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6
分享

帝尧的圣地符号

临汾,不仅有尧庙,还有尧陵。“尧帝陵”三个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上有一副对联:“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泽流长。”这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合心先生撰写的。在三皇五帝中,帝尧的陵墓是最巍峨高大的,帝尧的恩泽像涝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尧陵山门有三绝。一绝为凤头突兀,我国所有帝王陵墓前都是龙雕,唯独尧陵是凤雕。因为尧时协和万邦,由各邦组成联合政府,尧时图腾既有龙也有凤,龙凤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标志物。1998年,我国文物专家组长罗哲文先生一行考察后,称赞说:“在全国的帝王陵前,这样的雕刻极为罕见。”二绝是山门的形式,中间为主门,两边为掖门。古代朝廷祭祀帝尧时,主祭大员走主门,其余文臣武将走两边的掖门。古时非重大活动主门是不开的。三绝是山门的建筑结构,下为过道上为戏台,这种建筑风格在全国其它地方罕见,而在晋南比较普遍。

据传,当年帝尧逝世,万民悲痛,送葬之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为陵丘捧上一把土,竟积土成山,成为三皇五帝中最高大的陵丘。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35公里大阳镇北郊村涝河北侧,历代多次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不管是谁,只要来到这里都会感受到尧陵的庄严与神圣。

那天,应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之邀,我随同山西师大和临汾市作家协会的学者、作家专程到尧陵采风。

初秋天气,汽车一驶出市区,就有一股秋天大自然特有的气息向我的心里扑来,道路两旁的一草一树、一石一潭,相映成趣。披着金黄轻纱的秋姑娘翩翩起舞,舞动出怡人的秋韵,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沿着新修的公路,过田园、过涝河,很快便进入尧陵景区。一踏入陵区,便能贴心感受到那浓郁的秋韵意境:清山秀水,耸峙楼阁,苍翠松柏,一齐涌入到眼前,使我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矗立于山门前的那座四海同宗汉白玉石牌坊,更是在明亮的秋阳光线照射下,昂首挺胸喜迎着八方游客。

穿过石碑坊,跨过唐尧桥,进入山门,置身于献殿大院,我的心头蓦地升腾起一种虔诚的敬意。看着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清流古柏、相映成画、已旧貌换新颜的尧陵景区,我不禁想起了第一次拜谒尧陵时的情景。

那是2006年的晚秋,当我拜读了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的《尧陵一叹》后,顿时滋生了拜谒尧陵的欲望。

一个秋雨飘洒的日子,我驱车前往。车子行驶在三弯九转、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大小不等的石块,高一块低一块地乱嵌在泥土里,晴天已经就凹凸不平,很容易陷车,雨天更是泥塘深坑,时时有使车陷入的危险。一路颠簸,好容易才到达尧陵,真个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种破败荒废的程度,正像刘合心主任描述的那样:“这恐怕是我见到的最破败的帝王陵园了!一座即将倒塌的门楼,一片已然坍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堵塞的门洞,好似一个无暇自顾的风烛老人,硬要拿出壮汉的威猛气势,来护卫着她心中的圣帝尧陵。那种支撑的执著、支撑的困苦和支撑的无奈,让人几欲落泪。进了山门,东西原为看戏楼台,现在东边的已完全没了踪影,西边的也是风雨摇曳、凋蔽不堪……献殿应是陵园里最主要的建筑,但一样的潦倒破落。”

触目惊心的我,望着这座在秋风之中孤寂落寞,显得分外凄凉的尧陵,似有万千哀怨横亘胸中,无法排遣。尧陵上的树木更仿佛一位位流浪者,经历了风吹雨打后显得格外疲惫,没有一点儿生机,片片枯叶随风飘落,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响声,像是在为自己的凋零而哭泣。面对萧瑟的尧陵,我痛心地感到,这损坏的不仅仅是一座尧陵,而是损坏了华夏民族“文明之祖”的光辉形象,损坏了平阳古城的一份厚重与沧桑,损坏了对尧文化生动丰富的感悟与刻骨铭心的记忆,损坏了三晋重镇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及其应有的自尊与骄傲。

见有人前来拜谒尧陵,一位老妇人从破旧的屋内走出,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当我了解到,她和老伴一边种地,一边守护尧陵,十余年如一日,我的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老人自告奋勇为我讲解,她边迈着蹒跚的脚步,边伤感地对我说:“从前,这里曾经当过小学的学堂。学堂搬走后,就很少有人来了,只有每年清明节,附近村庄的人才到献殿上上香、烧烧纸、祭拜祭拜。凡是来祭拜的人,谁见了这破旧的景象都感到心疼。”在破烂不堪的献殿香案上,我发现有上香、烧纸的痕迹,证明曾有人来祭拜过尧陵。在殿内正额的背面,我看到依然书写着“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八个大字,这是时代的印记。

踏着献殿后的十三级石阶而上,走进碑廊,有一通石碑巍然耸立,正面书写着的“古帝尧陵”四个大字,已被历史的风雨侵袭的斑驳陆离。回望陵区,只有遍地残枝落叶铺出的肃杀景象,阵阵微风吹过,轻轻地在古帝尧陵周围飘拂,似有一种悲叹,像是要向我道出一些历史的哀怨。

立于碑廊,环视四周,我感到无边的哀伤穿透身心直击心灵,无可遏止地悲从中来,绵绵无绝。如潮的心绪,更是如此地贴近历史,贴近了历史的额角那一抹无法抚平的人文的孤独与凄凉、尴尬与无奈。这座被历史的风雨吹打了五千年的尧陵,真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蜷伏着躯体,那么孤独,那么寂寞,那么凄凉。这种景象,相信凡是有良知的人们,看到后都会动容!从那破败的景象里,我真好像听到了帝尧孤愤的声音。

许多文人拜谒尧陵之后,发出了修复尧陵的强烈呼吁。在那字里行间,我听到了在文坛激起的层层回响,这是真正的文人基于一种神圣的责任感,站在拯救文物、传承文明、文化强市、科学发展的高度质问生命的意义啊!

人生最高境界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旦被唤醒,在尧陵的保护开发上就能尽早走出尴尬与无奈,使其赋予人类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说真的,当第一次听到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发出的犹如杜鹃啼血般的呼唤之声,我的心被久久地震颤着。我经常在想,尧陵绝对不会如此孤独凄凉下去。

终于,人们的渴望渐渐变成了现实:在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合心的倡议下,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尽快修复开发尧陵的决定。临汾市、尧都区两级政府对尧陵修复建设工程高度重视,列入了2007年和2008年市区重点工程。根据“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尧都区委托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尧陵陵区修缮方案,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中国尧陵总体规划。在尧都区文物旅游局的具体负责下,最大规模的尧陵抢救性修复工程,于2007年4月3日开工。

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奋战,尧陵一期建设工程顺利竣工。完成了献殿、碑亭、戏台、配殿、碑廊、东西院等30余座古建筑的修缮和重建,环陵路、围墙、塑像等陵区修缮,采用混凝土抛石表面砌石的陵区涝河护坡建设,以及陵前大桥、陵前广场、陵前涝河溢水坝、赤龙壁、道路建设和绿化工程等,共计投资6000万元。

2009年6月12日上午,“华夏之根”第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记者团,来到尧陵采风。刚走到山门,尧陵之光便出现了。只见天空惊奇出现似龙形七彩祥云,时间大约持续五分钟,后渐渐淡去,似乎诉说着帝尧的功德像太阳一样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帝尧的恩泽就像祥云一样能给焦渴中的人们带来甘霖和雨露。

有人说,这种奇异现象十分罕见,肯定是帝尧“显灵”了。我是无神论者,不相信“显灵”之说,但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象,确为尧陵添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尧文化是根祖文化的龙头,尧陵作为尧文化的历史遗存和核心载体,是弘扬尧文化的重点文物保护地点。继而,尧陵抢救性修复二期、三期工程建设迅速展开。根据总体规划,尧陵景区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有拜谒区、祭祀区、尧都风情园区,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景区绿化。至2012年,随着尧陵景区开发建设工程的全面完成,总投资达4.6亿元建成的尧帝陵景区,已成为一座集“游览、购物、娱乐、吃、住、行”六大功能于一体,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大型旅游景区;成为尧舜传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成为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旅游新亮点。

尧陵抢救性修复建设工程,是献给子孙后代的一幅恢宏深邃的历史画卷,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作为炎黄子孙,岂能不热血沸腾?!岂能不振臂欢呼?!岂能不以此骄傲和自豪?!

透过尧陵厚重的文化内涵,寻幽论古以求还原被岁月的风尘渐渐模糊了的历史容颜,让子孙后代在现代生活之中,清晰而明朗地牢记帝尧的丰功伟绩,牢记尧陵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其永远成为根祖文化的知名品牌、文化旅游的绝对圣地。这是历史使命感使然,这是高度责任感驱使!

沐浴着秋阳,深情凝视焕然一新的尧陵,我思绪如绵,感悟良多,心灵受到深深的浸染,迸发的是思古之幽情,陷入的是深深之思考。那恢宏的气势和壮美的建筑,更把我带到了对古帝美丽的冥想中去了。

帝尧(约前2377—前2259年),是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姓尹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又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帝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五世孙,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故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帝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

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帝尧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帝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帝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帝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放心地禅让,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帝尧具有“首创天下为公,实施民主集中制,建立和谐社会、大同社会,使九族和睦相处;体恤百姓,广施仁德;善于纳谏,设立诽谤之木;测量出一年四季,24个节令,12个月份,使农民耕种有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二暑连,秋处白露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发明了‘禅让制’‘任人唯贤’的任用制度;兴修水利,任用大禹父子消除水害灾患,造福天下苍生;派后羿射日,使万物得已生存;发明了围棋,教慧,娱乐于后人”的冶世功绩,因而赢得了万民称颂。史记称赞帝尧为“尧天舜日”;孔子称赞帝尧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毛泽东同志赋诗赞曰“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圣贤和伟人的赞颂,为尧陵增添了许多幽雅深邃的文化韵致。

秋高气爽的天气,金灿灿的硕果,阵阵悦耳的鸟鸣,一切秋韵乐章中的音符,都给我以异样的美妙快感。

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我绕古帝陵寝一周,到处都是苍松翠柏环护,俨然一队队军容严整的卫士,煞是威风,更增添了森严肃穆的秋韵气氛!一种对“中华文明始祖”帝尧的崇敬之意,也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站在陵寝东面看陵区景色,眼里全是秋韵的影子,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是秋韵独有的颜色,而其间的树木,则为这幅秋韵油画加上了视觉的立体感,那一凹一凸之中,更呈现出秋韵的丰姿。虎头山与涝河水一览眼底,好一派空阔辽远的气势!远山淡淡,水波荡漾,秋阳光线射在水面上,闪着粼粼波光,隐约可见水中的虎头山倒影,还有自由自在地飘荡的小小游船,以及戏水的少女,真像是一幅绝妙可人的水墨山水画,令我遐思无限,大有几分如痴如醉、飘飘欲仙之感。身处在如此美妙的尧陵秋韵里,我的整个身心被融化了。

尧陵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虎头山和涝河水,远望山峦,恰似一只猛虎尾东头西卧在那里,执着地守护着尧陵;近观涝河,绿绿的、静静的,无声地温润着尧陵。整个尧陵景区,充满着优美雅致的秋韵情调,显现着帝尧不朽的灵魂之光!

悠然漫步欣赏尧陵景区,我犹如阅读一部厚重的史书。在那一段段穿越时空的隧道里,在那一幅幅深邃优美的画卷中,在那一座座珍贵的楼阁殿宇内,我听出了历史的风雨,读出了历史的辉煌,看到了不朽的光芒!此时,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历史也以最真实的面目被还原于此,这是何等的宝贵啊!

立于木牌坊前,望着“平章百姓”四个大字,我似乎看到了帝尧住的茅茨土坎,吃的粗茶淡饭,穿的葛麻布衣的场景;我似乎看到了帝尧亲自主持历法研究,分派羲和、羲仲观察日落日出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了帝尧亲手凿出水井,解除大旱,使奄奄一息的人类又得以延续的喜悦;我似乎看到了帝尧立于诽谤木下,洗耳恭听治国方略的潇洒英姿。顿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灵魂和精神的净化场,有意无意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并在拷问和思考中发现道德和精神的价值与意义,看到生命的亮色和生活的希望,让心灵在这个精神日益“浮躁”的时代得到洗涤和升华,脑海里翻滚起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内心激越起奋力前行的壮阔波澜。我长久地在木牌坊前驻足,秋阳也在高处紧紧盯着我、炙着我,我目不转睛地看,不仅是看,而是用了全身所有的器官在感觉,在吸吮,在赞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至关重要的历史疑案:一个是“中国”何始?一个是尧都何在?

经过考古专家数十年的考证,最终确认,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4000多年前的‘尧都平阳’!”

源远流长的尧文化和浓郁纯朴的黄河文化的浸润与滋养,日渐强劲的都市文明和厚重沉郁的传统文化的交织与掺和,赋予了平阳大地文化的光泽。如果说,中华民族的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平阳大地,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

时光流逝,岁月回响。平阳大地上滋生出的震憾人心的历史景观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尧陵,已不再是仅仅留下拜谒脚印痕迹的一隅,而是成为了一个帝尧的圣地符号,一个民族的知名品牌,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蕴含的是一种思想,昭示的是一种精神,历史更赋予了尧陵,永远不可磨灭的百世千秋的灵魂之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