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0
分享

拜谒《升仙太子碑》

因太子晋是我的始祖,我是太子晋第89世孙。故,许多年来,我对耸立于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碑》,一直怀有崇敬与向往。

偶然一个机缘,我趁到洛阳走亲访友之机,在表弟王汉荣的陪同下,怀着仰慕与崇敬的心情,前往位于洛阳所辖的偃师市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府南村的缑山,虔诚地拜谒了《升仙太子碑》。

缑山,又名缑岭、缑氏山。相传西王母姓缑,曾在此修练,故得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此山海拔308米,山体呈东高西低,南陡北缓之势,东西绵延1.5公里,南北宽0.65公里。其山平地一峰崛起,并不高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驾鹤升仙之后,被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缑山便成为道仙家崇尚之地,而被一次次地罩上了炫而多彩的光环,引无数古圣明贤、文人墨客到此游历。尤其是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升仙太子碑景而生情,亲自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为34行,她为太子晋写下洋洋洒洒2129字(包括碑额6字)的赞铭,并令勒于贞石,树为碑纪,号曰《升仙太子之碑》。

武则天的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其书法别具意韵,碑文横列竖行,字字独立,以今草为主,行书间之,有章草遗味。且结字谨严,草法规矩,章法疏朗,飘逸中而不失沉着,阿娜中而见刚健,有潇洒流脱,神逸翰飞之美,颇具雍容华贵的大家风神。

碑文表面记述的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的是武周盛世。从此,缑山不仅留下了武周女皇的脚步,更留下了她亲笔书丹的《升仙太子碑》。

此碑尽管历经1300余年的日月轮回,风雨沧桑,至今仍矗立在缑山之颠。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集初唐三位书坛名家书法于一身的题刻,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今已不复存在,仅留此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我手扶龟头,拍照留念。

如今,武则天御书的《升仙太子碑》,被一圈围墙围拢着,南面有一拱门,两扇全部生锈的铁门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紧锁着,无法进入,拱门正上方刻有“唐碑”二字。我只好透过铁门狭窄的缝隙,向里凝望,武则天御书的《升仙太子碑》尽收眼底。

我总想走近《升仙太子碑》,与其合影留念,便询问身旁的一位老者,谁有这个门锁的钥匙。老者告诉我说,拿钥匙的人回家去了,别人打不开。我不想留下遗憾,便登上墙西侧的一个小土堆,踮起脚尖,向内观瞻,里面到处是丛生的杂草,堆积的砖头,有几棵小草在《升仙太子碑》旁随风摇曳。蓦然,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凄清的悲古之感。

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的始祖,缑山自然就是太原王氏的祖根所在地。但是,一直以来,却对太原王氏的发源地和得姓始祖问题存有严重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因太子晋长子宗敬见东周王朝日渐衰微,于是离开河南洛阳,避乱隐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从此创立了太原王氏,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所以,后世又称太子晋为王子晋、王子乔。

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研究会顾问王继祖介绍说,北魏孝文帝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四大姓氏之一,唐太宗制定氏族制时,太原王氏又被列为天下五大姓氏之一,因而太原王氏有“天下第一王”之称。今太原市晋祠内有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是子乔祠,祠堂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塑像,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祠堂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壁上挂有王氏历代名人画像。子乔祠的建成,不仅使晋祠添了一景,也为王氏后人寻根问祖和研究者追本溯源提供了很大方便。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原王氏的发源地不在今山西太原。主张太原王氏的发源地在今山西太原的人,主要是说太原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当年因为“奔晋”才有了太原王氏,他们所“奔”的“晋”也就是今山西太原。

事实上,太原王氏的确也尊奉太子晋为祖先,但今天所能见到的早期文献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记载太子晋是太原王氏得姓之人,而不是太子晋的儿子或后代;得姓原因是因为太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所在的家族因此被认为是“王家”,因此才姓王。

故而,如果要给太原王氏的得姓确认一个发源地,这一发源地也应该与太子晋生前活动之地,或去世后的葬身之处有关,这也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感遇》诗中所说的“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即伊水、洛水流域的洛阳(太子晋时期的国都)一带,而不是在今山西太原。

即使退一步说,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太原王氏来源的最早记载《潜夫论•志氏姓》里,也只是说太子晋“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中的“家于平阳”所指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一带,距今山西太原260多公里,也不是在今山西太原。今山西太原的晋祠并非为纪念太子晋而建。晋祠是今山西太原的一个旅游景点,名称大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地形志》,兴建的原因被认为是附会《汉书•地理志》的有关记载,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

由于此“晋”并非太子晋的“晋”,当然也与王姓无关。明代中叶时,家于当地的兵部尚书王琼在晋祠附近兴建了晋溪书院,一度被后人当作家祠,后因房屋倾圯被并入晋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人在王琼家祠的废墟上建了座仿古建筑,在其中塑了太子晋像,取名为子乔祠,又称太原王氏祖祠,对外宣称是“王氏开族立姓的发祥地”。事实上,这座仿古建筑在性质上最多是复建的王琼家祠,加以兴建时间不过400多年,而复建时间仅20年左右,还无法与2500多年前的太子晋和王姓发祥地联系在一起。

《经典洛阳》如此记载:“‘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都出自洛阳。作为洛阳人,如果留意一下,在天子驾六博物馆的西面壁画墙上,可以看到一组浮雕《列仙传》,上面绘有一个人物,名叫王子晋,又名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喜欢吹笙,能作凤凰之鸣,常游玩于伊水和洛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了嵩山。后来有人在山中见到王子晋,问他回不回洛阳,他说:7月7日我将出现在缑山头。那天,人们果见他乘着白鹤,在偃师缑山顶上盘旋,然后离开此地,做神仙去了。这个王子晋,就是王姓的祖先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洛阳人总是津津乐道。旧时洛阳人糊灯笼,总爱画他乘鹤巡天的形象,看上去足够潇洒。记者留意了一下典籍,却发现他的命运很坎坷。东周时期洛阳是京城。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同时泛滥,威胁着王宫安全。灵王下令,壅塞二水,以绝水患。太子晋直谏:古来已有教训,治水不能堵塞,应该疏导,否则事与愿违。这本是一个好建议,但灵王认为儿子竟敢与父王争辩,犯上作乱,便废掉了他的太子位。太子晋由此变成平民,不久就‘驾鹤西归’了。他的儿子宗敬,带领家人离开洛阳,迁至太原定居。太原人知道来者是王子一家人,就称其为‘王氏’(太子晋是周灵王之子,本姓姬)。随后北方地区兴起‘姓氏合一’,‘王氏’便转化为‘王姓’了,这便是王姓一支的源头,出自姬姓,称为‘姬姓王氏’。”

由此可知,太原王氏最早出自洛阳,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在《升仙太子碑》旁,建有一座不算太大的庙宇,庙宇正殿有一巨型神龛,神龛内供奉的是太子晋坐像。但见其头戴皇冠,身穿龙袍,两耳垂肩,神情肃穆,仪态端庄,器宇轩昂,不时有人上香祭拜。我饱含敬畏与虔诚地面对太子晋坐像,躬身施礼。

凝望着始祖慈祥的面容,一首《朝拜子乔》的小诗涌进心间:“只因直谏横祸生,三年而薨凤凰鸣。厚德载物美名传,太原王氏开先宗。代出英贤成大业,簪缨相继铸奇功。朝拜子乔忆佳话,千古同悲怀英灵。”我久久地徘徊在《升仙太子碑》旁,不忍离去。

说真的,这一回,我算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拥抱了一次始祖,零距离地透视了始祖的灵魂,触摸了始祖的肌肤,发现了始祖的个性,体验了始祖的情感,也读出了那些似乎隐藏于历史之中或深藏于山峦之内的神秘与朦胧。

思绪至此,我再一次走近那个铁门,再一次透过狭窄的缝隙,凝望《升仙太子碑》。我用双手轻轻地摩挲着那两扇铁门,仿佛是在触摸岁月的苍凉;贪婪地呼吸着祖地的新鲜空气,仿佛是在吸纳先祖温馨的气息。

转而,我又感觉到不是仿佛,是真实地触摸岁月的痕迹,指尖流淌着岁月的余温;是真实地吸纳温馨的气息,心间充满着浓郁与强烈。或许,时光就是一件腐朽器,总把岁月雕刻成千疮百态的沧桑,许多年华走了,许多事物也就改变了模样。那两扇生锈的铁门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虽然能够锁住一个小小的院落,却锁不住我的思绪。我的思绪,就在心里延伸着那些未曾遗忘的过往。厚重的历史,留痕的岁月,让我有一种作为太原王姓人的自豪与骄傲。

从缑山归来,我总是怀着拥抱始祖王子晋与拜谒《升仙太子碑》的感动与痴情,不失时机地在网上翻阅着绚丽多姿的有关始祖王子晋的故事,记忆着内涵深厚的始祖王子晋的伟大精神。我也始终不渝地怀着一颗诚挚的心,期望着再一次拥抱缑山,拥抱始祖王子晋,拜谒《升仙太子碑》,以

求获得更多深邃的感受与思想、更多独特的情感与魂灵!

2015 年11月22日,第十二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期间,要用先祖居住地的故土举行祭拜仪式。故而,《世界王氏网》主要负责人,于11月12日凌晨,给我的手机发来急信:“请把宗敬山西平阳祖地的故土挖五斤,三天之内用塑料袋装好,速寄重庆以供拜祖之用,至切!拜托!”同时,邀请我参加大会。

当时,我和老伴正在河北老家陪伴年事已高的岳母,实在是脱不开身,只好婉拒了参加大会的邀请。但是,邮寄平阳祖地故土的事儿,我却不敢怠慢,立即给女婿孙鹏打电话,办理此事。女婿孙鹏二话没说,当天上午便把五斤平阳祖地的故土,寄往重庆。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王氏网》确认山西平阳是先祖宗敬的故土之一。

返回临汾,我又查阅了许多有关资料。《琅琊王氏传承世系源流考》云:“据《国语》、《逸周书》、《风俗通》等文化典籍记载:王子晋幼有盛德,十五岁参政,德才兼备,遂名扬天下,成为楷模。后因京都洛阳的谷、洛二水相斗,将毁王宫,在疏与导问题上,父子两个做为君臣关系,发生争执。争执的最终结果,子晋公被废为庶人,由他弟弟姬贵登上王位,是为周景王也;而子晋公遂成为平民,落籍洛阳缑氏山一带。其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因系王家之子,时人号曰王家,便以此为姓。”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云:“宗敬,少有大志,周景王继位时,曾在周王室担任过‘司徒’官职。但此时的东周天下,已是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王政失坠,周室就衰。宗敬毅然引退,避乱隐居‘平阳’(注:《帝王世纪》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都平阳。’《通鉴外纪》也记载:‘帝尧,帝喾之子,姓伊祁,号陶唐,都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是现今的临汾市) ,因宗敬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宗敬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葬于平水之源平山之阳,秦末战乱墓被盗挖,又移葬于沁水河畔九龙山,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他的墓叫王墓。”这里的“平水之源平山之阳”,指的就是古平阳(今临汾)。

《元和郡县志》载:“临汾县:治今金殿镇,‘平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三记载:“临汾县。旧十三乡,今十乡。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县。”《水经注》云:“平水出平阳,平阳因在平水之阳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注:“平阳县,春秋鲁昭公二十八年置,当今临汾县治,取义平河之阳。”今屹立于临汾市西的姑射山有一座山峰叫平山,历史上平山角下,泉水峰涌,形如蜂房,汇集成河,缓缓流去,因为这股水出自平山,故称平水。

《琅琊王氏源流考》云:“迁居太原晋阳的是王元的胞弟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而子晋公之子宗敬公迁居的是平阳而非晋阳。”

《琅琊临沂王氏概述》云:“晋公遂成为平民,落籍洛阳缑氏山一带。其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时人号曰王家,便以此为姓。至此,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上祖籍贯变迁,便由河南洛阳避周难于山西平阳(东汉人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又由山西平阳迁居陕西频阳东乡。”

综上所述,便清楚地得知,王氏的发源地是洛阳,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古平阳(今临汾)是太子晋其子宗敬迁移的故土。

夜静更深,我又捧读了2009年11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王氏宗谱》一书。第二章《王氏世系》明确记载:“《潜夫论•志氏姓》: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

我还在网上查阅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王质神道碑》,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质字华卿,始得姓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

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和拜谒《升仙太子碑》的感受,我切实感觉到:太原王氏最早出自洛阳,得姓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古平阳(今临汾)是王姓先祖的故土之一,是不争的事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