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我与《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总编沈裕慎老师,互加微信满打满算不过600余天,却彼此心相知,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在我心烦气躁之时,收到了沈裕慎老师从上海寄过来的4部大作《风荷忆情》《风荷忆往》《风荷忆味》《风荷忆游》(吉林人民出版社)。有书读的日子是幸福的,我首先拜读的是散文集《风荷忆情》。每天或躲在空调房里,或呆在电风扇下,潜心细读,以心会文。该书共分为6辑,622个页码,203篇作品,近60万字。打开书本,犹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顿感神清气爽。伴随朱超群的序文《风荷文笔尽精华》,我便走进了沈裕慎老师的情感世界。为何起名为风荷系列?序文中这样说:“其实是先生居住小区名为‘风荷苑’罢了。上海的普陀区有这样一个小区,小区出文人,小区出名人,以小见大啊!”可以我之见,不仅仅如此,“风荷”二字,释义为“风中的莲花或莲叶”。宋周敦颐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对荷花作了高度的评价。在古代,折一朵荷花便可以来怀念故人,所以,荷花象征着人们纯洁无瑕的友谊。可见,沈裕慎老师不仅喜欢荷花的清高和纯洁,更喜欢它蕴含的美好资质。故而,沈裕慎老师把一朵朵莲花、一片片莲叶,无私地赠予他人,来表明对读者纯洁的深情,对人生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沈裕慎老师无私馈赠如此珍贵的精神食粮,本身就是一种纯洁的友谊,高尚的情怀,令我感动至深!
阅读完朱超群的序文,我大有“仰之弥高,学人风范”之感慨。在年龄上,沈裕慎老师比朱超群大15岁,是理所当然的长辈;在文学创作上,沈裕慎老师比朱超群资历深,曾推荐其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是名副其实的前辈。作为文学前辈的沈裕慎老师,竟让文学后辈书写序文,我觉得,他这是有意而为,以此来提携后辈。这种不遗馀力,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风范!
沿着沈裕慎老师的笔触,目之所极,我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发现文字情感浓度的美丽与珍贵。不论写故土风物,状山水美景,还是记事写人,抒人生之思,均是于浓淡相宜的岁月流年中,浸透着时光的情感真味,呈现出情感本真的一面。全部作品,情感醇厚,意境博大,书写自然,墨香浓郁,帮我摆脱浮躁,清扫内心的欲望,回归生命本真的情感状态,让心灵自由地呼吸。正如沈裕慎老师在《后记》中所说:“从遥远的年代走到当下,昔日任何点滴的触动,都有可能打翻人的记忆之船,或让人振奋,或让人伤感,或让人生情,从而看到生命的印记和自身存在的价值。”
散文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真情实感,是散文作品的内涵。无情之文,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文字再鲜活生动,也不会存活很久;有情之文,如同繁花之树,定会芳香四溢,流传千古。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沈裕慎老师也坦言:“我在行文时,尽量做到不论是叙事的,抒情的,还是随笔、随感散文,都有情的倾泻。因为,情使文章感人,让人荡在心旌。情使文章优美,让人乐于阅读。情使文章有魅力,让人爱不释手。”这便充分阐释出“情感”二字的意义和价值。我以为,丰富、细腻、真挚、笃实的情感,是沈裕慎老师散文作品的主基调。
有人说:“心境是由情境引起的。”细细咀嚼,用心体会,的确很有道理。年已八旬的沈裕慎老师,对情境看得透彻,活得清醒。因而,他的心境是智慧清明的。
请看《修篁独逸群》一文,开头就写道:“我爱那清秀的翠竹。”一个“爱”字呼出,情感的闸门便随之洞开:“那青翠欲滴的竹枝和竹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恰似一群婵娟仙女,在水晶宫中翩翩起舞,身姿是那样动人,那样轻盈,那样令人神往!当我爱抚地依偎在竹竿上,依稀听见整个竹林在‘窸窸窣窣’地对我窃窃私语,我高兴地拨开茂密的竹叶,向竹林深处奔跑着……真有趣,那调皮的小竹叶,不时地凑过来吻我的脸颊。”作品通篇,纵情放笔,情境开阔,气概豪迈,妙理哲思。一个“爱”字,贯穿全文:“翠竹啊,我爱你。你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你是岳飞、辛弃疾,你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你是我们身边还坚守着的什么人。”“我爱翠竹,是爱你有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生命力。”“我爱翠竹,是爱你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我爱翠竹,也因此更爱竹乡。”“我爱翠竹,每当皎月清辉,竹影婆娑,是诗也,是画也。”“我爱你,故乡的翠竹。”沈裕慎老师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寄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高妙无痕,以达到让生命情感丰沛而又沉酣,淡泊而又笃定的效果。这篇作品,就像一幅优美的情感画卷,给人幻想,给人诚挚和美的享受。这是一篇富有文采,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内涵深远的抒情作品,实属扛鼎之作,放在散文集的开篇,理所当然。
再看《枊丝依依》一文,沈裕慎老师以饱满的情感,舒畅的笔意,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钩深致远,探赜索隐,把柳的价值和寓意,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文中说:“柳是诗的精灵,是美的象征。”“柳,易生之木也,生命力极强,只要有一抔土,一掬水,一缕风,足矣。”“柳,自古以来就和医药联系在一起。”“柳还是最好种的树,泥里扦下就能活。中华文明历史上,柳和人的关系很密切,折柳送行之风,大概始于汉代礼仪。这‘柳’和‘留’音相似,人们希望留住亲朋好友呀!”的确,在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如此爱柳,沈裕慎老师亦是如此爱柳,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当然,沈裕慎老师爱柳,有着自己独有的释义,他说:“我喜欢柳的朴实无华,更敬重柳的先知先觉;我以为,柳,最谦和,最乐意奉献;它不苛求于世界,却无私地献给人们浓浓的绿色。”其实,我知道,沈裕慎老师用心用情描写“千枝泛绿,万木翠滴”的柳,还有一个深层的意义,就是缘于心中的故乡情结。每每看到枊丝依依,他都会触景生情,想起故乡河畔那一株株、一排排的柳;想起儿时,陶醉在静静的世界里,吹一曲柳笛,心中便充满绿色幻想的往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情境创设,情感激发,情绪渲染,情感传递,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之感动。丰富的感情来源于生活,展示的是人们最真实的情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名有良知的作家,就是要用自己的真情来唤起读者的真情,让真情的传递带着情感的温度,去温暖和滋润读者的心灵!
实践证明,情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纽带,是产生心灵共鸣的桥梁。《风荷忆情》一书,所有的作品,在抒情达意、感叹人生、赞扬生命、憧憬自然、诉说喜怒哀乐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菜花深处是故乡》《为家乡的春天点赞》《篱笆墙的影子》《小路小草》《蒲扇轻摇时光》《萤火映夜空》《夏夜看瓜棚》等作品的情感凝聚,是“乡愁”。“那里的一景一物,都将深藏在我的心里,成为我那一生一世的牵挂。”“就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我多么想回归家乡,自由自在地,漫步家乡春天的角角落落……”“平日梦里醒里欲近而难得的诸多和篱笆相关的童年与往事,便逐渐在脑中漫溢,清晰了起来……”“永远记得村前那小路弯弯,小路有䓍,通向那蔚蓝的天……”“我们的祖祖辈辈,就是摇着蒲扇一代一代走过来的,它让我永远割舍不了对那份亲情之心的深深怀念。”“我离开故乡之后,几十年没有见过萤火虫了。那些漫游的灯盏,那些一闪一闪的亮光,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却屡屡出现在我的梦中,皆存在于我的记忆里。”“经过时间和感情的浸润,发酵,沉淀,乡村的那些事,便犹如陈年老酿,让人沉醉,难以忘怀。”人间最美是故乡,那里永远是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故乡的方向,永远是记忆深处最美的凝望。每当想起故乡,心中就会暖暖的,就会在逆境中受到鼓舞。远离故乡的游子,哪个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园?这种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情感状态,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愫。用心感受沈裕慎老师描述的浓浓乡愁,真的会令游子泪流满面。
《我家飞来了小燕子》《朵朵红莲映绿池》《又是一年春来时》《静静的变革》《第一次坐飞机》《上海地铁实录》等作品的情感链接,是“变迁”。“因市政建设发展,我家要拆迁了,就在今年搬。无疑,我家的住房条件将得到改善,那么,以后这些燕子将回归何处呢?”“我家乡的荷花呀,一年四季,常开不败。”“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美丽世界里,撷一路绿意,慰藉自己的心灵,奔向那美丽的前方!”“是改革,是开放,把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在人生中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中华民族飞速的进步,却是永志不忘的。”“上海地铁,在不断地向前,向前延伸……”在作品中,沈裕慎老师运用“今”与“昔”、“新”与“旧”,两种“景象”、两种“色调”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形成鲜明的对照,让“变迁”赫然入目,巧妙地将“变迁”主体与情感链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那一字一句,一言一语,朴实平易,风格淡雅,表意深沉,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表达了自己欣然自喜的真挚情感。尤其是对照的手法,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房子拆了,担心燕子回归何处,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情感想象,暗示出住房条件的变迁,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沈裕慎老师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这样情景相融,以情动人的笔法,实在是高明。
《唱响心中的歌》《心随夕阳》《想起了票子与帽子》《让我们优雅地老去》《老了,去散步》《让微笑魅力四射》《寻味人生哲理》《永不言败》《心里有朵花》《静心读自己》等作品的情感激励,是“焕发”。“让那些百听不厌的老歌,永存脑海,永驻心田,永远相伴,要一直开开心心地唱下去。”“色彩灿烂的谢幕,总是要比神情黯淡的谢幕,要来得辉煌些吧!”“当年面对这不堪重负的‘泰山压顶’,绝大多数人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衰老,我不会再悲哀和恐惧,我希望我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健康地生活,让每一天在优雅、从容中度过!”“作为一种能力,散步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快乐了。我喜欢散步,任脚步停停走走,任世事变化,在这之中,却有一种隔世之感,带给我无比的轻松、自由、快乐、安宁……”“微笑,是开在心底最娇美的花朵。”“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永不言败’的那坎坎坷坷,也是我们今生今世值得珍惜的财富。”“知来者之可追!我们必须迎头追上去!”“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重要的是,到达终点回首往事的时候,无愧无悔!”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从沈裕慎老师的作品中,我深切悟出一个道理:“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人生目标和生存于世的缘由,但必须要发现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要把它作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航标。在这方面,沈裕慎老师为我们老年人做出了榜样。所以,他懂得:歌为心声,歌由心生。一首歌,一个故事,可以令人洗涤心灵,可以令人精神焕发;人老了,机体的功能下降是一种无法违抗的自然定律,要自我激励,焕发潜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老年人要想快乐,重点在于心态,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散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要发现自身天赋,并把自身天赋与人生目标结合在一起,幸运的大门就会向我们打开。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能从沈裕慎老师的激励文字中汲取营养,定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命力,炼就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凛然风骨。
读罢《风荷忆情》,我真切地感受到,沈裕慎老师散文作品的情感注入,具有着“新”“奇”“特”的特点。所以,我在捧读时,便情不自禁地被他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所吸引,不忍释手。再潜心品读,便觉陶醉其中,不自觉地跟随他真情实感的脚步,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中,把文字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思想,或喜或悲,或痴或醉。沈裕慎老师在《后记》里,如是说:“散文,让我靠近命运,靠近记忆,靠近情感。”我深表赞同,这就是散文的情感力量和魅力,这就是散文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意义!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的列车甩下。沈裕慎老师虽至耄耋之年,却时刻不忘伴随着时代的列车,以赤子之情,笃诚地搜集着生活的素材。然后,再以清峻之笔,把生活中的认知、体验、激情、感受,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用心用情用功地拓展着心灵的情感空间,润泽着生命的真情实感。
令我激动和钦佩的是,沈裕慎老师让自己心中的每一处情感风景,均成为读者安漂泊之魂,扬精神原乡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