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中国有两座。一座是以险峻而出名的西岳华山,今天不作过多阐述。另一座在济南之北,黄河南岸,也是历史名山,文化积淀深厚,为古今文人雅士所乐道。在将军路经过,如向东眺望,见一圆锥形秀丽独峰,此就是华山,又名“华不注”。自第一次来泉城就注意到了它,但当时一不知其文化的背景,二又被杂乱的村庄所遮蔽挤压,没有识其真面目。后与济南人的交流,又加之此后对她的关注,才识的其真容,就如一幕大戏,拉开了朴素的帷幕,一幕幕精彩不断呈现出现。
今日正值金秋的周末,济南办完公事,利用上午时间,随公司一众到了华山。现华山已旧貌换新颜,或说旧貌退“故颜”,周围村庄已拆迁,挖湖蓄水,湖水环绕。我们过了一大石拱桥,从南门上山,过“鹊华秋色”牌坊,达华山脚下。其海拔不高,但因处湖水之上,亦有乱石穿空之型,也有陡峭巍峨之山势,加之繁茂树木,置身其中,如登五岳。拾阶而上,达吕祖庙,望眼四周,湖水树木皆入眼帘,鹊山、千佛山似近在咫尺,配上远处规划整齐小区,颇有静中有闹,闹中有静的感觉。山路较窄,蜿蜒曲折,隐在密林之中,过蛇石,登临山顶玉皇顶。向北眺望,黄河宛如一条金色绸带,在绿色大地上飘逸舞动。南望千佛山,远山如黛,东西连绵起伏,如一副书墨山水画。人在莲花之端,似有仙气环绕。自山上下来颇有一些倦怠,到车上后,回忆着“鹊华秋色”四个字的写法,就倚窗而入梦中。
不久却见一队人马自大清河下船向大明湖而去,我近处一观,却是乾隆皇帝,我在电视剧《乾隆微服私访记》中见过他。随从皆便衣打扮,上马向前已到济南府,重游大明湖。睹物思人,想起夏雨荷,历下亭中向西望去,千佛山倒映于大明湖中,画舫湖中游曳,传出琴声悠扬,岛上垂柳依依,树上鸟儿轻鸣,道是一番“独上高楼,是山色湖光胜出。谁家画舫,正轻歌美酒良时”的胜景。转向东,湖水连绵不见尽头,湖光潋滟之中,约十里外一座秀峰立于水中,好像一朵硕大的荷花骨朵,端庄俊逸,苍松翠柏,极其茂盛。湖水环绕,平川洲渚,树木参差,农舍隐于其中,好一片娴静和谐的秋色图。乾隆问身边和珅,这山何名?其名出自何处?和珅东张西望,似没有听到。乾隆又转向纪晓岚。纪晓岚忙上前说道,山名华不注。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即花,鄂即花蒂,此山形似花蒂,名华不注。乾隆兴起,起驾前往华不注。来至华山,见山南偏东有一上下错落掩映在树木之中的庭院群,湖边有一牌坊。过玉带桥,见宫门,门上有一块金匾,上书“华阳宫”三字,字体飘逸,有大家之风。宫门内有明朝圣旨碑立于一侧,到二宫门,门内左右分别站立有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俗称风调雨顺,高大魁梧,圆睁双目,气势恢宏,让人心生敬畏,不免肃然起敬。过二宫门,院内密植松柏,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大多植于北宋年代。乾隆见景生情,不免心生植树之意,随从移来柏树几株,植于上院。向上向左,依山势而随其形,建有一观音殿,乾隆见到心生欢喜,因其父雍正独爱佛教,供养高僧,现雍和宫已由西藏活佛主持,香火不断,见此处下有道教,上有佛教,心中感受到了齐鲁大地老百姓的包容与向善之心。又想到这济南府离孔孟圣人故土不远,却不见儒教之痕迹呢?随山势向上转过一片松林,眼前一片开阔平地,高台之上有一重檐歇山顶大殿,殿檐之下正中悬有一匾曰“四季殿”,殿内供奉的是“句芒 ”“祝融”“蓐收 ”“玄冥”四神,属儒教,此大殿,也是此华阳宫最大的宫殿。
天色已近中午,济南府官员也是便衣打扮,迎驾于华阳宫西侧,泰山行宫,此宫为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老奶奶的行宫。此宫,相传是碧霞元君圣迹巡礼之十二,殿堂内壁画栩栩如生,是全国最大的碧霞元君壁画。摆上鲁菜精品“黄河鲤鱼”、“爆炒腰花儿”、“九转大肠”、“葱烧海参”、“四喜丸子”、“孔府一品锅”等,造型奇异,色香味俱全,咸淡可口。乾隆食后大悦,此时济南府人取出府藏珍宝《鹊华秋色图》,此画乃元朝大画家赵孟頫所画,近树远山,鹊山舒缓平和,在画之左,华山挺拔俊逸,在画之右,两者刚柔相济,画境清旷恬淡,多色渲染,虚实相生。观此画乾隆爷雅兴陡起,命纪晓岚笔墨伺候,落笔之处“鹊山秋色”跃然于纸上,真正的是笔走龙蛇,潇洒飘逸,众人齐喊好,济南府官人皆跪地磕头谢恩。众人皆赞:皇帝乃真龙下凡,文思与宋人赵孟頫相通,且字胜画矣。其实乾隆知道这是拍马屁,充其量自己只是一个书法人,而赵孟頫是书画圣人级别,论书画,我只能望其项背,而不能言胜也。乾隆又沉思片刻,却发现赵孟頫错把鹊山在华山之西,书为在华山之东,甚欢,指出赵之错误之后,众人又是一番高呼称颂。在此画之左上方,刷刷点点,龙飞凤舞之处,题诗四首,其中一首为咏颂鹊华二山,三首为鹊华桥而赋。此画也成为乾隆的挚爱,被其收藏。此时忽一女子飘然而至,到乾隆身边高呼:“先生、先生请下车用餐”。我惊诧,谁敢与皇帝叫先生,猛睁眼,公司林女士正在推醒我,叫我下车吃饭,这时才发现车已入市里,到了宾馆,乃车上一梦也。以梦中与梦外所见而记之,非专业历史记录,只做抛砖引玉的作用,勿笑耳。
敢当二〇二三年九月二十日成于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