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3
分享

跟往事干杯

往事,其实就是一段岁月,剪一段岁月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沉醉的感悟;往事,其实就是一首歌曲,剪一段歌词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甜蜜的享受;往事,其实就是一幅画卷,剪一段画境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美妙的意味;往事,其实就是一群山峰,剪一段叠嶂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雄伟的视野;往事,其实就是一条河流,剪一段溪水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欢快的畅想;往事,其实就是一片海洋,剪一段碧波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奔腾的驰骋;往事,其实就是一个音符,剪一段节拍入酒,跟往事干杯,便有一种跳跃的激动……

回首过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很多、很多。如今,已经进入了退休倒计时的我,更加追忆起往事来。仔细一想,那些陈年往事,还是那么的清晰如昨,就像窗外那灿烂的阳光一样,明明朗朗……向来爱怀旧的我,人生的船只都是在对往事的缅怀与追忆之中驶向明天的。

年复一年,光阴荏苒,往事如随。人生就是一段不断行进的旅程,苦过、痛过,乐过、悲过、爱过,恨过,互相交织,互相缠绕,难忘的,释然的,都会如烟般散去,唯有心底的记忆,永远不会逝去。我想,只有跟往事干杯,用记忆把岁月泡开,才能面对太阳站立,沐浴阳光雨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童年。

记事起,年年青黄不接的春三月,母亲都要领着衣着破旧而单薄的我,冒着乍暖还寒的风,去满地跑着挖野菜。有时带着长长的铁钩,捋榆钱、槐花,摘柳叶、杨芽。回到家用清水洗干净,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去掉苦涩味,切碎拌上些许棒子面,上屉蒸熟,就是全家一顿美餐了。六七岁时,我就常常离开母亲,挎着父亲特意编织的小柳条筐,拿着小铲,随同大我三四岁的小伙伴们去挖野菜、摘树叶了。到了夏天,我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在烫脚的沙土地里穿梭着寻找可吃的野菜。间或一根尖利的蒺藜扎进脚板,忍痛坐下,抱起脚,咬紧牙,用力一夹,刺便被拔出来,鲜血也随之滴落下来。我毫不在意,站起身,脚底板子在沙土地上蹭几下,又开始寻找野菜了。那年头,挖野菜、摘树叶的人很多。村里村外能吃的野菜和树叶,几乎被挖光摘光了。一次,我跟母亲到外村的一片小树林里去捋槐花。棵棵树上只有顶端残留着几串槐花,我想把它捋下来。谁料,刚刚爬到一棵树的树顶,脚下的树枝断了,只觉着头“嗡”地一下,就人事不省了。不知过了多久,睁开双眼时,看见母亲正紧紧地抱着我流眼泪。幼小的心呵,掠过一股从未有过的凄凉。

八九岁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本来就很贫寒的家,就更加艰难了。连掺着菜叶和树叶的窝窝头,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上学的我,只好辍学去挖野菜,捋草籽。老天像是故意和人们作对似的,一连几个月不下雨,酷热得似流火,大地烧得滚烫,小草几乎干枯了。有一种名叫马齿苋的野生草本植物不怕旱、不怕晒,顽强地生长着,为饥饿的人们带来无限希望。我把它挖回家,母亲多半是熬成菜汤。入秋前,我们一家5口人全靠马齿苋维持生活。这种植物熬汤吃口感较好,却不知吃了不到两个月,浑身就浮肿起来,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是马齿苋中毒了。秋天终于到了。那玉米秸、玉米芯、豆秸、花生皮等,都成了赖以果腹的“食物”。然而好景不长,吃了没几天,出现了便秘,大便干燥地拉不出来,憋得我又哭又叫。无奈,母亲只好用一把四指长的钥匙为我一点一点地往外掏。泪眼朦胧中,我发现母亲的面颜也是那样苍白、憔悴、凄苦……

为了贴补家用,更为了能够攒足我们兄弟三人的学费钱,每个周日,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扔下书包,顾不上吃饭,便提起父亲亲手编织的柳条篮去卖烟。沿街叫卖,令人何等的难为情哟,常常是躲过同学,躲过老师,羞答答、怯生生的。记得那时我卖的香烟,多是每盒1角钱左右的“火车头”牌、“金钟”牌、“七一”牌等。最便宜的每盒5分钱。从批发到零售,每盒香烟只能赚1分钱左右。现在看来,1分钱的赚头太微不足道了,而在当时,每一分的收获,都有一份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

要说我的童年时期最快乐的事情,还真有三件事:一是盛夏之夜捉蝉。每天晚上,我都提着小马灯,到小树林中去捉蝉。幼蝉出土后,蠕动着肥胖的躯体向着树木的高处攀爬,只需一伸手,它便成为囊中物。每捉到一只,心中就凭添一份成功的喜悦。待到夜半,小布袋已满,便打道回府。用清水洗净,放到瓷罐里,撒上一层盐,或油炸或烙烤。咀嚼着香美的幼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是雪天捉麻雀。在场上或院子里,扫出一块圆桌大小的空地,用一根短而直的木棍支起竹筛或柳条筐的一边,下面撒上一点秕谷,木棍下端系上一条长绳,牵在手上远远地躲在一旁静等猎物上钩。待饥饿难耐的麻雀进入筐下,将绳子猛一拉,捕猎便成功了。如此,半天下来竟能捉到二三十只麻雀。父亲给宰杀一下,再让母亲给炖一炖,便是一顿美味佳肴。只要雪融化不完,6岁的我就天天捉麻雀,也天天可以解一顿馋。于是,雪天捉麻雀成了我的一大乐事。三是过年放鞭炮。过年时,父亲宁可少买一些吃的、用的,也要为我多买一点鞭炮。我的年龄虽小,胆量却大。不论是大炮仗,还是二踢脚,我都敢燃放。燃放小鞭炮更是我的拿手好戏。或用手掂着伸直胳膊满院跑着燃放,或挂在木棍上伸到高空燃放,或把成挂鞭炮拆开单个燃放,听到那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兴奋地手舞足蹈。燃放鞭炮也有危险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放二踢脚,点燃后在手中炸开了,把手指都打成了黑色,疼痛难忍。我硬是咬紧牙关,没让眼泪流下来。我发誓,再也不放二踢脚了。可好了伤疤忘了痛,没几天,我抵不住二踢脚砰、啪声的诱惑,又兴致勃勃地玩起来。颇具吸引力的还有捡拾残炮。尤其是除夕之夜和初一凌晨,是燃放鞭炮的高潮时期,更是我捡拾残炮的黄金时间。我循着噼啪之声,跑东家串西家,冒着呛人的火药味,在残骸碎屑中捡拾残炮。由于我的脚快、手快,每次我的收获都是远远居于首位,令同伴们称羡不已。在迷人的砰啪声中,我们忘情地玩着,别提有多高兴了。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亲情。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6岁那年,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疾病缠上了我的身。父亲揣着从亲戚朋友们那里借来的钱,背着我走东串西,四处求医问药。一年过去了,钱也花完了,可我的病情却不见好转。春夏农忙时节,父亲母亲要下地干活,就在地头的树荫下放上一张草席,再铺上一床小褥子,我便在上面或坐或躺地打发难熬的时光。街坊邻居们看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我,无不流下怜悯的泪水。许多人都叹息着说:“唉,这孩子看来是没啥指望了。”可儿子是父母亲的心头肉,绝不会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农闲了,父亲变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借了40多元钱,继续为我看病。不出一个月,钱就花光了,我的病情依旧。再到哪里去弄钱呢?父亲愁得整日里唉声叹气。好不容易挨到了秋天,老枣树上的枣儿终于红了。父亲就把200余公斤红枣,用独轮车推到公社收购站,换成了现钱,再度背起我,四处奔波着去求医。趴在父亲大山一样宽厚的背上,我感到格外的踏实和无比的温暖。瑟瑟的秋风中,我看到父亲流泪了;盈盈的泪光中,年幼的我体味到父爱的宽厚与博大。许是父亲心诚,抑或我命不该绝,病情竟渐渐地好转起来。邻居们都说,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父母的这种爱,是最深沉、最刻骨铭心的爱!

当兵时,有一次离家,已经很远了,母亲还拄着那根老拐杖站在村口向我张望。寒风阵阵,我已是泪水满腮了。为了安慰母亲,我无意中大声喊了一句:“娘,等秋天闲了,我再回来看您。”这本是为了安慰母亲,可这句话竟被想儿心切的老母亲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走后,母亲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买了十几只小鸡精心喂养着。母亲心想:等到秋天,小鸡长大了,儿子也该回来了,正好给儿子做鸡吃。小鸡一天天长大了,秋天也到了,认定儿子一定会回来的老母亲,天天拄着拐杖到村口张望,一天,两天,一直到冬天,望眼欲穿的老母亲也没见到儿子的身影……后来,母亲叫人给我捎了一封信,告诉我:小鸡长大了,如有空回来一趟,娘给你炖鸡吃……读着信,泪水汹涌而出。我那老母亲哟!

妻当姑娘时,本来不会织毛衣。自从嫁给我后,看到别人的丈夫穿着颜色各异、款式新颖的毛衣,既漂亮,又潇洒,就对我说:“我也要学织毛衣,亲手给你织一件,让你也风光风光。”我以为妻在说笑话,压根没往心里去。谁知,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学会了织毛衣。茶余饭后,工作间隙,都要织上几针,就连串门也不忘带上毛衣针钱。妻在月子里曾落下了眼病,长时间做针线活或熬夜久了,眼眶和眼球就疼痛不止,眼泪也不断地流。可她晚上总还是在灯下加班加点地织,我劝她不要再织了,多注意休息。她就是不听,还笑着说:“趁现在眼睛能看见,多给你织几件放着,以后要是眼睛真的瞎了就织不成了。”听了妻的话,我一阵心酸,眼睛湿润了。妻为我已经织了四五件款式各样的毛衣,有厚的,也有薄的,可她仍不住手。天冷了,我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真可谓穿在身上,暖在心上。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故乡。

故乡小县临西,是一个农业县份,盛产小麦和棉花。县域虽不大,却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之地,邢台、邯郸、临清三市连接之处。只要说起或想起故乡临西,我的心底就会有一条情感的溪流奔腾激荡,许多美好的值得回忆的东西,也随之涌进脑海。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是思念故乡的缘故,总是在梦中走近故乡,扑进故乡温暖的怀抱。

“故乡”,这两个被浓郁乡情浸泡着的字眼,也许对那些从未离开过故乡的人来说,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然而,在像我一样“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心中,却是一帘幽梦,一缕温馨,一分渴盼,一种牵挂。故乡,永远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雪、故乡的雨、故乡的星、故乡的月、故乡的树、故乡的草、故乡的路、故乡的水、故乡的屋、故乡的院,在我眼里都是最美的,就像是一组凝固了的水彩画一样,始终深深地嵌进我的心里。因为,那里有故土乡情,有至爱亲情,有真挚友情啊!

近些年,我每年都要带车回故乡一次。车子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我有一种四通八达、顺畅自如的感觉。昔日的泥泞小路,已然变成了记忆。耳边响起的不再是老牛拉破车的咯吱声,旧自行车颠簸的哗啦声,而是公交车、面的、运输车等机动车呼啸而过的鸣笛声。声声如歌,淹没了往昔的酸甜与苦辣;眼前的繁荣景象,诉说着改革开放的悲壮与激昂。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有一名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阔别镜湖数十年,返回故乡时,一切都感到既新鲜、陌生,又亲近、熟悉。因而,十分贴切地抒发了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我,每每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人和物全部旧貌换了新颜。为此,我时常发出“春风已改旧时‘波’”的感慨!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挚友。

9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参加北京军区人生观、价值观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团,来到河北正定县城。退伍战士小刘,获悉我到其故乡做报告的消息之后,在我必经之路上,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站在公路边等候了近两个小时,为的是能见我一面,给我行个注目礼。小刘在来信中说:“您是我的挚友,从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当兵三年,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您是我的引路人。”读着此信,我的耳边又响起那支脍炙人口的《战友之歌》。每当战士退伍之时,我的心便被依依惜别的深情包围着,激荡着。挥泪话别后,那情深义重,亲如兄弟的战友之谊,却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最令我感动的还有战士小李对我的那份情。我离开某部不久,小李便患病住了院。经检查为肝癌,而且到了晚期。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嘱托陪护的战友打电话向我问好。听电话的刹那间,我想起了同小李促膝长谈的往事,想起了分别的那天小李含泪送我的神情,我禁不住悲从中来,几欲失声。我本欲前往医院探望,只因杂务缠身,未能如愿。此为我永远的憾事了。事后,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使一个濒危的战士,如此痴情地牵挂于你?”我含着眼泪说:“是友情,是心灵的贴近和融洽。”

庚辰年腊月二十五,夜幕刚刚降临,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主任便敲开了我的家门。他看到客厅里坐满了人,就把我拉进卧室,掏出500元钱塞进我的手中:“听说你工资一直没有发,就要过年了,去置办些年货吧。”我推他让,僵持了好一阵,他生气了:“嫌少就别要,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有了难处帮一把是人之常情,谁叫咱们是战友呢!”望着他一脸的真诚,我只好收下了。捧着这500元钱,我像是捧着老战友那颗滚烫的心,满腹的感激化作两行泪水,溢出了眼窝。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军旅。

那是一个严冬,我带着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加入了绿色方队,经过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后,佩带上领章帽徽,神气地拔好军姿站在摄影镜头前,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我是一名军人了。

新训后,我被分配到驻临汾某部。迎接我们的,没在整齐的营房,没有绿茵茵的草地和葱郁的树木,有的只是一块刚刚迁出棺椁、坑洼不平的墓地及坟坑边、草丛里随风摇曳的三顶帐篷。帐篷前,站着革八个老兵,正敲锣打鼓地喊着:“热烈欢迎新战友!”此情此景把我惊呆了:这哪里是我梦寐以求的军营,分明一个“北大荒”!这里没有水,吃的用的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村庄去挑。这里也没有食堂,在路边一间破旧的石房里、破旧的圆桌上,摆着两大盆面条、一大盘咸菜——这便是我们跨入军营门槛后的第一餐。据说,这还是特意招待我们新兵的。

天黑时分,我们回到“营房”,就着小油灯,爬在“床铺”上,我写下了下连后的第一篇日记。同时,也写下了对军营的感受,未来的畅想。然而,不一会儿,寒风便呼啸着刮了起来,钻进东摇西晃的帐篷,钻进我们的被窝。半夜,战友们都被冻醒了,只好穿上棉裤、棉袄,缩成一团,挨到天亮。我心里暗暗埋怨自己的“命运”不济,到了这么个“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吃的窝窝头,点的小油灯”的鬼地方。

我走出帐篷一瞧,呵,好大的雪呀!冷风裹着雪花,铺天盖地而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乡村,眼前的帐篷,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依稀可见那簇放枯草在瑟瑟发抖。我想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这群新兵上的第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我也深知,这片土地隐茂着对军人奉献和牺牲的由衷期待!

那场雪下得很大。我在帐笑前堆了两个大雪人,又在雪人胸前写下了8个大字:“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开春后,我们自己动手,边盖房、边植树。经过奋斗,一幢幢崭新的青色瓦房平地而起了。住进瓦房的那天,我们又是蹦,又是跳,高兴极了。可在欢喜之余,对帐笑却又生出几分眷恋之情。我们在瓦房前后、道路两边栽下了白杨、泡桐、垂柳、松柏,风中培土,月下浇水,用心血和汁水,把军营装扮得整齐洒落、美观大方。当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植树造林模范单位“的镜匾挂到营门时,我们沸腾了!战友们纷纷摄影留念,赋诗写文,编织着一串理想的花环。

许多年过去了,但那段艰苦的岁月,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难以忘却。那段艰苦的岁月,满盛着酸甜苦辣,也满盛着人间真情,不仅锤炼了我的意志,陶冶了我的情操,而且使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尽管听了30年的军号,我依旧喜欢那刺破夜空的激昂和嘹亮;尽管看了30年的列队,我依旧欣赏那直线加方块的美妙诗行;尽管穿了30年的戎装,我依旧爱恋那独有的英姿飒爽!

军旅生涯,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军旅情思,是我心里永远也不会解开的结。我总执拗地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我都是一个兵。随着岁月的流逝,晨昏的更迭,我更加深切感悟到,今生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会后悔。每每忆起军旅,我心底总有一股激情奔涌。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广电。

从2000年的春天出发,我脱掉军装,迈进临汾市广播电视局,那一刻,整个生命便与临汾广电溶为一体了。2004年春,“狂飙突进”战略的光辉照亮了临汾市广播电视事业新一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的征程。在这缤纷的季节里,我真切地感悟到“狂飙突进”的气势,是何等的恢弘、何等的动魄!“狂飙突进”的步伐,是何等的快捷、何等的豪迈!“狂飙突进”定能把临汾广播电视这一强势媒体的形象定格成永恒,让世人为之惊叹,为之仰望!

视野内,闪现着临汾广电人的不倦身影;思想上,充满着临汾广电人的崭新理念;血液里,奔涌着临汾广电人的火热忠诚。精诚团结、携手奋进、跨越发展的吟咏里,凸现着团队的血气和肝胆!春阳很柔、很暖,她将为我们濯洗昔日的沧桑。透过人们铿锵的心音,我聆听到了阔步前进的脚步声;透过红红火火的日子,我目睹到了色彩斑斓的希望!临汾广电人正用心血和汗水,装饰着锦绣的前程。

临汾市广播电视局的一系列改革,就是一粒粒饱满的良种,播撒在平阳沃土,沐浴着丝丝春雨,便在整个临汾广电系统形成了一片枝繁叶茂的丛林。那枝枝叶叶,无不散发着浓郁醉人的春天的气息,无不荡漾着坚实而有节奏的生命的音响!在深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临汾广电人已经按照改革发展要求和市场化运行规律,找到了一条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很短的时间内,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就形成了新的事业格局;更新观念,激活机制,就迈开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步伐;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就使行业管理得到了新加强;明确责任,考评绩效,就把内部管理推上了新台阶;以人为本,打造团队,就让广电队伍树立起了新形象。有人若是问:如此快速的发展,你们靠的是什么?每一个临汾广电人都会自豪地回答:解放思想天地宽,深化改革人气旺,狂飙突进发展快,强局富人见成效。

2010年初,临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了,我有幸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这是在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由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组建而成的,有效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大行政管理职能融为一体,形成了大文化发展格局,为临汾市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回首往事,克难攻坚,临汾广电人脚下的路随着开拓者的胆略和勇气不断延伸,并已走出一串闪光的足迹;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临汾广电人又制定出新的“大繁荣、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并以超越自我的姿态和百米冲刺的速度,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跟往事干杯,忆想是文学。

人生的梦想无疑都是十分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可我的梦想,却既单一,又漫长,从儿童时代到步入中年,只有一个梦想——“文学梦想”。这梦想中,包含着希望,包含着期待,包含着无限的憧憬。正是因为这希望,这期待,这憧憬,我的梦想,才如此执著,如此强烈。循着梦想,我走过了几十载的人生旅程。几多笔耕的迷茫,几多追寻的失意,又几多收获的喜悦……

记得50年前,我读小学五年级。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父亲雪人般来到学校,亲切而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笑盈盈地说:“闭上眼睛,猜猜爹给你带了什么来?”我顺从地紧闭双目,猜了半天也没猜着。待我睁眼一瞧,父亲手里拿着的是一枝新钢笔。父亲告诉我,买这枝钢笔花了1.8元钱,是用卖柳条筐攒下的钱买的。在那个年月,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我含着激动的泪水向父亲许下诺言:“爹,我一定好好读书,多写作文,将来当一名记者或者作家。”父亲兴奋地说:“好孩子,那可是我和你娘做梦都想的事!”

打那以后,对数字迟钝,而对文字敏锐的我,学习更加刻苦了,写的作文也多了。有的作文还被作为范文,在学校乃至全县范围内传阅。学校放了假,我就边帮助父母干点农活,边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小文,寄到报社。几篇“豆腐块”、“火柴盒”发表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父母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欣慰。

一个彤云四合、雪花纷飞的日子,我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军营。首长好像了解我的心思似的,点名要我担任通讯报道员。起初,我的热情很高。寒冷的冬夜,我钻进被窝打着手电筒写稿,一写就是大半夜;炎热的夏夜,我跑到猪圈旁的灯下,读书写作,不怕蚊叮虫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年过去了,一篇“豆腐块”也没发表。那些冷言冷语,像一盆冰水浇在头上、身上,砭人肌骨。那阵子,我不知偷偷地流过多少眼泪。我迷惘了、苦闷了!真想撂挑子。但转念一想,我曾对父亲做过承诺,如若就此洗手改行,父亲会失望和伤感的。

眼泪的确流了不少,但并没有冲垮我从事新闻与文学创作的意志。因为,我酷爱这行当。于是,我紧握着那枝笔,又踏上了艰辛的笔耕之路。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对自己说,绝不能让父亲失望。

牢记着诺言,我发奋写作。日子长了,右手中指上的茧掉了又起,起了又掉,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个不软不硬、不痛不痒的肉疙瘩。我深切体会到,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就像是攀爬一座绝壁悬崖的大山,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汗水。

1995年,我在新闻报道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行程。于是,一篇篇抒写乡情、亲情、爱情、友情的散文诗歌,见诸报端。1997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启明星》,初次实现了笔下的梦想;1998年10月,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提篮小卖》,对自己心路历程进行了一次总结;2003年10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岁月如歌》,这是生活的写真、情感的宣泄、岁月的展示、时代的歌吟,获得了临汾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2007年10 月,出版了第四本散文集《心灵有约》(上下), 图文并茂地真实记述了我对父亲、母亲及熟悉的人物和事件所经历的人生社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情”字,体现出了我散文创作特有的风格,获得了临汾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闲暇时分,我操起那枝描述感情生活的笔,尽情地讴歌生活,渲泄自己的情感。散文作品相继发表在《散文选刊》《散文世界》《华夏散文》等数十家报刊和《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作家网》等数十家网站上。作品入选《中国文学百年经典》《中国散文大系》《共和国杰出艺术家作品博览》《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百家散文精选》《散文十家精选》《新中国文艺界名人库》《2008年度散文精选》《2009年度散文精选》《200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2009我最喜爱的散文》《2010中国散文经典》等30多种选本。同时,先后荣获了“第四届中国散文精英奖最高奖卓越成就奖”、“中国世纪大采风金奖作家”、等多部大型典籍中。4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授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许嘉璐、傅铁山、万国权、张怀西、张克辉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相继担任了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国际作家联合会会员。

忆想几十年的人生旅程,回首那曾经与父亲母亲的温馨相伴,再体味自己感情世界的起起伏伏,我觉得,我不能就此止步,我应该把自己的散文作品再次奉献给世人,作为我对至爱亲人的一缕怀念,对缤纷生活的一点贡献。基于此种考虑,我忙中偷闲,又把如水般流逝的光阴里点点破碎的影像,细心捡拾起来,拼凑在一起,取名为《流光碎影》,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尽管,这些“碎影”形状不一:有大的、有小的、有扁的、有圆的;颜色不同:有明亮的、有暗淡的。但是,这些“碎影”均或强或弱地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辉,集聚起来依然能够照亮我今后的人生旅程。如今,独处之时,我还是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咏自己的拙诗:“攀登不问山高度,只将目光射碧空。”从事文学创作真的像是爬山,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可我从来不刻意爬到哪里,总是爬爬停停,看看风景、赏赏云烟、吹吹山风、放松心灵,尔后,再继续攀登。我知道,文学创作之山是没有顶峰的。可我依然要坚持这个宗旨,始终以一颗仰望的心态去攀登文学创作这座大山。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登上更高山峰,拥有更多收获!我曾写过一首《笔耕赋》:“夜半伏案览神州,万般风景胸中收。几篇拙作报端落,揉进心血形已瘦。脑汁绞尽银丝满,笔痕镌刻在额头。物换星移志不改,何惜泪水纸上流。”这是我内心世界的独白,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誓言,更是我向文学高峰攀登的座右铭!

…………

就在我收笔的瞬间,那凄美忧郁的旋律又回响在耳边:“干杯,朋友,就让那一切成流水,把那往事,把那往事当作一场宿醉,明日的酒杯莫再要装着昨天的伤悲。请与我举起杯,跟往事干杯。举起杯,跟往事干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