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4/15
分享

漫步光影之间——李锡文《澎湃的文化光影》赏读

当代著名作家臧克家有句名言:“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确实如此,手捧好友赠书,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恰如同其促膝长谈、真诚交流,令我顿悟,令我沉思,令我奋发!

《澎湃的文化光影》一书,是天津散文研究会会长、我的挚友李锡文,于2020年6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他第一时间要走我的通讯地址,说是要寄书,由于疫情的影响,未能及时收到。直到2024年1月22日,我才收到这本书,好饭不怕晚,见书如见面。漫步光影之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逻辑性强,立意独特,分析透彻,理论缜密,语言朴实。

李锡文是一名“60后”的写作者、思考者,曾任驻津某央企领导职务,高级经济师职称,博学笃行,睿智善思。酷爱文学创作的他,数十年如一日,“穿行于澎湃的文化光影中,拨开雾瘴,探索本真,推动文化反思和回归。痴人澹呓,杞人忧天,坦荡磊落无愧良知。”如今,他著有若干文集,作品收入十几种文学选本。在国内外发表作品计350万字以上。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受聘母校山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面对令人赞羡的成绩,他不骄不躁。在《写作杂谭》(自序)之一中,他这样说:“已近花甲之年,不再聊发少年狂,从虚浮的‘追星’中走出,直面生命中的光和影。”这是最明智的一种生活态度,令人钦佩!

该书分为4辑,41篇文章,其中7篇文章,包含有数量不等的小篇什,共18万字。李锡文深有体悟地说:“文化视野,思想高度,是散文的一个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寥寥百千文字,似百千战士,壮观有序。作家为文,非同决战,不图战而胜之,只求无愧良知。”此言甚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无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纵观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功利心比较强,将自己的智慧和短暂的人生均用于竞争了,其实到头来只会害人害己,得不偿失。但凡聪明者,一定会像明初文学家刘伯温那样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古人尚有此等情操,何况我们今人呢?文字良知,是一个好作家必备的素质,有良知,一切文学创作才是对社会、对人民有意义的,才是负责任、有担当的作家。他正是心怀责任、肩负担当的作家,漫步光影之间,行走大千世界,无愧于我心。

漫步光影之间,我倾听着李锡文对《文化记忆中的灵与肉》《文化视野中的光与影》的深情诉说;我思考着他对《文化浸润中的痛与罚》《文化表达中的神与形》的真知灼见,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的感觉,受益匪浅。

透过《哲思之月》,我看到的是一位站在夜空之下,仰望明月、深深思考的智者形象。那形象蕴涵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宛若一轮皎洁的明月,真诚地映照着我的心灵。我屏息静听,他的心语传进耳朵:“文人赏月,易生感怀,‘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赏’字都不见得确切,不论是赏,是观是望,还是随便地看,常常伴随着远望无奈的情感,空寂无依的情思,悲悯惆怅的情绪,怀乡忧国的情怀。”“浩瀚天空,一片苍茫,无数的天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运行轨迹;月亮则是在特立独行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了无生机中,月亮选择了感知。”“在冷漠宇宙中,月亮选择了关注。”“在茫茫洪荒中,月亮选择了内涵。”“在枯燥贫乏中,月亮选择了哲思。”“在物竞天择中,月亮选择了奉献。”“在风云流散中,月亮选择了凝聚。”“在斗转星移中,月亮选择了距离。”“在众星争艳中,月亮选择了低调。”“苍穹之中,我选择这哲思静美之月。”这就是智者李锡文的哲思,令人深深感受到岁月静好的美丽,感知到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哲思。一个善于哲思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睿智而有能力的人。

透过《夜半笛声残》,我眼前映现出的是李锡文于2023年6月23日,在天津散文研究会主办的“晋泰轩杯”三晋采风之旅晚会上,演奏电子萨克斯时的光影。旋律优美,深情好听,犹如天籁,赢得文友们雷鸣般的掌声。他说,还是在孩童时期就爱上了乐器,一有闲暇,小伙伴们就聚在一起,学习吹拉弹唱。那个年代,经济困难,物品短缺,就“自制”乐器。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才拥有了一把板胡,如获至宝。去“师训班”的路上,赶上下大雨,一不小心被滑倒,人和自行车同时倒下,背在身后的板胡甩了出去。他不顾伤痛,先去查看板胡,发现这心爱之物毁了“容”,心疼不已,眼泪双流。他深情地写道:“如魔的夜半笛声,‘激活’了我童年的‘音乐细胞’——我喜欢上了笛子,又喜欢上了板胡,还有后来的西洋乐器。”廖廖数语便把他对乐器的钟爱程度,彰显得淋漓尽致。那些斑斓的青春光影,始终镌刻在他的心底,而没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褪色。

在李锡文“精深敏捷,恣意不羁,挥洒自如,魅力独特”的文化光影里,我执着地打捞,一颗颗光影的琥珀映入眼帘:“感恩时光,这五彩缤纷的影像里头,曾经有个我。在这儿,我找回了自己。”“在岁的磨蚀中,我们都慢慢变老。不变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借得百里清风,回故土,忘归程。”“老家,村口,那些淳朴善良的老人们渐渐走远,问我胖瘦的越来越少,而‘来者何人’‘貌如谁谁’的耳语却多了起来……”“时光的风,吹不走内心的珍藏,就让这份档案,永久地储存于心吧!”“那简单的黑白底色,却唤起了多彩的记忆。”“走近林非,就不敢再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停滞不前,因为我们的面前,是一座令人仰止的学术思想之峰,唯有不懈攀登,才可领略万千气象。”“其实这光影,早已铺洒开来,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云霞岂在薜帷间?这不,她展开了飞翔的翅膀,掠过苍穹,汇入茫茫云海中;近处看,那多彩的虹,莫非是云霞泼洒下来的流瀑,抑或是她浪漫的舞姿、温婉的魅影?”“忘不了遥远的澳大利,那顽强挺立、直插云霄的桉树。”“人已去,心未了。”……刻印在他脑海中的那一道道光影,演绎着一段段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或睿智深刻、沁人心脾;或引人深思、激人奋进的哲思故事。每一段路程,都是一种生活经历;每一句哲思,都是一种人生领悟;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灵魂摆渡。

该书收录有李锡文写给我的文字《照亮内心的那束光》,娓娓讲述了我们相知、相遇、相犀、相惺的过程,对我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圈内影响,均作了客观真实的评价。他爽朗地说:“这束光,温煦,舒适;珍贵,恒久。”同时,也收录有我为他的散文集《畅行烟雨中》写的评论《独特视角下的真与美》。我毫无矫饰地说:“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李锡文老师,对于世事,可谓‘洞明’;对于文章,可谓‘练达’。”我们互相欣赏,彼此成就,早成莫逆之交。岁月无痕,感恩遇见,我们交往的那一个个光影与现实共振,已在生命的长河里溅起美丽的浪花,留下难忘的痕迹。每当我想起过往,心里总涌动着再次相见的冲动,这便是思念、便是感动!

漫步光影之间,亦乐亦静,宁静致远;亦思亦悟,生命扬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