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照看孙子的小弟友泽,得暇从侯马赶来看望,我和老伴儿十分高兴。趁着秋高气爽,天气晴朗,老伴儿提议:“咱们去尧都古镇游玩吧!”听老伴儿如此一说,我感到有些内疚。自打6年前,我阅读了《中国网健康》发布的新闻《临汾东城“惊现”一座尧都古镇》后,就心心念念地带着老伴儿前去游览观赏,却因杂七杂八的琐事羁绊了脚步。这回,我们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吃过早饭,我们便来到临汾市政府公交站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候,我们坐上了26路迷你公交车。穿过老城和新城的繁华地带,跨过涝河、洰河两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不到半小时便来到尧都古镇。
尧都古镇,位于临汾市乔李镇北永安村南,是一座以尧文化为主题,结合休闲度假旅游元素,着力打造的尧文化体验式平台,是临汾旅游景观的又一张新名片。我和老伴儿年逾古稀,小弟友泽是退役军人,可免票进入景区游览。我由衷感慨说:“免票的福利,真是一份大礼啊!”
进入景区,一座夯土式城墙城门出现在眼前。城墙上面像锯齿一般的垛口,整齐划一;大门正上方,建有三大间茅屋,两侧各有两小间茅屋;垛口内侧,塑有挺身直立,右手持矛的武士,给我一种威严的感觉。悬挂在垛口正中匾额上的“尧都古镇”4个黄色大字,格外醒目,在秋阳的映照下,折射出鎏金般的璀璨光泽,显得那么壮丽而辉煌;大门两边还悬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山西影视集团临汾影视基地”,一块是“自由人婚纱摄影基地”。默念着大门两侧“古镇风情美福荫华夏九州,涝河水流长滋润尧乡万民”的联语,我不禁竖起大拇指,为尧都区坚持传承尧文化,主推华夏文明本源与尧文化寻根体验的理念和举动点赞!
走进大门,两排茅屋赫然入目。看着这些帝尧时期的茅草屋仿建物,我蓦然生出一种“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不太宽阔的街道上,游人如织,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搀扶着老伴儿,和小弟友泽,边走边看,尽情感受这番热闹的景象。未走几步,右侧临街墙壁用木椽搭起的架子上,摆放着的各式各样瓷罐、瓦罐,让我驻足观赏。老伴儿见我好奇,举起手机,给我拍照留念。
抬头望去,不远处的左侧房檐下,站立着一头牦牛,全身呈黑褐色,身体两侧、胸、腹、尾毛密长,四肢短粗强健,身躯高大,眼圆有神,盘曲而上的犄角,像两把锥子,十分锋利。老伴儿没有见过,悄声问我:“这是啥牛?”我告诉她说:“是牦牛,一种哺乳动物,属于牛科,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寿命大约为二三十年。牦牛的经济价值较高,肉、皮、毛、乳等均可利用。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高原之舟’。那年去四川旅游时,我曾经吃过牦牛肉,味道不错。它的皮可作皮革制品的好材料,厚实、耐磨、耐用;毛可制作成衣服或帐篷,是牧民冬季取暖和制作帐篷的重要材料;骨骼是重要的药材来源,被用来制作各种中药材;粪便可晒干成粪饼,用来烧火,做燃料。”老伴儿瞪大眼睛说:“你这么一说,牦牛浑身都是宝啊!”我神气十足地说:“那是自然噢!”老伴儿笑着说:“那过去给我照张相,留个纪念吧。”
走近一摸,我方知是塑像,栩栩如生。牦牛头上的横杆上,趴着一只小松鼠,惟妙惟肖。我、老伴儿、小弟,分别与“牦牛”合影留念,期盼来年大吉大利。两侧的茅屋里,摆放的东西不同,各种生活场景、特色服装和农活工具,应有尽有。那一件件物品,把晋南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展现得活灵活现。
信步来到一座茅屋前,但见两棵相距数米、粗细基本相等的槐树,傲然挺立。树的根部,砌着方形砖池,上面是用顶端呈圆锥形木棍绑扎的栅栏。绿色的枝叶间,悬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如同风铃的槐连豆,随着风儿蹁跹摇晃,令人心醉。爱好摄影的我,将这唯美的一切摄入镜头,留作永恒的记忆。
踏上台阶,迈过门槛,我的眼前一亮,大殿正中是逼真的人物塑像。尧帝站在木台上,坚韧而挺拔地目视着台下群臣。左侧依次是,品性仁厚,为人谦让,孝敬父母,建立虞国的舜;帝尧时期封于商丘,虞舜时期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商朝始祖的子契;唐尧时期被提携为相,周朝始祖的后稷。右侧依次是,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的皋陶;历事尧、舜、禹三朝,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虞舜赐嬴姓,秦朝先祖的伯益;曾治理洪水长达9年,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的大禹之父鲧。这6位均为尧帝时期的重臣,名垂青史,功载千秋!欣赏着大殿墙壁上惟妙惟肖的彩色壁画,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潜意识里感到,从前离我并不遥远。尧虽然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着简陋的茅屋,穿着粗麻的布衣服,吃着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着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果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他生活俭朴,克己爱民,严肃恭谨,光照万世。我情不自禁地立于壁画前,留下一张影像,也把自己融入浩瀚的历史。
大殿门外两侧的木架上,放置着4面牛皮大鼓,游人可以随意击打。咚咚的鼓声,犹如雷霆,让我感到震撼,给予我以鼓舞。我抚摸着大鼓,联想到临汾的威风锣鼓。它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它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这的确是值得临汾人引以为傲的!
乘着凉爽的秋风,随跟着游人的脚步,我们缓缓地向繁华深处走去。这里的下行步道建设非常人性化,紧邻左侧的台阶,是一个长长的缓坡,两边安装有护栏,便于残障人士和腿脚不好的人行走。可谓是用心良苦,温暖八方游客。
钻过一道石门,一座农家院落映入眼帘,真的是别有洞天。农家院落的一侧是一面山体形状,青一色的窑洞背依山体,错落有致,尽显沧桑。窑洞,从原始穴居发展而来,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在我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建筑居住形式的就是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黄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价值,积淀着古老深厚的黄土地文明。窑洞前的场地宽阔平坦,有鸡窝、麦秸垛、水井、石碾、织布机,还立有两块巨石,一种诗意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虽身居闹市多年,却一直怀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澄明心境。见到这样幽静雅致的场景,自然感到特别熟悉和亲切。一番拍照后,仍感意犹未尽。
钻过另一道石门,又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不太大的人工湖,水面平静,白云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一阵秋风吹来,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像撒满了珍珠一般。“尧都古镇”标志牌下方,是一面顺着地势垒起来的假山,细细的泉水从石缝中汨汨流出,宛如瀑布。水面上建有一条木栈道,一个木平台,绿绿的荷叶缠在栏杆上,一片生机盎然。假山对面的护栏外,安装有3把大型喷水射枪,孩子们手握射枪柄,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把水柱直接打到对面的假山上,与飞流而下的瀑布相互辉映,时而可以看到在太阳的折射下,现出的一道彩虹,蔚为壮观。
恋恋不舍地离开人工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有木櫈子还有空位,我们便坐下来小憩。放眼四望,纵横的小街小巷内,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香味扑鼻。许多年轻男女,尽情享受,满足味蕾。街边小食摊主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人间烟火味儿,让人流连忘返。这人间烟火的打造,让这座城市的一隅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丽!我用心品读别样的人间烟火,把不寻常的古镇颜色,定格在记忆的仓库。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起身穿梭在小街小巷,真犹如进入时光隧道,享受着岁月静好。行至舞台前,我看到,树下的凳子上、台阶处,坐着不少男女老少,经打听得知,是在等候观看历史实景剧《走西口》。老伴儿说,看到人们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的场景,太扎心了,不想看。遵从老伴儿的意见,我们来到人头攒动的游乐园逛了一圈后,便悠然漫步于返回的小巷里。小巷转角处,有一间木地板小屋,里面摆放着一张圆桌,两把子椅,一把遮阳伞,白色墙裙上面是一幅蓝天白云绘画。我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简单做人、简单做事、简单生活,且行且珍惜人生的旅程。于是,我走进去,将身体斜靠在椅背,右手放在圆桌上,跷起二郎腿,让老伴儿按下快门。我悠然自得的形象被定格下来,时光似乎停滞了。
行走间,看到那些穿着古装拍照的男女,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古代,切身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在这里,我细细欣赏每一处风景,认真聆听每一个故事,用心收藏每一段时光,慢慢咀嚼每一种味道,收获满满。理解着尧文化的内涵,体味着“世外桃源”的美好,感受着醉人古镇的神秘,我身上每一根汗毛都跃动着欢畅。
“莫道秋色不如春,景不醉人人自醉。”意欲“打道回府”的我们,左顾右盼,竟然找不到出口。最终,还是询问景区工作人员,方知眼前窄窄的砖砌台阶,便是出口。一级一级地登上台阶,站在转弯处的平台上,再次深情回望身后的风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走出尧都古镇大门,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5个大字:来日再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