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丰昌的头像

吕丰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1/08
分享

一个开采阳光的人

近期得到了周永胜先生出版的诗集《为阳光伴舞》。一看到这个书名,就给人一种温暖与光明的感觉。正如周先生自己说的:“我是一个矿工,时髦的说,是一个开采阳光的人。”

诗集《为阳光伴舞》,全书约二百多首诗歌,分为“矿山脊梁”、“春秋多娇”、“山无棱”、“背景”、“乡愁履痕”、“曲水为歌”六辑。著名评论家介子平老师在评价《为阳光伴舞》时很中肯地点评道:“周老师的诗大致分为三类,一则关注矿山者,一则描写亲情者,一则体悟佛性者。三个主题,三重维度,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周老师的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一路,却不影响其深刻度。”

周先生从自己熟悉的矿山生活、日积月累的四季随笔、人生最美好的爱情到亲情,还有那难以割舍的乡思乡愁,在属于自己的诗行里且行且吟。一个人能有如此情怀,实属不易,也令我对周先生十分的钦佩。在组诗《矿山脊梁》里,从“父亲爱煤,爱的是那样的单纯/走了三十年的巷道,到退休还没有走够”“八百米深处,父亲那块用心蹭亮的石头砌成一个温暖的家”。父亲也把属于自己的“黑色”传递给了周先生和他的孙子,使“父亲走过的巷道/我走着/儿子走着”。“巷道深深,深深巷道/凝聚了几代矿工的力量/唱响多少矿工的凯歌与风流”。这是属于周先生的父亲,属于周先生自己,属于周先生的儿子。更属于所有的煤矿人,是他们在黑暗中的艰辛劳作,为我们送来温暖点亮光明。

一线的煤矿工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巷道里工作的,他们的家人在巷道外提着心等待他们的安全归来。“父亲头灯下,巷道多深/母亲嗓门就能喊多远/父亲知道,每一米阳光/都有母亲相伴(选自《父亲母亲》)”。正是巷道内巷道外的相互牵绊,“当你换上潮湿的工衣/当你背上自救器,别上矿灯/当你走过巷道,走进掌子面/你回不回头都一样/在你背后/你的父母妻儿穿着你的工衣/他们走着和你一样的巷道/扛着和你一样的风(选自《一条巷道一家人》)”,就是这样的一家一家人走成了一座矿山。

煤矿人的笑始终写在他们的脸上,在这黑色且枯燥乏味的巷道里:“你的笑,让这座矿山平添几多开心/你的笑,面对黑黝黝的煤帮许下多少夙愿/你的笑,将巷道的风涂鸦成一抹彩虹(选自《你的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所处的经历,也让我们的信仰变得不一样。周先生的信仰是“黑色”的:“我是一名矿工,只崇拜黑色/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我炫耀着我的骨骼血脉和兄弟们山般脊梁/巷道深深,铁轨闪亮/看万花筒锦簇,飞舟翱翔/每一块煤变幻着它们纯洁无瑕或自由烂漫/这里,透明的黑色成为我的图腾”。

作为一名煤矿诗人,周先生的思维并不局限于矿山的巷道里。他的胸怀是宽广的。不然也不会写出大自然中《春秋多娇》这样的诗歌来。“在广场舞的节拍中/风难以甄别谁大谁小,谁老谁少/在春风的脸颊/我看不到皱纹,听不到哀怨/悠扬的旋律,曼妙的身影/在春天的脉搏上我只感到火样激情/在春天的舞池,我们只谈明天(选自《春天畅想曲》)”。明天是美好的,明天又是值得期待的。

从《春天畅想曲》,走到《夏花烂漫》,漫漫欣赏《秋叶,秋色》,便是《入冬,我抖落一身荣耀》。这四组诗是周先生写给季节的歌,也是他自己走过的一路风景。从春天到冬天,四季轮回终究让他“依着这棵入冬的老槐/我卸下一身疲惫/所有收获尽在眼前……在一首命运的钢琴协奏曲中/静静聆听来自心灵的震颤/今天,我抖落一身荣耀/坐在充满寒气的里程碑上/酌一壶二锅头/咀嚼几片雪花(选自《入冬,我抖落一身荣耀》)”。

周先生所在的矿区周边都是山,每天面对大山,人的性情也会融入大山之中,便有了山一样的锐气和刚毅的特质。这在周先生的很多关于矿山巷道里的诗中都体现了出来。不过,在《山无棱》这一辑近四十首诗歌里,却让我看到了周老师的另一面,那就是身处山中,心若平地。七尺男儿,也有侠骨柔肠时。“从来不曾怀疑明天的样子/风犁过的皱纹,深埋着粒粒种子/钟摆一样的故事里没有长短/它们撞击着,左,右/自卑的,委屈的,坚强的泪水/在年的脸颊一滴一滴/就这样,我们相约走过(选自《我们相约走过》)”,“等我老了/如果时间富余/我会沏一壶好荼/邀一帮朋友,出几副上联/拿几个人的争执开涮”“等我老了/如果味蕾允许/我会刹住所有的梦/让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成为和老伴追逐的花园(选自《等我老了》)”,“阳光下,和老伴超市逛逛,公园转转/我们无时不刻地消费着属于我们的阳光(选自《驻扎在心房的阳光》)”。这也许就是周先生在自己后半生中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也借用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来送给周先生和他的另一半:“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周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煤二代”,甚至他的儿子也成了“煤三代”。这和当下那些红二代,官二代,商二代相比,在头衔上或许逊色了许多。但周先生却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有多低微卑贱,因为他挖得是“金元宝”,吃得自然是“香饽饽”。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工作,从事何种岗位,他能从心里崇尚自己的职业,他就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读《背影》这组诗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周先生对故土一往情深的眷恋。不论是《爷爷的守望》《奶奶的拐杖》,还是《土夯的父亲》《母亲》,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周老师对家乡至亲的热爱。“一个一个亲人/走成一个个前景/他们不愿回头/并非是惧怕岁月之屠刀/只是顾及那一道道金属般的皱纹不够闪亮/他们不肯回头/并非为铅华褪尽,不再风采/而是那裘瘦弱的衣袖依然一片云彩/垄背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代人走着/背景,在后辈儿孙脚下”。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是缘于《土地与我》里面,“我惊叹每一寸土地/它们总是那样宠辱不惊/就像埋在土地里的爷爷奶奶”。所以,即便身居他乡,周先生还是“面对故乡云头/我用长头祈祷一生一世/任每一滴泪/静静渗透他乡(选自《故乡的云》)”。

心中有故乡,故乡便永远驻心头。不论是故乡的亲人,还是故乡的一草一物,即便是母亲熬的《腊八粥的味道》自己《童年的红豆》皆是周先生的《乡愁履痕》。“年根的一场雪/随天南地北的方言/打成一片/我聆听着,拼凑着故乡悠长轮廓/我知道,爷爷奶奶就躲在雪的背后/像儿时那个让我心跳的迷藏(选自《故乡的轮廓》)”。其实,我觉得周先生回乡的心切更像是一只小鸟,他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展开《那对扑棱的翅膀》飞向故乡,因为“我听到故乡雪花询问游子归期的声音/站在凉台,我扑棱着洁白羽翼飞向故乡/我看到,娘亲站在石头砌的院墙外/一双老树皮般的手接我回家。(选自《那对扑棱的翅膀》)”。

我曾经多次读过余光中老师的《乡愁》,诗意情深意切,既渴望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真情流露出一个游子漂流孤岛多年的思乡情怀。而周先生在《悼念余光中老师》的诗里道出了他的乡愁:“乡愁是头上的发/一茬茬逝去/又一茬茬长起/那随风摇曳的凌乱/黑白无间”“乡愁是脚下的路/一把门前的黄土/如同魂魄/一辈子跋涉/都在脚尖”“乡愁是一轮夕阳/依着一个故事/轻轻抚摸儿时笑颜/叙述/点燃那片绚烂”“乡愁是一把锁/钥匙在脚上/锁芯在心上/走进的记忆/常常锈色斑斑”。同是乡愁,不同的背景,便是不一样的感慨。作为一个从小就离开故乡的我,也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那种滋味,深深懂得余光中老师的《乡愁》,但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乡愁。反而更喜欢周先生这样的乡愁。

“有人念佛,一心成佛/你念佛,却不知佛为何物/肃穆的大雄宝殿/你只看到神秘的色彩(选自《一粒微尘能否击穿明天》)”。“苦苦修行的人/哀叹着与佛无缘/你用沉着回答/佛,就是自己(选自《你用沉默回答》)”。

从《土生土长的佛》到佛法圣地《五台山有感》,再到《藏地之魂》,我觉得周先生与佛有缘,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诗意和内涵,充分说明他对佛性的体悟或许比常人更高。于是,在《百年之后,我的真身》里找到了这段感言,“百年之后,你眼中的我/是否只剩下一个名字/抑或一棵树,一掬土,一滴水/但我想成为深山一块煤/与你做一个旷世迷藏……”。在《顿悟》中,有这样一段:“溪水奔流/万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流逝的足迹总是浅浅/孕育中的梦呓/如同独自绽放的花瓣/盛开不张狂/凋零不伤感”。细细品味,这也挺符合周先生的个性。在自己取得的成绩面前,他很少在别人面前炫耀,就如同万花丛中的一片花瓣,我为你绽放,却从不张扬,只把余香留给他人。

细水长流,好诗慢慢品味。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未曾能读完周先生的这本诗集。只待他日沉静在周先生的诗行间,与他一起《为阳光伴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