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05
分享

难忘凭票购物的年代

当今社会,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只要口袋里有钱就不愁买不到东西。每每或逛市场购物,或用手机网上购物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凭票购物的年代。

记事起,国家实行的就是票证制度。因为商品极为匮乏,供应十分紧张,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布票、油票、鱼票、副食票、棉花票等等,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凭票供应。那个年代,布票紧缺,要买一块布料,做一件衣服,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小时候,我很少穿新衣服,洋布衣服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母亲都是自己动手,纺线织布,用染料将粗布染成灰色、黑色、蓝色等,给全家人做粗布衣服穿。一件衣服穿过来穿过去,直至不能穿了为止,真的是“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衣服的颜色非常单调,样式也很少。有时为节省点布票,母亲会去商店里购买一些布头回来,缝合在一起做成衣裤。

1970年12月的某一天,接兵的吴排长,在我们镇上的商店里,看到一种花布,花色漂亮,价格便宜,想买几尺。年轻的女售货员,热情地量好布撕下来,用黄纸包好,递给吴排长。当吴排长掏腰包时,才发现没有布票,非常不好意思,羞红着脸,连声说:“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我没有带布票。”说完,把包好的花布,又还给了售货员。身穿崭新军装的我,口袋里根本没有布票,站在一旁尴尬极了,脸也胀得通红,有点儿不知所措。只听售货员笑呵呵地说:“解放军同志,拿走吧,不要您的布票!”吴排长认真地说:“这可不行,当兵的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售货员一个劲地往吴排长手里塞:“拿走吧,布票我来掏,算是我送给您的还不行吗?”吴排长边往门外走,边回头诚恳地说:“真的是不行,白拿您的东西,我是要犯错误的。”售货员钻出柜台,追了出来,看见吴排长走远了,只好作罢。吴排长笑着对我说:“你们镇上的人,真是热情纯朴啊!”这几尺布票,引起感人至深的拥军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荒。”民以食为天,可购买食品是要用票的,买米、买面、买包子、买饼干,要用粮票;买菜要用菜票、买肉要用肉票;买食用油,要用油票;买斤豆腐,要用豆腐票;买瓶酒,也要用票。没有票,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凭票购物,最热闹的是在春节前几天,人们早早地要到粮店门口,手中拿着粮票、油票、粮证、米袋子、大油瓶,在那里耐心地排队,我曾饱尝过排队之苦。只要买上了这些东西,不管排多久的队,也觉得值得。菜市也是蛮热闹的,肉食、豆腐、水产品摊前,天还没有亮,就有人排队了。提着菜篮子,手中抓着肉票、豆腐票、购货证的男女老少,自觉地排队,但凡有不排队的人往前挤,顿时就会引起一阵骚动。排队购物,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也让中国公民养成了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

自从我当兵后,每年都要从家里要粮票,只要是出差到外地,不是换成出差地的粮票,就是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我父母和老伴儿,每年临时来队探亲,也要换一些河北省地方粮票带到部队,再把河北省地方粮票,或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或换成山西省地方粮票,用粮票购买粮油。按照部队规定,家属临时来队,只能居住一个月的时间,粮油供应量也是一个月的量。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老伴和女儿来部队探亲,我想给老伴儿和女儿买一块花布做件衣服。在临汾红卫路“三八”商场外面,我看见许多人围在一处布摊前抢着购买花布。我走上前一看,是一种小碎花布,价格便宜,花色好看,也想买几尺回去。可是,我身穿军装,不便往人群里面挤。正心急火燎之际,我猛然发现临近布摊有一个鞋摊,没有顾客,只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守着摊子。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凑过去轻声问:“同志,您和布摊是一个商场的吗?”她声音甜美地说:“是啊,解放军同志,有什么事吗?”我试探性地问:“您能帮我买几尺花布吗?”许是对军人的信任,她仔细打量了我一眼,闪着一双明亮如水的秀眸,微微一笑说:“可以,您得帮我看着摊子。”不到2分钟,她就跑过来说:“解放军同志,只剩下1丈2尺了,您要买的话,必须全部买下。”我兴奋地说:“可以,我全要了。”我掏出布票交给她,不一会儿,她就把花布交到我的手中。我还未来得及说一声“谢谢”,一位老太太就跑过来,大声指责她说:“你太不像话了,我挤了一身汗没有买到一尺,那当兵的没有挤你就全给他买走了,你是不是看上那个当兵的了?”听了老太太的数落,她腼腆地低下头一声不吭,我也羞得无地自容,赶紧推着自行车,“逃离”了现场。如今想起,我心里依然不是个滋味,深深地感到抱愧:一是不该与群众争利;二是不该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当年的年轻姑娘,而今已变成了老太婆,但如果有缘再次相见的话,我一定要当面真挚地道一声:“谢谢!”

很多用的东西,也是要凭票才能买到的。在百货商店里买手电池、肥皂、香皂、牙膏、线团、衣针、打火石等,还有在五交商店买电灯泡都得用“购货票”。商品紧缺时,买新电池还得交旧电池,买牙膏交旧牙膏皮,买电灯泡交旧电灯泡,利用旧物再生产。居家生火做饭,还得用煤票才能买到煤。时兴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除了收音机不用票,其他“三大件”都要有票才能购回来。

特别难忘的是购买手表的事儿,我从小就有戴一块手表的梦想。当兵之初,我曾天真地认为,这下可以买一块手表戴戴了。可到了部队才知道,每月的津贴费仅仅6元钱,除去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外,已所剩无几,根本没有经济能力买手表。再说,即使有经济能力,购买手表也得凭票,不是想买就能买得到的。每次外出逛商店,我都会在手表柜台前驻足,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那五光十色的手表。这时,售货员总是笑容可掬地问我:“解放军同志,想买一块什么样的表?”囊中羞涩的我,只好边闪烁其词地说着“我看看、我看看”,边快步离开。直到我去北京参加读书班,才在学友们的鼓动下,借了40元钱,在西单商场花了85元钱,买了一块不要票的上海产宝石花牌半钢手表。平生第一次戴手表,那种感觉除了自豪还是自豪,白天逛街,还时不时抬起手腕看下时间,有意识地向路人炫示一下,似乎戴了块手表就高人一等了;晚上睡觉,我总爱把手表放在枕头边,让那优美动听的“滴答”声,伴随我进入梦乡。现在想来,那是多么可笑的举动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1993年,粮票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了粮票。2000年2月,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7月31日,临汾市粮食局还发给我一本《临汾市居民粮油供应证》,基本定量标准为14公斤。不过,这本粮油证没有启用,一个票证时代便终结了。

昔日的票证,已变成了人们的收藏品。那些票证,虽然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它却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由此,可以让我们对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有一个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