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罢春节,迎来的第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人们在皓月高悬的夜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赋诗作对、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以示光明、幸福、美满,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但成为群众性的观灯夜游、载歌载舞的盛会,却是始于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和大业六年正月,为显示国力,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曾两次调集数万民间艺人进京,演出各种歌舞技艺,戏场绵延八里,夜以继日,张灯结彩。当时的大臣薛道衡(河东汾阳人),曾写下一首长达六十句的《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运诗》,以纪其盛。诗中说:“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过了元旦,又到元宵,“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日夜欢腾,“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欢笑无已时,歌咏还相续。”表演项目中,既有各种少数民族舞蹈,“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又有惊险的马术杂技,“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青羊跑复跳,白马回旋骑。”
那位元宵盛会的倡导者隋炀帝本人,也曾写过一首《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旛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透过这首诗,我们既可看到相当隆重的元宵节盛况,又能看到这个封建皇帝的穷奢极欲和迷信愚昧的本性。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大唐新语文章类》记载,唐中宗神龙年间,京城正月十五“盛饰灯影之会”,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夜游。“文人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三人为绝唱。”苏味道的《正月十五》一诗被称为“绝唱”:“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稼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火树银花,一片灯的世界,相会相连,无比绚丽,暗夜人马奔驰,烟尘滚滚,明月在天,游人如潮,妙不可言!
该诗将元宵节夜晚京城的灯火盛景和游人的兴致,描述得淋漓尽致。形容灯会,用“火树银花”,苏味道可谓是第一人。难怪诗人李商隐会因母丧而闲居永乐(今山西芮城),没有在京观灯而感到格外的遗憾呢!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他不愿同乡下人一起参加迎接紫姑神的赛会,一心向往京城盛大的观灯场面。表面上看,他是追求京城的热闹,而实际上,他是婉转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为“中兴”出力的急迫心情。诗人卢照邻也写出一首《十五夜观灯》的诗:“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他生动活泼地描述了当时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白居易却与之相反,他身居长安而不愿意参与游乐。他在《长安正月十五》一诗中写道:“喧阗车骑帝王到,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三五春风夜,万人行乐一人愁。”他既病且“愁”的哀怨,充分反映出对国计民生的隐忧之情!
继苏味道之后,宋代诗人朱淑真《元夜》诗的首句用的就是“火树银花触目红”。无独有偶,近代诗人柳亚子在1950年10月3日,奉毛泽东命填词《浣溪沙》,首句用的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可见,“火树银花”四字的创造者,非苏味道莫属了。
元宵节这一天讲究吃汤圆,人们也管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始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宋代诗人陈达叟写道:“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从这首诗中,我仿佛闻到了元宵那清香甜美的滋味。南宋诗人周必大《煮浮圆子》诗中的“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一句,充分说明元宵到南宋时已经成为人们欢度上元佳节的必食之品了。在宋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民间舞队,也叫“社火”。著名文学家曾巩的《上元》诗便表现出一种豪迈乐观的情绪:“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逐流水,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倚朱栏目送劳。自笑低心逐少年,底寻前事捻霜毛。”仅仅八句诗,便将元宵节那天十分红火热闹的表演场景展示在人们面前。
到了南宋,外患内忧,国事日非。爱国诗人陆游在元宵节却是另一番心情。他的《灯夕有感》,表现出相当沉重的心情:“芙蕖红绿亦参差,睡起烧香强赋诗。万里锦城无梦到,岂惟虚负放灯时。”万里锦城,沦于敌手,岂止是虚负了元宵佳节,更苦了广大劳动人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在唐、宋时期,元宵节也是男女青年比较“自由”地互相接触、表达爱情的极好机会。宋词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描写。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首清切婉丽,平淡隽永,如同白话,雅俗共赏的词,把一对在优美环境中幽会雅聚的青年男女描写得栩栩如生。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著名的词,不仅写灯火辉煌的欢腾景象,而且写青年男女的甜蜜爱情,真是一往情深,别具一格啊!
这种爱情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也许只有在元宵节才可能发生。由此诗可见当时社会风俗之一斑。上述几句词,多被今人采用,足见与人心灵千古共鸣的功效!
明清以来,元宵节的活动仍然比较活跃。明代的瞿佑《看灯词》是这样写的:“傀儡装成出教坊,彩旗前引两三行。郭郎鲍老休相笑,毕竟舞袖谁短长。”清代袁启旭的《燕九竹枝词》也写道:“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唱凤阳。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敏感且细腻的诗人词人们,无不盯住这些“情景”,点化成笔下的“诗魂”、“词眼”。
咏元宵诗词之绝唱,是盛世之歌,和平之颂。试想,战乱年代,贫穷时期,生命与食物尚且难保,怎能有闹元宵、观灯会的闲情逸致?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闹闹元宵,观观灯会,放放焰火,在尽情享受现代化的元宵美景之余,纵情吟咏一番古人的千古绝唱,岂不美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