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4
分享

再走绛州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含笑柳如烟。在这满眼翠绿,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我受邀参加首届【盛世华府杯】“魅力古城•清韵新绛”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便有了再走绛州的机会。

之所以说是再走绛州,因为20多年前,我曾在北京军区驻侯马289医院供职。侯马与绛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绛籍战友的陪同下,多次到绛州古城走马观花。

绛州,新绛县的古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北靠吕梁山,与临汾乡宁、襄汾接壤;南依峨嵋岭,与运城闻喜联贯;东邻侯马、西连稷山;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绛州,雕刻着一段自己的辉煌往事。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等8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绛州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等15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等5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罢总管府称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贞观中,绛州属河东道,领治仍旧;五代,袭唐制;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辖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县;金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升为晋安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置河东南路转运司,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县;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明为绛州,属山西布政司,隶平阳府,领稷山、垣曲、绛等3县;清初,属领仍旧;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为直隶绛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5月,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由此可见,昔日的绛州是何等辉煌!

这次走绛州,除迫切在颁奖典礼上要与近在咫尺却未曾谋面,而又心仪已久的运城市文友淮战科老师相见外,还真心想访幽探秘绛州古遗,深情触摸沧桑岁月留下的历史痕迹。

那天午餐后,我没有休息,便在淮战科老师的陪伴下,驱车直奔绛州三楼。走下车来,一座保存完好的牌坊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四柱三层的木构牌坊,门额上书有“修德”两个金黄色大字,字迹有些模糊,如仔细观看,还是可以看清楚的。柱脚石墩上有4尊形态各异的石狮,为牌坊增添了无限生机。虽然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也有点昏暗,但我的心空却是一片明净。

穿过牌坊,走近鼓楼,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基址宏大。我们意欲登楼,却发现楼门紧锁,只好绕楼观赏。鼓楼是砖石混砌而成,东西有拱形洞门相通,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此乘凉。我们走向前询问:“师傅,您有鼓楼门的钥匙吗?”他答:“没有,我是维修工人,现在是吃饭时间,拿钥匙的人下午3点才能过来开门。”我们只能望而兴叹。从百度中得知,鼓楼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201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和彩绘后,又一次焕发出新的风采。据史料记载:公元1347年,李荣祖出任绛州知州。在绛州财政收不抵支的境况下,他带头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最后依靠当地乡绅与百姓的募捐,于一年后的冬天,建成了这座鼓楼。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但建造鼓楼背后所蕴藏的一代廉吏忠于职守、迎难而上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站在鼓楼旁的高坡上,我注目远望,不远处是一座宏大的老戏台。淮战科老师说,这就是著名的乐楼,专为酬神演戏之戏台,也是城内过年过节时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乐楼是一座明代遗构,坐南向北,整体东西长16.7米、南北宽8.87米,砖石砌台基高2.6米,占地面积14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和1983年均有维修,2008年落架大修。其面宽五间、进深四椽、重檐式建筑。下层为四坡顶,上层前檐歇山、后檐悬山顶,前出抱厦,二层梁架,为三架梁通檐用二柱,檐下施三踩单翘斗拱。戏台面对七星坡,坡道宽广,南低北高,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乐楼与鼓楼、钟楼,并称绛州三楼,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看到戏台的柱子上,还悬挂着大红灯笼,洋溢着一派缤彩纷呈的景象。我心中暗想,这戏台上,曾演绎过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多少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剧?乐楼,真的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顺着鼓楼一侧的城墙,行走百十步,便来到钟楼下,依然是“铁将军”把守着大门。透过门缝,我清晰地看到楼身为砖砌。据介绍,四向辟砖券拱门,柱头上施阑额、普柏枋,斗拱形制为三踩单翘,每面置平身科一攒、出45°、斜拱。梁架为抹角梁上承井口枋,十字歇山顶,琉璃脊饰。楼院南北长45米、东西宽17.33米,占地面积780平方米。《新绛县志》记载,创建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1979年、1994年又作重修。现存梁架为明代遗构,楼体边长为9.45米,方形基座高1.74米。楼内悬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铁钟1口。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在南,简约大方;鼓楼偏北,高大巍峨;乐楼在东,美奂华丽。此三楼,各具特色,参差错落,犹如镶嵌在缓坡上的“明珠”,美得那么宁静,在春阳下熠熠生辉,折射出迷幻的五彩斑斓!我想,如果在高空俯瞰,一定最具视觉震撼力。

紧邻鼓楼,有一座城隍庙,原建于明洪武年间,历代有修葺。现存建筑是2011年新绛县委、县政府投资1200万元,对照清光绪版《直隶绛州志》中的建筑图,在其原址上复建的。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有:牌楼、山门、献殿、东西配殿、主殿、东西廊房、放生池、寝宫、东西耳殿、十八层地狱,为“前朝后寝”的形制,体现了古代州一级城隍庙的建筑规制。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楹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孝乃情深情乃孝,心知爱重爱知心……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均凸显了撰联人高超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寥寥数语便达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的效果,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学瑰宝,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助化剂和润滑油,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部件。正在城隍庙内徜徉,我接到了新绛县作家协会主席李福云的电话,说是过来陪我们一同游览,心里瞬时有一条感动和温暖的溪流涌动。

不到10分钟,李福云主席就来到绛州大堂门前广场。他用简短的语调对我说:“从渊源上讲,鼓楼、乐楼、钟楼都是绛州署大堂的附属建筑。”说话间,便迈进了绛州大堂正门,我不由得眼前一亮:一片绿意盎然,一条青砖甬路,一座礼仪之门。绕过仪门,中间区域是被玻璃封闭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看着那一堆堆土块、砖墙,我不明就里,便询问李福云主席:“这里的构造,为什么是这样的?”他悠然不迫地说:“这里有唐、宋、金、元、明、清6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基址遗存,以及一万多件藏品,有陶片、瓷片、铁钱等。大量不同时期的文物,在同一个断面铺陈,呈现了古绛州延绵千载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听罢此言,我不禁感慨:脚下踩着的,可是耀眼千年的辉煌啊!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据有关专家说,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5间,而绛州独为7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3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在大堂中心的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尽管正堂有“明镜高悬”的官匾,但究竟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绛州大堂阅历千年,在此发生了如唐大将张士贵坐堂,白袍小将薛仁贵从军入帐等诸多故事。大堂内,还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文臣七条》碑,在北壁东、西侧各嵌有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的碑石,分别为《文臣七条》《武臣七条》,均为宋徽宗时期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时时警勉为政百官,这在全国还是首列。在今天,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还有4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依然炫耀着唐代的辉煌。置身在大堂中央,我微微闭目,仿佛听到衙役们“威”“武”的堂威之声。

步出绛州大堂侧门,拐了一道弯,便进入绛守居园池。此园,历代俗称“隋代花园”“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是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儿女游乐的地方。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维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风貌,展现了匠心独运的巧妙心思,成为我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重点公园”。

信步而行,每一步似乎都会踏响历史的音符,每一块砖石、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座小桥、每一栋建筑,均记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这里的确留下了王通、王绩、王勃、王之涣、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等文人墨客人的足迹,有的还留下了题咏之作。

在屹立于芙蓉池南岸的“洄莲亭”前,我们合影留念,说古论今。亭内有一方石桌,四个石櫈,可供饮酒、弈棋、抚琴之用。透过窗口,眼前是长方形池塘,一泓清水,几许木石,树影迷离。不经意间,范仲淹《绛州园池》一诗涌上心头:“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池鱼或跃金,水帘长布雨。怪柏锁蛟虬,丑石斗貙虎。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静境合通仙,清阴不如暑。每与风月期,可无诗酒助。登临问民俗,依旧陶唐古。”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绛园的如画风光,歌颂了绛州淳朴的民风民俗。

踏上一座古桥时,李福云主席慢声低语地说:“欧阳修的岳父薛奎,就是绛州人,北宋时期的大臣。缘于此,欧阳修更是纵情于绛州的山水间,留下了赞美的诗篇。”我有点惊讶地说:“噢,我说呢,欧阳修《绛守居园池》一诗的笔触,那么细腻深情!”我再次从百度里搜出这首诗欣赏:“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览登周四隅。异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出无古初。穷荒搜幽入有无,一语诘曲百盘纡。孰云已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荒烟古木蔚遗墟,我来嗟祗得其余。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蕖。胡鬅虎搏岂足道,记录细碎何区区。虙氏八卦画河图,禹汤皋虺暨唐虞。岂不古奥万世模,嫉世姣巧习卑污。以奇矫薄骇群愚,用此犹得追韩徒。我思其人为踌躇,作诗聊谑为坐娱。”园以人传,园以文传,本是官衙花园的绛守居园池,由此声名大震,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

游走在居园池内,我感受到了布局之美。李福云主席自豪地说:“居园池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园,每个景区分别种植了与四季相应的迎春、夏莲、秋菊、冬梅等花卉,还充分运用琴、棋、书、画、石、亭、桌、壶等物品,来营造春浓、夏艳、秋实、冬寒的人文意境。”极目四望,假山耸峙、池水倒映、沟渠环绕、小舟自横、花卉争艳、古柏参天、曲径小桥、幽雅美妙……我跷指称赞:“绛守居园池,真的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啊!”

出了绛守居园池,驱车10多分钟,便来到坐落在龙兴路北端高阜上的龙兴寺。该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暖暖的春阳下,静静地站在寺门前,抬头仰望耸立的龙兴塔,给我一种刚毅之感。

进入寺门,要登上108级青石台阶,才能到达碧落碑处,这是龙兴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逾古稀的我,面对高高的台阶,没有一丝恐惧感,反而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良好心态,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来到最后一个平台上,我双手插兜,挺起胸膛,目视来路,以龙兴塔为背景,照了一张相。同行的文友夸奖说:“您不愧是当过兵的人,身姿挺拔,俨然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将军!”我知道,这是溢美之言,可心里还是觉得美滋滋的。

在碧落碑旁,年轻女解说员风趣幽默地进行了一番讲解: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其中最富价值的,是以小篆而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篆书由谁书写的很难确定,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样,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结体大多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平稳,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齐严格,又具有丰茂古雅的特征。

说到这里,年轻女解说员微微一笑,讲了一个故事:自诩为李斯之后的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慕备至,居然徘徊数日不忍离去。左右琢磨,反复研习。谁知到底也没有学成个样子,惹得他十分恼火,自恨不如,竟愤然以槌击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后人不仅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镌刻在碑侧,还依照原样重刊了一石,与碧落碑并列一处,称之为新碑。

离开碧落碑,穿过侧面的一扇小门,我们来到龙兴塔下。年轻女解说员说,因龙兴塔是绛州古城的独特标志,故称“绛州宝塔”。建于唐贞观年间,原高8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修时包镶外皮,增高为13层,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古塔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宝塔腾烟”这一奇观,至今令人迷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有待于考证。每个塔角上都悬挂着一个铁铃铛,阵阵清风吹来,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且各不相同,此景称为“八方协律”。这座塔的文化属性非常明显,每级都有独特的题额,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文化审美水平是蛮高的,切题很有寓意,看起来并不突兀,底蕴也颇深。塔身逐级收缩,每层设有4个瞭望窗口,每层设有塔檐,砖雕仿木斗拱,梁架清晰可见,叠涩明显。她微微一笑说:“各位如果有兴致,可以亲身体验一下登塔的妙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向来喜爱登高望远,便赶紧招呼淮战科老师、李福云主席一同登塔。塔的内部,设计有爬梯,扶手是铁的,踏板是木头的。我们沿着逼仄的楼梯,一级一级登临塔顶,内部空间狭小,但布局精巧。顶层空间,仅容纳三四个人,可以从狭小的圆洞处匍匐到塔的外沿,瞭望窗外的风景。我本来不想去观赏,经不住淮战科老师、李福云主席的再三鼓动,最终还是匍匐出去,却由于沙尘天气,阻挡了视线,未能达到远处景色,一目了然的最佳效果。但千年古城焕发出的新姿,还是一览无余,我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遂想起了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切实对他揭示出来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钦佩不已!

身在最高层,我想到了自己攀爬文学之山的过程,当千辛万苦地登上高高的山顶时,心里是多么幸福!因我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我心里,热爱就是这样从每一个足印开始的一路仰望。与之相比,攀爬中所经历的艰辛、磨难、生与死的考验等都是那么渺小。

走出龙兴寺,握手告别时,我又想起淮战科老师获奖诗作《我在新绛等你》中的一段:“我在新绛等你/我在曾经的‘小北京’‘水旱码头’等你/听着悠扬的民歌《走绛州》/漫步繁华的七十二行城/坐进老字号点份热腾腾的绛州铜火锅/咂几口汾雁香美酒/绛州历史的兴味便袅袅不绝/萦绕在舌尖/我在新绛等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