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6/12
分享

感受卢氏的故事魅力——卢小夫散文集《在水一方》读后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2018年8月,我与卢小夫成为微友;2019年10月,我与卢小夫初见于陕西省洋县。那时,便给我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五六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段时光足以考验朋友的真诚度。

卢小夫是《中国现代文化报》副总编、郦道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315消费文化网副主编、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南国文学作家理事会主席、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主席、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国文学社长兼总编,承蒙他的厚爱,我被聘为南国文学特约学术顾问。行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可谓是手牵手、肩并肩,趟过一条条河流,跨过一座座大山,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璀璨中点亮斗志。2021年11月,我为他的散文集《待到梨花落》,写出题为《往事悠然诗性间》的评论;12月,他为我的散文集《时光印记》,写出题为《试足时光的长河,品一书文人风骨》的评论。与文字相依,相互给予,相互抚慰,真个是“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情若相眷,不语也怜惜。”他在南国,我居北方,正因心意相通,情趣相投,才缔结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

卢小夫的散文集《在水一方》刚刚出版,又寄赠于我。见书如面,我们共沐书香。夜深人静,捧书阅读,我一下子便沉浸在他精心构设的故事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选刊》常务副主编兼执行主编王诚林,在序文中说:“小夫善于讲故事,作家的本事就是讲故事。当然,这里所说的故事是指文学故事,而非街头巷尾的八卦故事。文学即人学,文学故事强调内涵,强调塑造人,作家通过写人、叙述故事来表达其对社会、人性的细微洞察,及对自然人文的关照。”看来,卢氏的故事魅力,非我一人所感受到的。

说到故事性,有人觉得,这似乎是小说的专利。其实不然,散文也有故事性(包括诗),只是各种文体所承载或隐含的故事表现形态不同罢了。我手写我心,应该是很多喜欢文字的朋友,对所写文字的一种诠释吧!卢小夫的这本书里,我手写我心的范式是讲故事,给读者一种极大的吸引力。多年来,我最怕阅读那些内容晦涩,辞藻华丽,不知所云的文字堆砌之文,真如同嚼蜡一般令人难受,即使是微散文,也是难以卒读。他的散文没有让我失望,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快意就是感受到卢氏的故事魅力。

《蓝墨水的上游是平江》一文,讲述的是游历幕阜山的故事。文章一开头,卢小夫就这样说道:“站在平江大桥上,我浮想翩翩。倘若把这无数的高楼大厦全推倒,把那些小山包、小镇小村庄、小树、小溪全忽略掉,平江县的轮廓便清晰了许多——群山环抱,一水为带。”这样的手法,何等新颖! 这样的浮想,何等大胆!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节奏,慢慢沉入神游之境,得到美的享受。文后的即兴赋诗《过石鼓泂隧道》:“石鼓洞前林拍浪,涛声阵阵逐春风。 才寻江水去无向,走出青山黛粉红。”又令我不自觉地陷进他营造的诗意之中,顿感神清气爽。

有一首歌曲,叫做《谁不说俺家乡好》,歌词朗朗上口,曲调优美又不失灵动,以地道浓郁的山东民歌风味,唱出了解放军好和解放区好,唱出了陈毅司令员说过的“六十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军民鱼水情,抒发了山东解放区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子弟兵、保卫胜利果实的真挚情感。我以为,卢小夫的《我爱周公塘》,与这首歌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道出了热爱家乡的真挚心声,抒发了对养育他的这片热土的感恩之情。文章一开头,他就扔出了一句幽默俏皮的话:“《我爱周公塘》是周公塘人出的一本书。如果把这句话变成疑问句,就是‘我爱周公塘?’这还用问?周公塘是我的老家。但再问一句:你爱周公塘什么?这下,我可要好好地想想了。”在他眼里,“周公塘相比其他村落确实要多出几分姿色”。姿色的释义:1.妇女的仪态容貌。2.指美貌。他把自己的老家,比作人见人爱的美女,其挚爱的程度不言自明。讲起家乡的事儿,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它有一口几十亩的大水塘,每到五月,满塘青荷摇曳,荷花争奇斗艳,娉娉婷婷;二、塘边有好几棵几百上千年寿龄的古枫树,迎朝阳,送晚霞,岁岁年年,巍然屹立;三、几十年来通过考学走出农门的学子也特别多,人才达三江五湖、各行各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想起它,就有温暖、舒适、轻松的幸福感觉。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卢小夫亦然:“我爱周公塘,因这土地上曾生活过一班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我的祖先。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从我的身上可以想象出他们。他们为这片土地争斗,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虽然其行事带着些野蛮霸横,但都是在守土守乡,后人不应忘记他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生于斯,长于斯,将来还会葬于斯,我是无法回避的,是由不得我选择的,我也必须爱它!”品味平实质朴的语言,感悟细腻真挚的情感,我眼睛里莫名地涌出了泪水。

旅行,是为了寻找生活美景;写作,让经历成为动人故事。卢小夫的《在水一方》,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其故事魅力,也确实与众不同。请瞧:“当我站在朝天门码头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我的心是激越奔腾的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走在长江岸上。一个想法油然而生,我要横渡长江!”蓦地,我想起1966年7月16日,72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消息传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浩大的“横渡长江运动”的往事。伟人的胆识气魄、豪情逸兴,在“横渡长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也想秉承伟人遗志,其胆识气魄、豪情逸兴,亦令我赞叹、钦佩!他的题记《沁园春·游三峡》,以雄健的笔势,抒发了豪迈的意志,这种心灵的呈现,为讲好故事做好了铺垫。“欢聚重庆”的特别印象、“闲步长寿”的深度思考、“晚游白帝城”的热血贲张、“横穿三峡”的悠远遐思、“梦里到秭归”的断肠泪水……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蕴含智慧,一个个故事彰显哲理,一个个故事启迪人生,一个个故事激励斗志,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他的游览不是随性而行,而是懂得欣赏、懂得发现、懂得记录,让自己的旅行成为美好故事的回忆!或许,这就是属于卢氏故事魅力的意境之美吧!

在《我从何处来》一文中,卢小夫深情地讲述了姓氏由来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故事。他如是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水有源,木有本。我们每一代、每一位卢氏的子孙,一直在探寻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从何处来?我卢氏始于何人?”是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它是家族血缘关系、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标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成个人符号,同时也是富有传统文化的社会现象。深谙此理的他,经过考究,得出结论:“我们卢姓,是中华民族中-个古老的姓氏。卢人以制陶为主,为人类的文明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炎黄同在,从血缘上说,这才是天下一千多万卢姓族人的来处,是血脉之河的主流源头;近可追寻到涿州范阳,我们的中兴始祖卢植,给我们卢家世代人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和骄傲!范阳堂也早已成了天下卢家人的共识,是卢氏中兴始祖之地,是卢氏文化兴盛之脉,是我们寻根的人文源头。这两个点,另一个是以血源为主的交汇点,另一个是以人文为主的交汇点。随着文物的挖掘及相关文献、家谱的佐证,历史只会日渐明朗,争议只会越来越小。这两个出处将是卢氏族人最大的公约数,将会成为我们的共识。”在《我爱山东长清》一文中,他活色生香地讲述了“卢山,那是我先祖卢敖隅居之所;长清,那是我血脉河流之源”的家族故事。文章最后,他真情涌动:“那长清每一寸土地都浸泡了我先祖的血汗,那长清无数的青山都有我先人埋骨的山冈;我想啊,我想,我与山东、与长清的土地早已血脉相连,息息相依。我爱山东长清。”这一声声肺腑之言,撼天动地!

《在草一方》《在谈一方》《在巷一方》中的许多篇章,达到了故事可读性的4个方面:其一,有出人意料的结局。理想的结局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其二,情节新鲜大胆,别具一格,不少情节或细节都有所出新。其三,调动全部想象力,找出最细微动人的地方,刻意、并且放大地把它写入故事。其四,有饱满的感情,充分地展示出这种特殊的时刻、特殊的情感,让人物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例如,《挣扎的丈夫》中,卢小夫讲述了七嫂的故事。当讲到一个放水的晚上,同学的“叔叔”要吃七嫂的“西瓜”时,他这样写道:“‘好呀,来呀,给你。’七嫂边说边解开了胸衣扣子……两人都是干柴烈火,微微的晚风吹拂,越燃越旺……”这两个省略号的运用,表达了此时此刻强烈的感情,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的天性,抓住人的好奇心,故事情节新鲜大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第一次住宾馆》中,卢小夫这样讲述:“一到宾馆房间内急,我要上厕所。心里一急就念叨:嗨,也真是的, 怎么不在下面把屎尿搞干净再上来呢?这不又要下去一趟?正当我准备下去,走到门口忽然发现挨着门口的地方还有一个小门。哎呀,房间里还有房!我好奇地推开了那扇小门,把头探了进去,用现在的名字说那间房就是洗手间。我像发现了新大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急忙重新关好房门,走进了洗手间。站在这小房间里,我如同闯进了新婚洞房, 这里面一应俱全——偌大的壁镜、毛巾、梳子……什么都有,怎么就没见上厕所的地方?”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笑话故事,让我想到了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的尴尬情景;让我想到了一位战友初次乘坐火车归来后说:“我坐在哪个车箱,哪个车箱就有厕所,命运真好”的喜悦情景。他寻找出人和行动中,最细微、最幽默、最可笑的事儿,刻意并且放大地把它写入故事,有效加强故事的可读性,并产生奇妙的阅读效果。

例如,《寻孙记》中,那曲折蜿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牵动我的心弦;《病痛乱投医》中,那司空见惯的故事场景,引发我的思考;《剃光头》中,那衍生出的另一种困扰,勾起我的回忆;《何嫂的庙》中,那种女人固有的慈母之心,直戳我的心窝;《回家》中,那“回不去的是故乡”话语,直接让我泪奔;《老奶奶的嘴》中,那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老一辈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望子成婚》中,那秉持的传统理念,浓缩着父母淳朴的爱;《怀念母亲》中,开头便提到受我的文章触动,他所讲述的母亲故事更显亲切温馨;《父亲的生日》中,那曾经其乐融融的场景,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疯子舅舅》中,那耿直、善良、忠义的脾性,彰显着为人处事之道;《放下,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中,那浅显而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狗代表》中,那幽默诙谐的故事里,形成了“含泪的微笑”独特风格;《也忆我的文学初恋》中,那苦乐相伴的记忆里,留存着成长成才的刻度;《我娘还有个儿子》中,那精妙立意和构思的神来之笔,对暗箱操作的不正之风作了有力地抨击;《王结巴看亲》中,那活色生香的故事,透射着婚姻的无奈与辛酸;《更年有喜》中,那些故事更是令人读来忍俊不禁,那些很生活化的语言,犹如同读者敞开心扉聊家常一般自然亲切。不信请看这一段段描述:“妻打电话来,你请假回来一下,有事和你商量。有事就在电话里商量不行吗,非得回来?妻又说,这非得回来商量不可。”“十多年来,又什么时候正式与我这个她眼中的下级商量过?我回复道,如今单位的事多,请不了假,有事你仍做个主吧。”“我做得了主还找你?妻说,回来吧!如今政策允许了。”“政策允许干什么?”“造人!” “呵呵,原来这回主动找我商量是这么一回事。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事也确实非得找我来入股不行咧。”在推心置腹的讲述中,一个活脱脱的渴望要二胎的妇女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可结局却并不完美:“我没怀上,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绝经了。叶子着说着,便‘鸣呜呜’哭出了声:我到了更年期啦……”故事一气呵成,酣畅流利,跌宕起伏,前呼后应,紧扣主题,脉络清晰。

卢小夫的本事,就在于他能把看似毫不起眼的人和事,巧妙地捏合到一块,让人读后感到自然清新、亲切可信、合情合理。这种不仅将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出人意料,而且通过对生活的戏剧性改变,亮出人类在情感交流上的社会故障的笔路,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美国文学理论家肯尼斯·伯克曾经说过:“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卢小夫的《在赋一方》,仅有7篇赋文,每一篇赋文都是一张故事的名片,每一张名片均充盈着故事的“独特魅力”。《滇池赋》讲述的是,炎夏之末,已亥秋至,游览滇池的切身感受;《龙岩祭祖》讲述的是,慎终追远,铭记祖德,感恩前行的寻踪足迹;《祭铭春兄弟》讲述的是,时维寅岁,序属秋残,痛失贤弟的悲伤之情;《祭卢才彬会长》讲述的是,时维六月,日当正阳,惊闻噩耗的痛断肝肠;《泉湖神庙记》讲述的是,庙宇再造,承恩村里,嘱予作文的桑梓情谊;《与妻书》讲述的是,值妻知命,作文以赠,恩爱永恒的结发深情。

卢小夫很善于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并将个人的记忆与经验掺和其中。这一切从他的笔下流出,是那么的充满情趣,又绝对是一种个人记忆与经验的表达。这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文字,分明打上了卢氏的鲜明印记。

卢小夫在朋友圈里说:“有收到书的朋友说我会讲故事,是的,我随什么事爱归纳。我的水平只一般般,这我十分清楚,但我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拎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故事,或亲身经历的,或道听途说的,都是生活这本百科全书里有过的。”纵览《在水一方》,他的创作完全得益于笔下的故事性,他在故事性散文上的追求,其实是很值得文学界注意的。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我感知到,他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双描绘美的灵手。他的故事着眼点多是日常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笔法是纯朴的,立意却是高远的。阅读他的书,的确让我痛痛快快地感受到卢氏的故事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