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连着你和我。
在2017年7月,《东方散文》杂志举办的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颁奖典礼期间,我与岭南女子李婷有缘相逢。
自此,我对李婷的作品便格外关注起来。只要平台推出其作品,我都会在第一时间,阅读、打赏、点赞、留言、转发,一条龙服务。
随着岁月的沉淀,我与李婷之间的文缘越发深厚。
初冬一日的傍晚,我收到李婷从广东东莞,快递过来的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散文新著《圭江流韵》。
拆封的那一刻,仿佛有一缕温暖的春风,从书卷里吹来,我顿感身心愉悦。
当晚,我坐在台灯下,精心阅读起李婷的散文集来。我真心感谢李婷,千里赠送精神食粮,让我获取一次阅读的享受!
《圭江流韵》共分为“桑梓热土”“古风弥漫”“诗意行走”“山情水韵”“骨肉情深”五辑。由于其中的作品,我几乎全部阅读过。所以,重新阅读,十分轻松惬意。
夜深人静,凝神细思,我感悟着李婷散文鲜明的写作特色。她以热烈浓郁的情感、洗练凌厉的笔法和放逸优美的墨韵,秉笔书写出一篇篇“真性情”作品。可谓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喜则真喜,怒则真怒,无浇伪之心,无掩饰之态。”品读字句之意,联想创作背景,我感同身受,似乎置身其中。
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先生在《致郑云云》中谈到:“我是老头脑,认为散文应该写得真实一些,即取材要真实,表现手法也要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散文创作时,要处处留“真”,用“真性情”来书写。
从多年散文创作的实践中,我切身体会到,要想写好散文,必须要付出“真性情”。只有饱蘸着“真性情”墨水书写出来的文字,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历经时间检验的口碑,成为令读者感动称道,铭记于心的佳作,才会被传播久远,才不愧“我心”为文的努力。
读罢李婷“桑梓热土”中的12篇作品,我真的被字里行间充满着的浓郁乡情与袅袅乡音,所感动、所震憾!
老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有这样的唱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咿儿哟,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在游子心中,故乡最美,萦绕于怀;乡情最重,铭刻心头;乡音最亲,陶醉其中。
《家乡的母亲河》是集子里的开篇之作,在结尾处,李婷直截爽快地写道:“面对汩汩喷涌的源泉口,俯下身子虔诚地跪下,捧起甘洌的河水痛饮下去。顿时,血液里律动起母亲的脉搏。”她用旧时的最高礼节“下跪”,表达了对母亲河的虔诚,对故土乡情的挚爱。这一个“跪”字,恰到好处地彰显了“真性情”的可贵品格。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便沿着河流定居生活,繁衍生息,故把河流称为大地的血脉。更由于河流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才把很多河流称为“母亲河”。李婷笔下的母亲河——“北流河”,孕育了这里的文明,哺育了这方中华儿女,是北流人民的摇篮,其歌颂这条河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
文章运用宏大、细腻、真情的笔触,描写了北流河的前世今生。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婷对家乡是无限热爱的。否则,她就不会对家乡的一条河流,了解得如此清晰,抒写得如此深情!
《我的家乡叫北流》中有句:“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家乡,心底总在深情地呼唤着她:北流、北流、北流……”《我的沙塘 我的家》中有句:“不管我游走何方,寄身何处,都不会忘记:我的沙塘,我的家。”《远逝的年味儿》中有句:“站在村口的我,望着生我养我的故乡,不由得怅然若失,一声长叹。”这些饱含“真性情”的简短文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抒发着对故乡的真挚爱恋与深厚思念。这一点,对同是客居异乡之人的我来说,感同身受,触动很大,读起来倍感亲切,时时动容。
《长在心头的龙眼树》一文,尤其深情款款。不要说作品的内容和质量如何,单看题目就真情无瑕,令我心灵悸动。
试想,如若没有“真性情”,一棵苍老古拙的龙眼树,岂能长在心头?!
《寻找沙街的影子》亦是一篇“真性情”作品,是走心的文字。李婷正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深,思恋之切,才以一种“真性情”的态度,去探究沙街的历史踪迹,去寻找历史名人留下的影子。她把这些踪迹、影子与自己的真挚情愫,融为一体,纳入笔端,让沙街的影子,变成现实的图景,活灵活现在读者的面前。
李婷书写故乡的其它作品,也都充满着浓郁的情感,这是用“真性情”,谱写出的一组高亢的真情颂歌!
“骨肉情深”中的11篇作品,是李婷饱蘸着“真性情”的墨水写就的,凸显出一种人间最美的情感。
《山样的父亲》如此结尾:“父亲的军装是我灵魂深处那片永远的绿叶,我是那片绿叶中那一条浅浅的叶脉。”在这富有诗意,极具哲理的文字里,有一条“真性情”汇聚而成的溪流,缓缓涌动,荡涤心扉。
《水般的母亲》结尾非常简明:“母亲,今生有约,来世我还做您的女儿,好吗?”毋庸多言,母女深情便跃然纸上,读来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在《我给母亲洗脚时》,李婷深情地说:“洗着,搓着,我那抑制不住的情感,化作滚烫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滴落进泡脚盘里。”这句“真性情”的话,戳中了我的泪点。泪水滢滢,思绪绵绵中,我不禁想起了《为父亲洗脚》时,流下的伤感与愧疚的泪水。
行文至此,我蓦然想起刘备去世前,曾在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叮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此时,刘备表达的就是一种“真性情”。我想,凡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孝敬父母,一定会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如此,一旦失去时,才不会因“子欲养而亲不待”,抱憾终生。
《一件毛衣》一文,我是流着眼泪读完的。文中的情景,母女的对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特别是读了那句“听罢母亲的这番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俯身跪下,埋头于母亲的双膝之上,任由感动、内疚的泪水喷涌而出,无声流淌……”瞬间,当年,我与母亲别离时,泪流满面的场景,浮现眼前。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
我想,这一针针一线线织成的毛衣,耗费了母亲怎样的心血,倾注了母亲何等的情感啊?!而作为女儿,又该报以怎样的情义呢?!李婷做得很好,在当今时代,仍然穿着母亲织的那件毛衣,这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感恩母亲的一种态度,一种品德,值得称赞!
亲情作品里,除了写给父母的语句,就是写给儿子的文字,不同的表述,一样的深情。反复阅读着李婷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真性情”文字,我的心被久久地震颤着,常常是泪湿双目。
“古风弥漫”“诗意行走”“山情水韵”三辑中的27篇游记作品,完全是采用了中国画白描的一种技法,不着颜色,自然纯朴,字里行间涌动着“真性情”。
《曲阜的雨》一开头,直率地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约甘、豫、吉三文友自齐国故都淄博而来,到曲阜是专门来拜谒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孰料,老天爷不给力,阴着个脸没完没了的下个不停。曲阜的雨不像我的家乡,或酣畅淋漓,或缠绵不止。曲阜的雨,没有定式,一会儿急促的像打击乐,一会儿又似抒情曲,完全是由着性子来。”李婷以“雨”为“线”,串联全文,用自然之笔,写景抒情,无斧凿之痕,有兴寄之意。
《南阳河畔拜范公》如此袒露心声:“他那温和的脸庞,睿智的目光,以及巍峨的身躯,都给了我一种既威武又温情的亲切感,让我体味到了他浑身蕴藉的正能量,禁不住热血沸腾。心想:虽说欧阳公、富公都受到人们的尊崇,而我却更倾心于范公,假若说他活在当今的话,保不准我会以身相许呢。”听听,哪里有一个岭南小女子的矜持,展露无遗的完全是一种率性而为的品性。李婷这种行文情感饱满,真挚而不做作的“真性情”,着实令我钦佩!
《寻访鬼门关》直言不讳地说:“去年底,我去西安参加文学交流活动,文友闲谈中说起了各自的籍贯,当我说出是广西北流时,陕西的一位老作家恍然大悟地说:知道知道的,鬼门关就在你们那地处。当时说得我一个愣怔,什么鬼门关?我还不知道呢。当时就闹了一个大红脸。想想人家外地人对我的家乡那么了解,而我却孤陋寡闻,能不尴尬吗?”
读了这段丝毫没有掩饰的文字,给我最深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性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说:“一个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我从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是一种“真性情”,是一种精神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我觉得,仅仅以上述三篇游记作品为例,也就足够了,其他的无须赘述。
鲁迅先生曾有12字箴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李婷的文字,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做作与卖弄,纯粹是用“真性情”铸就的“真”文字,是发自内心的由衷之言。
我认为,“真性情”是一种既是先天与生俱来,又是后天逐渐修炼的品格。为人为文,“真性情”小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