈,他是想好好感受一下为之魂牵的古大槐树,那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深沉的血脉亲情。同“古大槐树”遗址碑亭合影后,我们健步登上石砌的高崖,走近一棵干枯高大的古槐树。这棵古槐树就是在第一代古槐的根上,同根孳生出来的,被称作第二代古槐。早在1947年,它便被巨风刮倒,后来,政府拨款整修,用钢筋水泥予以加固。如今,与第二代古槐,同根孳生出来的第三代槐树,已有合围之粗,枝叶繁茂,正是兴旺时期。
人讲血缘,树讲连根,如同人一样,代代相传。古大槐树是祖孙3代,巧得是,内兄也是祖孙3代。在书写着“二代古槐”红色大字的巨石旁,内兄驻足良久,最后,让我为他们祖孙3人,照了一张合影。我知道,内兄是想让儿子和孙子,把古槐后裔深沉的血脉亲情,一代一代烙印在心里,延续到永远。
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祀广场,眼界顿时开阔了。诺大的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故称万人广场。在这里,我既感受到殿堂的庄严,又体验到广场的壮阔。
广场南面的舞台上,《大槐树移民》情景剧正在演出,那一个个展现官府强制移民的历史情节、迁民被迫背井离乡的悲壮场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演员的深情演绎,让人备受感染,许多游客不断地擦拭着泪水。内兄颇有感触地说:“观看完这场情景剧,我充分了解到‘老家”的移民历史、传统文化,‘寻根’问祖,更有了现实意义。”我用称赞的口吻说:“是啊,‘寻根’问祖就是落叶归根,寻找心灵归宿的过程。”
沿着祭祀广场中轴线,向北行走近百米,再缓缓登上台阶,便是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祭祖堂。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前,摆放着一个露天铜鼎香炉,供“寻根”问祖者上香祭拜,香烟缭绕,意境迷人。走进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迎面是一排姓氏牌位,1200多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层层叠叠地摆放在供桌上的10个供橱里,蔚为壮观。内兄走上前,刚刚寻找到赵姓牌位,孙子便把一炷香递到他的手中。内兄虔诚地将点燃的香,插在香炉里,又跪在蒲团上,磕了3个头,以表达对先祖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内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经常说,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源,自己来自于何处,忘记了就是不孝。是啊,“寻根”祭祖,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寄托,是一种追忆,是一种尊敬,是一种思恋,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体现。“慎终追远,孝顺恭敬,缅怀感恩”的文化心理,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政治、生态观。我由衷期望,所有“寻根”人,能在这里寻回自己失落的精神世界,寻回自己曾经积淀的珍贵真髓!
从祭祖堂出来,我们直接来到大槐树“姓氏树”下。这里,是在一面墙壁上用红色绘制出的一棵树型,根部格外粗壮,上分两枝斜出,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它寓意大槐树迁民,繁衍不断,传递血脉,生生不息。树枝的叶子上,用白色书写着32个姓氏,每个姓氏下面配有一个成语。如赵氏,配成语“完璧归赵”;如高氏,配成语“高风亮节”;如何氏,配成语“何乐不为”;如杨氏,配成语“百步穿杨”……读之,深有趣味,启迪心智。内兄笑容可掬地站在大大的“赵”字下面,照了一张相,让姓氏的情感与温暖,在心底深处落地生根。
在我的引领下,最后参观的是,位于寻根祭祖园北门处的“顾瞻石”。由于这块太湖石像极了一个人正在回头张望的样子,故名。它形象地刻画出当年大槐树先祖移民迁徙时,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乡的惜别之情。这里游客廖廖,显得有点落寞,我们的到来,为此地增添了人气的同时,更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怀氛围。许是身为游子的缘故,在我眼里,它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迁民的辛酸历史,是一种浓郁得化不开的乡愁,是一块令人视之便潸然泪下的“思乡石”!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洪洞大槐树已渐渐消失在视野内,内兄还在不停地回望。情缘驻心中,相思比梦长。我相信,这次“寻根”之旅,一定会给内兄留下一道生命的痕迹!
六
一座寻根祭祖园,竟串起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思乡情怀。这是因为,洪洞大槐树承载着华夏儿女难解的寻根情结,岁月深处的乡愁,一旦被唤醒,就阻止不住前来“寻根”的脚步。客居临汾半个多世纪,我无数次受托“寻根”、陪客“寻根”,记忆是深刻的、情景是难忘的。对于“寻根”者来说,前来洪洞大槐树,既是圆梦之旅、学习之旅、文化之旅、血脉之旅,也是爱国之旅!
陪客“寻根”过程中,我时常看到,游子们惊喜于“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动于“老家”热情周到的服务,瞬间对自己古槐后裔的身份,添加了一份自豪感。那触动心怀的一幕幕,令我动容!亦令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