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丰歌的头像

刘丰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11
分享

兰州的泉

兰州的泉

 

作者:刘丰歌

 

兰州有泉。不仅有,且集中,五眼泉成弧型分布在同一座山上。泉不大,名不小,能与汉朝一位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军产生渊源,能将一座山以泉的名义来命名,可见那泉在兰州人心目中有多重的分量。

在兰州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常年干旱少雨的城市,因一条河穿城而过,又因五眼泉邻城而居,便少了几分苦焦与沧桑,多了几分润泽与灵气。兰州,还因这几眼泉而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因泉而命名的“五泉山”,毫不客气地分了皋兰山的一杯羹,将皋兰山北麓纳入自己的麾下。因泉而衍生的“五泉山公园”,林木葱郁,古庙众多。形成以儒为宗,释道兼容,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宗教格局。“水绕禅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的五泉山,便成为人们朝圣礼佛、参禅悟道、锻炼休闲、探古寻幽的好去处。

而那位为兰州找出泉水的功臣,被雕塑家那双灵巧的手塑成高达数米的雕像,身着铠甲,腰悬宝剑,胯下战马,双手抱拳,威风凛凛地站在五泉山公园进门的广场上,似与游人打着招呼,守护着兰州城的芸芸众生。他就是西汉赫赫有名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传说霍去病带兵西征匈奴途径兰州,长途跋涉、饥渴难耐的士兵在皋兰山下休息,却找不到饮用水,黄河水又不能直接饮用,正当大家四处寻水而不得之际,霍去病用马鞭在地上戳了五下,于是奇迹发生了,地下很快冒出五眼清冽的泉水,解决了将士们的饮水问题。霍去病的大军养精蓄锐后向西进发了,那五眼泉水却留了下来,滋润着兰州的土地,造福着兰州的百姓。

但传说与真相,有时总有着一定的距离。有人说霍去病根本没到过兰州,而且引经据典,言之凿凿,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时,是从今天的甘肃临洮出发,过焉支山,与匈奴军队鏖战于今甘肃省张掖地区高台县北的合黎山。合黎山古称皋兰山,与兰州的皋兰山相距数百公里呢!且兰州的皋兰山大约在北朝的时候才如此称呼,与霍去病没任何瓜葛。听到这话兰州人心里总觉得有些不爽,就像满身衣服被人突然剥光了似的。但真相往往就是这样,有时是平淡的,有时还是冷酷的。那就是兰州的皋兰山的确沿用了张掖皋兰山的地名,连霍去病挥鞭戳泉也是将《水经注》中梁晖的故事嫁接而来。当然,梁晖的故事也是传说而已,是当不得真的。这就与历史的真实南辕北辙,相距甚远了。于是我们宁可相信传说,保留心中的那份美好。就像苏东坡在湖北黄州赤壁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并非赤壁大战的发生地蒲圻赤壁,但人们却不忍割爱,便把他抒发思古幽情的赤壁称之为“文赤壁”。就像《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抢了孙坚的功,单刀赴会盗了鲁肃的名,但并未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人们要的是名人的名气,要的是文艺作品中那份艺术感染力,至于真相,已没必要深究了。其实,在全国各地,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来提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有很多,不过是为了提升文化内涵,增加宣传噱头,搏得人们的好奇心,吸引大家来此旅游,借机发展当地经济而已,何必非要用历史来正本清源呢!反正兰州五泉与霍去病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有趣的是,战乱年代的霍去病,为使平民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东征西讨。和平时期的霍去病,在五泉山公园又被人赋予了郎中的角色,为人治病疗伤。据说刻在雕塑底座上的名字,用手摸一摸,就能袪除身上的病痛。于是许多人来到这里,都要用或枯燥、或柔软的手摸摸他的名字,图个“去病”二字的吉言,求得一份心灵的安慰。他们并不在乎,霍去病本就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

五泉名为蒙泉、掬月泉、摸子泉、甘露泉、惠泉。泉名有传统文化,有浪漫情怀,有感恩之心,有对幸福的企盼。

蒙泉和惠泉,分列公园东西两边上山的必经之地。摸子泉、掬月泉、甘露泉,则高居公园半山腰,略成一字形排列。从公园东边石砖铺就的小道上行不远,便有一亭闯入眼帘,亭中一石碑,上书红色“蒙泉”二字。旁一泉,不大,直经约三尺左右,水深不足一尺,呈圆形,井壁石块砌就。泉水清澈见底,井壁有苔藓幽绿,池中有小鱼悠游,水面有落叶飘浮。此泉源头在山上称之为东龙口的悬崖之中,呈飞瀑流下。因此处山陡路窄,后人以卦名命名为“蒙泉”,寓意东谷山下有险之意。沿蒙泉上行不远还修有“八卦台”,将依山就势潺潺而下的溪水引入八卦台中,形成一处新的景观。那溪水从八卦台流下,部分渗入蒙泉,部分沿旁边水渠汇入下面荷花池,浇灌着一池芳荷,滋养着一池锦鲤。蒙泉清纯甘冽,据说用蒙泉水泡茶,茶味正而香浓。明人李文曾有诗赞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只是如今人们早已饮上了自来水,那泉便成一处供人观赏的景点了。

从公园西边石经上行不远,便有一桥,名企桥,旁一泉,名惠泉,泉圆形,是五泉中最大的一眼泉,直经约六尺左右,水深两尺有余。来自山腰西龙口的溪水潇潇洒洒奔流而下,在惠泉上面形成两个较大的水潭,水声淙淙,嘈嘈切切,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如大自然弹奏的一曲天籁之音、时代交响。惠泉倒影着日月星辰和周边葱茏的树影,若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随季节变换着不同的色彩。却水明如镜,波澜不惊,似山中隐者、得道高人,大有“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淡定与闲适。但此泉多年来都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且灌溉着周边的农田,因有惠于民,被人称之为惠泉。一眼泉,将入世与出世的哲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摸子泉位于半山腰地藏寺旷观楼下摸子洞内。沿写着“摸子泉”牌匾的门进去,便是幽暗的洞穴,进深约三丈有余,头顶虽有四只灯泡照着,仍感逼窄压抑,洞内透着几许神秘。两侧石壁上凿有一尺见方的佛龛,不知当年供的什么佛,有香火熏染的痕迹。如今已无佛像,只留下佛龛静静卧在石壁中。至洞尽头,再下几级台阶,就到了泉边。泉呈方形,水不深,因泉边无灯,光线昏暗,水中景物看不真切。以前寺内僧人在泉中置石子和瓦片,说求子者摸到石子生男,摸到瓦片生女。可能防人作弊,泉边才故意不设灯光,赌求子者的运气吧!摸子泉大门两侧书兰州近代学者刘尔忻所撰楹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也许曾经有人对此信以为真,刘尔忻先生才撰此联予以讽刺劝导吧!虽然如今许多游人到此仍要到泉中摸出一颗石子或瓦片来,更多的是将此作为游戏娱乐而已。

出摸子泉向西紧邻掬月泉。沿围墙一梅花形门洞进去,便是一小院,院中有一棵硕大的臭椿和几棵松树,还有一立于石台的黑色观景石点缀其间,对门山墙刻着“明月出天山”几个魏碑大字。此句出自李白诗《关山月》首句。但此“天山”显然非李白笔下的“天山”,应为“天边的山”似乎才契合掬月泉的意境。小院西侧紧邻文昌宫墙角有一个半月形廊亭,廊亭内便是掬月泉。掬月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此泉为五泉山月出东山之时得月最早之处,尤以中秋之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故名“掬月泉”。赏掬月泉,自然中秋之夜最佳,最不济也得春、夏、秋三季方能见一池泉水,水中亦可观日观月观星辰。至冬,那浅浅的泉水亦凝结成冰,不仅无法掬月,想观月也只能仰头望天了。廊亭靠山根处有一扇形小窗,窗外摆有大理石雕的一圆月造型圆盘,镌刻着唐朝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一诗。常有游人摇头晃脑念那圆盘上的诗:“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因字是狂草,好多字不认识,便读得磕磕巴巴,甚至将许多字读错,却并不影响游人的雅兴,反惹得同行的人阵阵开怀大笑。五泉山公园本就有寺院佛阁、栈道廊亭、树木花草,借用此诗来形容人们到掬月泉赏月游玩的心情的确是十分贴切的。一首《春山夜月》,成了掬月泉的点题之作,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甘露泉在清虚府内西南角山崖边,是五眼泉中地势最高的泉。据说此泉明代时因水量充沛,飞珠溅玉,称为漱玉泉。清中叶后,泉流逐渐变小,却久雨不淫,大旱不干,因所处地势较高,便于祈求天降甘露,遂改为甘露泉,民间有“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说。如今泉上建有六角亭,上书“甘露泉”三字,靠地面亭壁刻有松、兰、竹、牡丹等图案。那泉亦成六边形深入亭下七尺左右,泉水亦较浅,泉中沉浮着一些人们扔的钱帀。不知是为了祈求它为干旱少雨的兰州多降甘霖还是感谢它带给人们的甘甜。甘露泉是否喜欢这样的感恩方式却不得而知。

兰州五泉若论赏景,实在不算奇观,就像北方的汉子,憨厚,朴实,难以惊艳人们的眼眸。与泉城济南那七十二泉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了。济南的泉,可是能在一片湖中汪洋恣肆地喷涌而出的,如刚煮沸的一锅开水,到处喷涌着水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当然也有从大地突然冒出的,让人猜不着它的源头究竟藏于何处,就这样咕咕不绝地涌出地面。兰州的泉,无论数量、规模和气势,都无法与济南的泉相提并论。但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这五眼泉虽然颜值不高,却有着美丽的传说,且若干年来,都是兰州人的生命泉、幸福泉。在兰州人心目中,自然有着神圣的位置。

五泉山公园,亦因五眼泉的传说而成为兰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