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0/08
分享

用文学滋养心灵家园——赵金雷散文集《家乡的传说》赏读

岁月流年,尘封着逝去的往事;花开花落,蕴含着人生的记忆。多年从事文学创作的经历,让我深切体悟到,文学不仅能让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亦能收到“滋养心灵家园”的效果。阅读了赵金雷的散文集《家乡的传说》(团结出版社),我对“用文学滋养心灵家园”的体悟更加坚定不移。

《家乡的传说》封面左下角,印有赵金雷的话:“滚滚红尘有多少人在随波逐流,我们也是默默无闻的生命,是文学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文学让我们拥有了一片心灵的绿洲,这也许是我们唯一比别人更加自信、幸福和快乐的理由。”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布雷默曾说过:“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这样的心灵发现,说简短也简短,说漫长也漫长。从《后记》里,我得知,他的心灵发现,还是比较早的。他说:“我的文学梦想由来已久。四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成绩平平的高中生,数理化成绩很一般,唯有对语文课有一点偏爱,那时已读过很多课外文学读物。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我却梦想依靠追求文字去打拼一片人生的天地。那时候,最崇拜的人是作家,最向往的职业是记者。”然而,现实,往往要比想象残酷得多。1986年,他成家以后,面对的最现实问题就是怎样解决温饱,那些梦想自然就显得有些好高骛远了。他只能把那份文学梦想压在心底,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养殖事业,一干就是30年。直到2016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遇,他结识了几位作家朋友,参加了几次文学活动,蛰伏在心底的文学梦想,再次被唤醒,当年的文学向往有了新的力度和深度,更加成熟,更加有了定力。文学,让他开阔了眼界,看向更辽阔的远方;文学,让他结交了朋友,获得心灵相犀的愉悦;文学,让他进入审美境界,生产出丰盈的精神食粮。至此,他才真正意义上发现了用文学滋养心灵家园的意义和价值。他由衷感悟说:“在走上文学道路这几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和艰辛。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是自己的心血,最忠实的读者也是自己。若干年后,也许我已不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的文字能给后人留下一些评论和启示,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那便都是值得的,也是对生命的一次最好的交代。”生命之外还有生命,这就是精神;生命之后还有生命,这就是文学。帕斯捷尔说:“子弹在一瞬间取胜,而言辞却在永恒中取胜。”他用人生的历练,坚守文学之心,厚植文学沃土,丰富文学素养,又以文学滋养心灵家园,其人生、事业和文学行止,日益显现出智慧和纯熟来。

安东尼•罗宾有一句名言:“每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赵金雷经过一番发奋努力,获得的赏赐是,实现了文学创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本散文集的正式出版,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作家协会主席邵伟老师,在题为《月照人间烟火色》的序中说:“我最喜欢的状态是潜伏在生活河流的底层,用阅读壮大自己,用心灵输出的文字制氧,耐心关照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朵文学荷花,悄悄地长、静静地香。”我以为,他正是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扎根农村,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事业的间隙,潜心阅读,痴情创作,用文学滋养着自己的心灵家园,让心灵家园月朗风清,溢满花香。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思熟虑了一番,最终觉得,赵金雷

的胸怀是博大宽广的。他心里住着家乡、住着初心、住着山川、住着友情、住着亲人、住着笃诚。

翻开《桑梓热土》,我沉醉在赵金雷精心打造的别样田园风光里。他出生在博山区南部边缘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上瓦泉。他从未离开过这个小山村,上学读书、耕耘收获、创业拼搏,把辛勤的汗水全部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我的家乡上瓦泉》中,他深情地说:“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浸透着我深深的眷恋,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铭刻在我记忆之中。”情有多深,爱就有多浓。文中的“沧海桑田”“家乡变迁”“改革春风”“瓦泉甜瓜”“有机草莓”,是以“文学”为线串起的乡村振兴“珍珠”,闪闪发光耀人眼。他格外注重在一代又一代上瓦泉人的传承中,捕捉纯朴的民风,赓续传统的血脉,守望多情的山水,笃诚地用文学滋养着心灵的家园。他把家乡比作母亲:“如今,每当闲暇的时候,我最喜欢登上家乡的山顶,看看从小长大的小山村,亲亲山上的树木,摸摸山上的石头,就像孩儿在抚摸母亲的面庞。”家乡是根,这方水土养育了他,滋养了他的心灵,是他干事创业的高地,亲近眷恋这方山水是必然的。他直抒胸臆:“家乡过去的生活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埋藏着我深深的眷恋,我会永远地热爱她、赞美她!”这情真意笃的心灵表达,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爱家乡爱到深入骨髓的真实表现。他的乡情文字,搅起才高八斗、意志坚强的《东方散文》杂志总编憨仲先生“蛰伏于心底的阵阵涟漪,涌动出一股难以释解的乡情绸缪。”说句心里话,读着他发自肺腑的言语,我真想携手老伴,回归故园,吃有机菜蔬,吸天然氧吧,闻泥土气息,嗅庄稼芬芳,听鸟儿鸣啭……

翻开《人生感悟》,我深被赵金雷饱浸着的初心使命所感动。有人或许会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何谈初心使命?”我们确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但要知道,即使普通人也应有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工作中的勤勉尽责,生活中的细致入微,家庭中的潜移默化,正是这点点滴滴,汇聚成无穷的力量,构建成一个和谐的大中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啊!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陆游《病起书怀》中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拳拳赤子之心。我也想起顾炎武的8字经典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事的兴亡,每一个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啊!我们虽然地位低微,人微言轻,但绝不能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绝不能忘记热爱祖国的初心,绝不能忘记祖国建设的使命召唤。每一个初心的实现,每一次使命的必达,最终汇聚而成的便是美好生活的样子。这方面,他可是有着切身的感悟。《心安的日子》描写了2008年5月12日,那个令所有中国人一触心就痛的日子。文字里彰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令人温暖!令人感动!回忆曾经,他坦然说:“当年,正是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让我度过一段心安的日子。”是啊,不忘初心,秉持爱意,温暖他人,善莫大焉!《马鞍山头祭英烈》描写了80年前那场惨烈的马鞍山保卫战场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震憾!令人泪奔!文章结尾处,他笔锋一转,自豪地写道:“如今可以告慰英灵的是,我们的祖国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也不会受外来的侵略和凌辱!”通篇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有思考。叙述,翔实细致;描写,真切质朴;抒情,简约凝重;思考,智慧高远。胸藏赤子情怀,永葆爱国初心,令我心生感动!《我离儒商有多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就是“做好自己,是一种本分;去影响身边的人,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对儒商文化的最好诠释。”引经据典,使文字更显生动,更见雄辩,更具魅力;旁征博引,给文字一点润色,给心灵一个支点,给读者一种启发。作为商人,能够扪心自问“我离儒商有多远?”太难能可贵了。这种初心使命,是文学滋养心灵家园的结果。创业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他在《风雨过后是彩虹》中写道:“因为在无私的奉献中,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升华。不管在养殖业的道路上还能走多远,我都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故而,他在《后记》里坚定地说:“三十年的时间,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先后建起了种禽场、孵化场、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汗水与收获的交织中,我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但我无怨无悔。”寥寥数语印证了他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的赤子情怀。

翻开《山川履痕》《心灵启迪》,我的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到饕餮盛宴。山川深处,山清水秀,风景美好,心随景动,陶醉灵魂。行走山水间,所遇皆美好,用心去看山品水,得到的便是山水真谛。赵金雷的行走,是用心的、是用情的、是用功的。不然,他就不会获取诸多心灵的启迪。甘肃天水文学笔会的行走,他懂得了:“正是从八千年前开始,中华民族在这里点燃了生生不息的薪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愚昧时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深秋时节云南的行走,他沉醉于心:“我的心留在了云南,我的情留在了云南!”古城西安曲江海洋极地公园的行走,他收获满满:“一天的游览结束,我感慨万千,懂得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红色教育基地延安的行走,他感悟深刻:“延安像一部历史巨著,阅读它,我们难以抑制心中的敬仰之情;阅读它,我们被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所折服;阅读它,我们懂得了感恩,因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源于革命前辈的前赴后继和流血牺牲!”东莞虎门采风的行走,他清醒意识到:“侵略者的枪炮声并没有远去,伶仃洋上一声声汽笛仿佛汇聚成一种声音:勿忘国耻,勿忘历史……”“齐风三部曲”作品研讨会的行走,他思考独特:“对待作家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不会仰慕他的成就,而是敬重他的人品。”南国莞城笔会的行走,他受益匪浅:“文学让我们拥有了自尊,文学让我们充满了自信,文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文学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未来!”这些饱含深情的心灵话语,在文学的舞台上,弥漫着悠悠心香,展示着生命状态。他笃志烹饪出的这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各有特色,让人垂涎欲滴。心灵的家园,唯有用文学的活水来滋养,才会更加纯净,更加清澈,更加高洁,更加殷实!

翻开《友情相伴》《骨肉亲情》,我的情感世界泛起了波澜。别看我是一名身着戎装30载的老兵,却有着细腻的情感,情绪特别容易被同化或感染,看点有触动的事儿就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炽热真诚的情感,可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赵金雷的这两辑作品,亦然用情很深。憨仲先生如是说:“大凡搞文学的人都知道,小说是以结构而取悦看官、散文则是以情感而令读者动容。赵金雷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不仅仅把饱满的情怀注入家乡的山山水水、骨肉亲情,也将一腔热血融入深厚的友情和山水之间。游走在他的字里行间,总会体味到他那接人待物的真情流露。”《微山湖之行》正值初冬季节,只因有朋友相伴,他觉得:“初冬的寒冷已感觉不到,朋友的热情让我倍感温暖。”《东方情缘》让他“和石老师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和兄弟,和《东方散文》杂志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昌龄《寄驩州》诗中有句:“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文友是心灵上的契合者,是文学路上的同行者,相约走过温暖的旅程,不失为一种幸福。那次《难忘的行程》,他“被我们伟大的国家感动着,被遵义这座文明城市感动着,被真诚的文友感动着,还被自己的亲人感动着。”文友,是一种缘,似茶一般,清淡而悠远。在《醉美遵义醉我情》中,我听到了他的心声:“贵州文友的真诚和热情,更像茅台酒一样甘甜芳香,我们的心能不醉吗?我们的情能不醉吗?”两个“醉”字的叠加,情感浓度愈发触动心弦了。亲情,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在《怀念父亲》中,他说:“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父亲去世已经二十年了。每逢祭扫节日,我都会来到他的坟头祭拜他。年复一年不曾忘记的是那几个不变的节日,而匆忙在天国路上的父亲已与我渐行渐远。坟前陪伴我的,只有无尽的悲痛和思念。”这是一个孝子铭刻于心的记忆,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母亲的晚年》中,他说:“当我们簇拥着母亲走出房间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不知多少年后,这一幕情景也许不再出现,但可以无怨无悔地对着良心说,我们曾经送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读罢这段话,我不禁潸然泪下,蓦然想起母亲晚年患病的时候,因公务缠身,未能床前尽孝,未能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件事成为我一生不能触碰的痛,但凡触碰心尖就会痛得枝摇叶晃。《姐姐》《我的岳父》两篇作品,同样写得深情。那些文字的清纯弦音,总能拨动我心底的柔软,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心为志,情动于中。酷爱文学的人,是热爱生活的,是珍视生命的。正是由于生活和生命中有了文学的滋养,心灵家园的绿洲,才多了几分绿意,才多了几分蓬勃。我欣喜地看到,赵金雷正凭借笃诚耕耘,许文学以生命,痴情地奔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