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05
分享

文学从热爱开始

仲秋的夜,舒适而静谧。我躺在床上,翻看着手机,蓦然,临汾市图书馆公众平台的一条信息闯入眼帘:“名家讲座、对话、展览,9月26日,相约临图,不见不散。”往下阅读,不禁眼前一亮,原来,葛水平老师要进行《文学发现人性之谜》讲座;同时,她与蒋韵老师还要进行《岸上的九曲回肠》文学对话。她们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当代作家啊!我为之而心动,即刻在微服务大厅报名,鼓捣了半天,未能成功,只好求助于何国艳副馆长。在她的帮助下,我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如愿走进了图书馆一层报告大厅。

上午9点20分许,葛水平和蒋韵老师款款而来,在前排中间位置就座。趁着讲座还未开始,我疾步走向前。只见葛水平老师,一张淳朴温和的脸庞,一双充满睿智的眼睛,一头浓黑齐颈的短发,内穿一袭深蓝色碎花长裙,外着一件花纹黑色外套,微微带笑,透着一种知性优雅的气质;再看蒋韵老师,一张线条分明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是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耳朵上带着一对耳环,黑色短发中夹杂着几缕白丝,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她内穿一袭桔黄色碎花长裙,外着一件黑色布质排扣外衣,一副从容大方的气派。我虔诚地将签名散文集《时光印记》,赠送给两位老师。葛水平老师笑着说:“谢谢!您的名字我熟悉。”蒋韵老师也笑着说:“谢谢您,我一定认真拜读。”她们遂双手捧书,面带微笑,同我合影留念,定格下一个温馨难忘的瞬间。

葛水平老师,1965年9月生,山西省沁水县人,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西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有长篇小说《裸地》《活水》《和平》。《裸地》曾获《中国作家》首届“剑门关文学大奖”“鄂尔多斯文学大奖”“中国女性文学奖”;《和平》曾获“第二届凤凰文学大奖”;中篇小说《喊山》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比风来得早》,曾获《上海文学》大奖;《德吉梅朵》曾获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写过电视剧本《盘龙卧虎高山顶》《平凡的世界》。蒋韵老师,1954年3月出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河南开封。毕业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79年发表处女作《我的两个女儿》。迄今为止,已发表出版长、中、短篇小说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隐秘盛开》《人间——重述白蛇传》(和李锐合著)、《你好,安娜》,小说集《心爱的树》、《晚祷》《上世纪的爱情》《失传的游戏》《水岸云庐》以及散文集《春天看罗丹》《悠长的邂逅》《青梅》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大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收获》《十月》杂志排行榜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获2019“中国好书”奖,亦有作品被译为英、法、韩、西班牙等文字。曾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主席。2014年退休,现居北京。

《文学发现人性之谜》讲座一开始,葛水平老师便轻声说了一句:“文学从热爱开始。”这7个字,在我听来一字千钧,不由得勾起了我对过往那段文学创作经历的记忆,拨动了我文学情感上的那根弦,引起了我心灵深处的共鸣。我的文学,也是缘于热爱啊!

她深情地说:“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以故事取胜,打动人心的故事一定来源于最基层。在这个重要的年代里,伟大的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不可能失去同社会的联系和人类命运的关怀,真正的作家是富于文化理想和道德责任的。面对生活的真诚和勇气,写作者内心有光才能看见喜爱光明的劳动者。”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知道,她是在山西沁水河边长大、走出来的大作家,是山西农村最底层的“土娃子”。同样从农村一角出发的我,听着她的肺腑之言,心生景仰和感佩之情。记得多年前,《文学报》记者采访时,她就坦言说:“我是乡村遗失在城市的孩子,乡土生活进入文学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确实,她的作品像赵树理大师的作品一样,散发着浓郁的“山药蛋”气息。这样一种气息,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的,因为她血管里流淌着沁河的水……每每读她那洋溢着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风情韵味的作品,都会把我带进一种久违却亘古的生存状态。她那家园亲情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不是浮在生活表层描绘山水风情,不是站在远处眺望历史和现实,而是“行走”到生活的深层和历史的深处,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临其境”,寻觅感受真、善、美和一切有价值的片断,用充满诗意的文笔抒写和呈现出来的,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葛水平老师,首先讲述的是小说《养子如虎》。这篇作品,书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儿子。寒酸的土屋里没有女人,父亲不是亲父亲是养父,是他的舅舅。姐姐把第一个孩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弟弟一辈子没有娶妻。养父有手艺,是个聪明人,又会木工活计。养父家徒四壁,还嗜酒如命,他对养父又爱又恨,贫穷和苦难也成为他奋发成长的沃土。因了贫穷,学习优秀的他被迫放弃高考到榆林当矿工,多年后不仅娶妻生子,还当了年薪达30万的采煤队队长。养父不幸因癌症去世,他执意购买塑料布包装破败的土房子,以期留住过往与亲情,更期盼以此安放祖先的灵魂。这是在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写他们的情义和德行,写得深刻、真实而感人。在大屏幕上,我看到了她的老家,一孔黑褐色的窑洞;我看到了她年轻时同爷爷、父母、小婶的合影;我看到了她拍摄的老农牵驴行走在小巷、牧羊人手举牧羊铲眉飞色舞、手拿竹棍的耄耋老妪坐在院门石板上的一个个感人镜头。再倾心聆听她讲述的那些苦难忧伤的故事,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她悠悠地说:“苦难不是一件坏事,今天发生的一件困难,到明天想想可能就不算什么。不管我们写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不要让这个作品只是个人的情感宣泄,而是要提炼出它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她是用“文学发现人性之谜”,用跟上时代步伐的精品力作,开拓文学新境界啊!

继而,葛水平老师又讲述了她的长篇小说《和平》。她说:“这是我花费精力最大的一部作品,只是想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来记录时代和时代背景下的民众。没有一个人是为战争而出生。战争把一切温暖的事物变得黑暗和悲伤。如果说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死亡是一个悲剧,那么战争中3500万死亡只是一个数字。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9500多万贫民流离失所。人生行为如黄河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劫难随着岁月而来。因为战争,一切都来不及,他们不是英雄,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我想起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实相对于人而言,天是不老的,没人能够看到沧桑巨变,我们所见到的至多是一些痕迹。文学留痕,诚如博尔赫斯所言:‘文字是共同记忆的符号。’”我暗自思忖,如果真正带着对人性的关注,走进她笔下的“战争”,就会发现她笔下的人性是多么生动和丰富!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话题,人性的善恶会在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善与恶,在大是大非间,在黑白两极端,最是见人心!许多不争的事实,在证明着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止有善良,还有邪恶与冷漠,这就是人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观点,提出了“性恶论”。这个“性恶论”,虽然令人觉得不是个滋味,却有时相当现实。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不就是创作出好作品,弘扬好中国精神,传承好中国文化吗?!身处光荣时代的作家,就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这是文学的追求,也是文学的魅力。缘于此,我对她“一切都在真实的起点上”的观点,深为叹服。多年来,我始终如一地热爱文学,保持着对文字的敬仰和尊重!

在“名家对话”环节,每一个瞬间、每一段话语,都让我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

葛水平:“蒋老师,面对纷繁的世界,您从不低头,只要是低头,肯定是写作。您是跟随潮流的作家,为了一次寻根之旅,走遍大街小巷,发现与故乡有一种隔陌感,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当代人对古代的抛弃,是一种悲哀,我们要打捞对历史片断的记忆。您是很了不起的作家。您是一个用洗洁精洗黄瓜的人,却能写出《北方厨房》那么厚重的书,为什么?”

蒋韵:“《北方厨房》以奶奶、母亲、我,三代女性的主厨食谱为经,以开封、太原、香港等城市空间的辗转为纬,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70年的风风雨雨。‘假鱼肚’、肉糜粥、炸菜角、‘起士林’、面包虾仁……孔氏一族三代成员对家国、历史、生命、自然、文化的体认和抒情,都凝聚舌尖,漫漶、浸润、缱绻,化作缭绕的味道,是对存在的敬意和反思。这是用食物记录我的生命史和家族史。”

葛水平:“这是对味觉的记忆,我们的味觉是有故乡的。说到北方,要有自信,不要异化它,说什么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我们就是北方,要敬畏北方,热爱北方。”

蒋韵:“《北方厨房》对我来讲是一个意外,平时我写非虚构散文很少,更喜欢写小说。最开始我看了一本书《好吃的哲学:萨瓦兰美食圣经》,推荐语说萨瓦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肚子。他的名言是:‘告诉我你吃什么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挺吸引我的。看这本书时,我就在想,有这么神吗?萨瓦兰是200年前的法兰西人,他能知道这一两百年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吗?我写《北方厨房》,本来想着反驳他,写到最后,我却同情他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吃什么和喜欢吃什么是不一样的,我喜欢吃的东西未必能吃到,我被培养成什么样的口味,某种意义上也不取决于我的好恶。在人类生存现状和历史长河当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思考。这本书一开始很随意,写着写着我还挺有野心的,想通过北方一个小小的家庭、家族,给北方的烹饪史留一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里,不仅通过食物生发开来,还有八九十年的生存记忆,跟我们的生命记忆有关。我是一个食草动物,食物链很窄。我想,要管住舌头,不能随意开拓食物的边界。”

葛水平:“一定要管好舌头,一个是不能乱说的舌头,一个是食物链的舌头。”

蒋韵:“您写小说《和平》,是有野心的。我看您的《河水带走两岸》,也非常感动。您把所有的事物都赋予了灵性,万物有灵。我们对万物要有一种敬畏感,有了您的作品,才能河流不死,乡村不死。”

葛水平:“没有河流,就没有故乡。所以,我们要热爱黄河这条大河,是这条大河教育了我们。群众语言,有其特有的感染力、亲和力。在一条河流边,我遇见一个放羊人,他说:‘守着一条河,使唤不上水。’这就是农民的语言,活色生香。有一次,我来到家乡,却怎么也找不到沁河入海口。我看到沁河两边,是种植的玉米,是遍地的垃圾,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感受。有位农民却说:‘沁河是一条好河。’他还说:‘沁河是有感情的,是会回馈岸边人们的。’这话很是触动我。在目前的文化中,不要失去美好的记忆。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故乡。”听她说这些话,我感动不已。是的,一个不热爱家乡、不热爱祖国的人,身上必定缺少一种精神,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作家!

葛水平:“您说,遇到一些事情,不会泪目,可我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依然会泪目。您写到的大先生牙袋,就很动人,这样的景象,不是每个人都能感悟到的。”

蒋韵:“牙袋,就是把自己掉下来的牙,装在里面。这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比如,秋风起,柿子落了一地,我就说,万千精灵落了一地。这是对生活的感悟与感动。”

葛水平:“文学就是我的故乡。临汾是文化的发祥地,我们是大河文明,一定要有良好高尚的审美观。”

…………

葛水平与蒋韵老师的深情对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奏响了我的心声,触动了我的心扉,净化了我的心灵,开启了我的心智,点亮了我的心灯。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教科书,让我们从热爱开始,去经历、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