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3/11
分享

梦魂常向故乡驰——李兴盛散文集《乡魂》赏读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一个阳光明媚,吉祥如意的日子,我收到李兴盛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新著《乡魂》。封面,大气磅礴;书名,笔酣墨饱;签字,清秀苍劲。中国散文学会第四届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振华,提纲挈领的序文《岁月深处的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王宗仁的寄语,犹如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心里,暖流涌动,舒爽惬意。拾起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扉,温暖了这个冬季!

捧起《乡魂》,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李兴盛在《跋》的开头写道:“我的爸爸活了84岁,感恩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汇集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一年来写下的84篇散文。”显然,此书是献给父母的“礼物”,用心可谓良苦,用情可谓深挚,孝心可谓虔诚,着实令我感动和钦佩!闲暇时分,夜静更深,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乡魂》里,真切感受他一笔笔浓郁的墨汁,理解初心,领悟字义;凝神聆听他一声声深切的呼唤,听到心碎,听到泪流。读完《回望乡村》《时光知味》《岁月情怀》《童年趣事》《人间有爱》《舐犊情深》6辑书稿,我觉得,这是熟悉而又亲切的故乡原风景的汇聚,仿佛一幅醉人眼眸的画卷,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那绵长的乡愁,深挚的大爱,自然流露,动人心扉。

开篇《回望故园》,拨动心弦、触及灵魂。李兴盛是个实诚人,直抒胸臆:“我摘下故乡的一片云,把它带回家,夹在书里,做成书签。我一页一页地读书,是在一次一次地走进故乡,拥抱故乡。我摘下故乡的一片云,把它带回家,夹在书里,做成书签。我一页一页地读书,是在一遍一遍地朝圣故乡,敬畏故乡。”一字一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朝圣者”的模样。但凡“朝圣者”,均是笃诚的,回望故乡的路,尽管有艰难、有险阻,却初心不改,坚定前行,渴望内心的思念得到缓解,静美的远方揽入怀中……缘于此,他的“思绪随着粼粼闪光的晨阳,变成了一朵祥云,一下穿越了几十个春秋,飘到了儿时夏季乡村的上空。”文中,他用了12个“飘”字,让心底的情感小溪,静静地流淌,无声滋润着我的心田。这12个“飘”字,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他苦心推敲而得的,用得很有分量,很有感染力。字斟句酌,是一种慎重态度,文字讲究的是千锤百炼。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对用活一个字,作品便可提高感染力、增强穿透性。

乡魂,是人类溯源追根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游子思乡时精心构筑的心灵圣地。唐·高适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崔颢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欧阳修诗云:“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李觏诗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乡魂,从遥远的过往一路飘来,吟唱千年,成为游子永恒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的版图。故乡,的确是游子最牵念的地方,那里有太多太多值得记忆、值得存念的东西。故乡的原风景,就是那老屋、那窗户、那座庙、那口井、那桑树、那枣园、那兔儿、那推车、那老槐、那高粱、那麦场、那炊烟、那风箱、那油灯、那馍片、那红薯……时光如水,深情回望,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倍感亲切。

《故乡的那老屋》一文,融汇着真挚情感,宣泄着浓郁乡情。李兴盛说:“追寻故乡的点点滴滴,最令我放不下的还是故乡的那老屋。”为何?他的笔下,自然本真地释放出内心的情感:“老屋是我生命落地时的摇篮,是我儿时的襁褓。这里,有我第一声的啼哭声,有我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的回声,有我人生第一次迈步的笑声……还有邻居们送来祝福的喊叫声,还有兔子吃完青草高兴的蹦跶声,还有很多很多我人生中的美好回忆。”他巧妙使用7个“有”字、3个“还”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勾起我无尽的乡思。

“他乡放着身体,故乡寄放着灵魂。”这话,李兴盛说得经典。故乡,是一首激情不已的诗篇,一字一行,浸透于躁动的梦魂,抚慰着渴盼回归的脆弱心灵。瞧,吟诵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他忆起“儿时乡村老屋‘冬日里绣满冰花’的那一扇窗。”透过那一扇窗,他看到的是外面更大、更感精彩的世界。嗅着阳台花盆里飘出来的淡淡花香,他忆起“村东头的那片油菜地,鼻翼间仿佛已经又嗅到了那油菜花沁人心脾的芳香……”看到电视里小男孩在山涧小河里洗澡嬉戏的镜头,他忆起“乡村的那一大水池塘”,从儿时学游泳中,深深感悟到:“人生的路也没有一帆风顺,总会有很多艰难险阻,坎坷无数。”听到“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的歌声,他忆起“儿时乡村上空飞翔的那一行行大雁。”一对燕子从眼前飞过,他忆起“儿时乡村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看到几个小孩子玩打水仗游戏,他忆起“儿时乡村小伙伴们玩打水仗的情景……”触景生情,引发联想,是游子情之所至使然,是跳动的心灵和悸动的情感融合,铸就的是永恒不变的乡魂。

乡魂,是在童年襁褓里滋生的,是在父母关爱里凝聚的,是在异乡漂泊中成长的。让亲情的牵念之花,开满心扉的枝头,融入浓郁厚重的乡魂,是最本能的情愫、最纯粹的情愫、最滚烫的情愫,是所有情愫的归程。李兴盛用两辑的篇幅,娓娓动听地描写了亲情故事,形成一股起伏跌宕的情感激流。我的心潮,随着这股情感激流,奔腾不息。在《一直没有远去的爸爸》《烛光里的妈妈》《雨中的爸爸》暴风雨中的爸爸》《妈妈的那包干馍片》《妈妈做的石头饼》等篇章里,他把镌刻在心头的思念、感激、珍视之情,化作发自肺腑的言语,在纸上奔腾跳跃,浸染着我的心灵……

身为堂堂七尺男儿的李兴盛,写到亲情时便深情款款,泪流满面。“我也深情地望着我的奶奶,思念如星星,相望不舍……”(《我的奶奶》)“今夜,我愿化作岁月长风,飞回到儿时姥姥家的院中……”(《姥姥家院边上的那棵樱桃树》)“睡梦中,我又一次开心地笑得泪水涟涟,有妈的孩子是块宝,妈妈永远活在我心中……”(《永远活在心中的妈妈》)“对爸爸、妈妈望眼欲穿般的思念,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爱就在那时。”(《家里的那幅炕围子画》)无情未必真豪杰。他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沉重而深情的独白,凸显着他的感恩之心、善良之心。

每一个人的心中,最大、最牢固、最坚实的“乡魂”,就是对父母的爱。李兴盛在《泛着爱的中秋月饼》一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这种味道融入骨髓里、流淌在血液中,芳香永久……”是啊!父母亲手做的月饼,闪耀着爱的光华,永远定格在他的心底。常言道:“血浓于水。”可我要说:“情浓于血。”他的每一篇亲情文章,均运用发自内心的朴实语言,通过细致入微地叙写,让字字泣血,句句浸泪。同时,他亦情亦理,情理融合,和谐统一,巧妙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故乡,是游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永远内化于心、根植于心、外化于行。从李兴盛憨厚笃诚的性情里,以心传心的文字中,我真切地窥视到一颗晶莹透亮的灵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