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31
分享

圣洁的玉兰花

春意正浓,玉兰花开。嗅着玉兰花香,我怀念起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吕玉兰来。今年3月31日,是她逝世30周年纪念日。作为她的同乡、相识者,我禁不住心潮澎湃,难以自已。闭目长思,她那崇高的形象,走进我的记忆。

吕玉兰,1941年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高小毕业后,回村务农,15岁便担任了村农业合作社社长。她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变了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昔日村北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沙滩,大风一刮,天昏地暗,颗粒无收,现在已是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她的功绩,被人称颂;她的事迹,闻名全国。不久,便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一个宣传和学习她的活动高潮。规模之大,声势之宏,时间之长,是空前的。她的事迹整整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人,她是一代中国妇女、中国农民的骄傲。周恩来总理曾号召人们学习她的精神,要求新闻单位宣扬她的事迹。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专程从首都北京来到东留善固,采访了她,并参观了村里的农林牧副业,跷指称赞她是“中国农村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1960年3月,年仅20岁的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成为著名的全国女劳动模范。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31岁,她升任河北省委副书记;37岁,她又担任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认识吕玉兰,始于儿时。我们两个村仅2公里之隔,又因为她的姑母与我同村、她妹玉霞与我同学之故,我便有缘经常见到她,并得以对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她的家我曾去过多次,她父母是忠厚老实的庄稼人,待人十分热情。那时,她已名扬中华,官位显赫。但她仍是头扎白毛巾,布衣布履,住的依旧是那几间土坯房,举手投足,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她的所作所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正人民公仆的形象。

20世纪60年代初,吕玉兰的事迹通过报纸、广播,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中国青年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本《英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吕玉兰》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我读了多遍,受益匪浅。那时,到处传唱着颂扬她的好多歌曲,其中颇为流行的是由田间作词的《革命闯将吕玉兰》一首,至今我还能哼上几句:“革命闯将吕玉兰,党的话儿记心间……”在小学五年级担任副班长的我,每每带领同学们唱起这首歌,心中总会有一种身为她故乡人和相识者的自豪。

吕玉兰坚持晚婚,曾遭到过一些人的反对和阻止,但她毫不畏惧,斩钉截铁地表示:“我的婚姻问题,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最后那一年解决。我认为,我的一生中,从体力、脑力、创造力,20岁至30岁,这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应当集中精力,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斗争中,为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她一再制定她的“晚婚计划”,通过新闻媒介,一时传为美谈。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件事,称赞她是“中国妇女晚婚的代表”。她34岁时,才在周恩来总理和邓疑超大姐的关心下,同时任新华社记者的江山结婚。她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总是首先想到工作,首先想到党和人民,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高尚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青年,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

全国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村原党委书记吕廷祥对我说,吕玉兰的恋爱、结婚是闪电式的。她同江山从见面到结婚,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期间总共见了3次面,写了23封书信。她的结婚仪式是在河北省委大院办公楼上举行的,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担任主婚人。婚礼十分简朴,无鞭炮、无鼓乐、无喜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糖果瓜子,聊着天,不到一个小时便结束了仪式。我大惑不解,一名堂堂的省委副书记的婚礼,怎么会如此简单。吕廷祥笑着说:“什么叫移风易俗呢,这就是移风易俗的典范!”蜜月过了一半,他们便各自奔赴工作岗位。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艰难。在那特殊的年代,面对严峻的形势,心胸宽广的她,仍然对党忠心耿耿,痴情于胸的是所钟爱的事业。每逢遭受曲折时,她总会记起毛泽东主席的亲切话语:“你的名字我记下了!”她总会记起周恩来总理“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殷切嘱托。1981年秋,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上任伊始,她仍上身穿花格布褂,下身穿的确良蓝裤,脚穿黑色布鞋,纯粹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令人难以把她同曾为3届中央委员、2届全国人大常委、10年省委书记的吕玉兰联系起来。在正定,她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及数十个村庄,调查研究,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她出门下乡,极少坐车,大多是骑自行车。她那忘我的精神,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在繁忙的工作中,吕玉兰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东留善固。她经常抽空回村,同村委会的同志一道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就在她患病住院期间,还惦念着家乡的发展状况,只要县、村的领导去看望她,她总要询问一番家乡的各方面情况。当她获悉家乡的诸多变化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93年元月份,我趁去石家庄出差的机会,去河北省医院看望了吕玉兰的妹妹玉霞,得知她身患重病,住在医院。我执意去看她,玉霞再三劝阻,说她已经昏迷,不便去看。不料,3月底她便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她挚爱的事业。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从《人民日报》上获悉吕玉兰病逝的消息,手捧报纸,泪水夺眶而出。她才53岁呀!英年早逝,怎不令人心痛!令人惋惜!我好后悔,后悔没有最后看她一眼。值得欣慰的是党和人民给了你很高的评价,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打电话致以沉痛的哀悼。参加她告别仪式的人,竟达数千人。吕廷祥含泪向我描述当年参加她追悼会的情景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吕廷祥特意赠送给我一本吕玉兰丈夫江山所著的《吕玉兰》一书,我反复捧读这本长达41万字的书,深情追忆她那一串串闪光的业绩。越读,越怀念她;越读,越感到她的平凡与伟大。人们都说:“玉兰是人民的公仆,玉兰是属于人民的,人民将永远怀念她!”是的,人民没有忘记她;东留善固村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她!“吕玉兰纪念馆”建成后,前来缅怀的群众络绎不绝;以她名字命名的“玉兰学校”,每日课间操之后集体宣誓《明志词》:“我爱玉兰,我有理想,我是玉兰好学生;我爱生活,我会自立,我做自己的主人……”“玉兰精神”薪火相传,开花结果。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吕廷祥、冯明亮陪同我,再次参观了“吕玉兰纪念馆”,学习她“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站在迎门的毛泽东主席与吕玉兰在中共“九大”会议上握手的巨幅画像前,一种崇敬油然而生!在展馆内,望着她头上的那方白毛巾,身上的那套土布衣,手中的那把大铁锨,我仿佛又看见她当年带领群众,在千亩荒滩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奋力拼搏的身影……

吕玉兰,是一朵圣洁的玉兰花,清雅秀丽,芳香四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