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今年也七十多岁。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只有初小毕业,但是对武术的痴谜、执着与热爱,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在他的心中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防身自卫。按他的话说,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父亲一生对武术情有独钟,练习武术从未间断,真正做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清晨总会从厅堂传来“咳咳"的吼声,那是父亲晨练的歌曲,令人振奋,催人进取。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庄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学文不学武,学武不怕你没文化。意思就是说读书人不能学武术,怕耽误读书;学武术要勤奋,不怕你文化浅,底子薄。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父亲的那代年轻人就在村里分庄学武术。我记得当有四户人家坐庄练武,这是有条件讲究的,首先要求房子的楼层高要一丈二以上,这样才便于甩棍子;其次地面要平整宽敞,能容纳习武之人。因此,经过筛选,最后只剩四户人家。父亲被分配到“和尚公”爷爷家里,要知道“和尚公"是当时村里德高望重的武术世家,他的武功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我常听父亲讲,“和尚公"年轻时赤手空拳战钱山,孤胆英雄闯大关,一个人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家。俗话说好汉打地土不过,其骁雄之气可窥一斑!因此能拜“和尚公"为师,这是父亲求之不得的喜事。在“和尚公"的悉心指导下,父亲的进步真是立竿见影,日新月异。这种“吃夜饭"的生活也让我沾了光,因为当时农村还是搞集体,村里为了鼓舞年轻人的士气,提高年轻人习武的积极性,会把队里老弱病残的耕牛宰杀让年轻人宵夜,我也曾多次跟着父亲去偷吃,那时候生活贫困,一年难得吃上一顿牛肉,能吃牛肉宵夜那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呀!
为了检验习武年轻人的业绩,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村里每年春节期间举行龙灯会。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既能见证年轻人的成长历练我,又能学习熟悉一些民间礼仪;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强身健体,促进团结;既能体现一个村庄的武术水平,更能表现一个村庄品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涵养。为了龙灯会能圆满成功,全村上下,男女老少齐上阵,舞狮子,舞龙灯,划龙船……其中舞狮子和打龙珠、舞龙头是需要很深的武术功底,否则狮子不会嬉跳自如,铃铛响脆,摇头摆尾,栩栩如生,靠的是舞狮者的深厚功底,一场下来,舞狮者会全身流汗,浑身没劲!而打龙珠、舞龙头也是一项力气活,一板一式,有模有样,腰系红彩带,走步成弓形,不是金钢钻怎揽瓷器活?父亲最爱弄的就是舞狮子和打龙珠、舞龙头三个项目。每次看着父亲汗流满面、气喘吁吁的场景,我的心中既难受又欣喜!难受的是父亲的巨大的体力透支,担心父亲有时会撑不住;欣喜的是父亲终于学有所用,能够扛大梁!每次听到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叫喊声,“好!好!"响彻云霄,看到父亲那憨厚的笑脸,那喜不自禁的模样,我也不由自主地对父亲产生一份深深的敬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和父亲拉着借来的板车,载着猪仔去路口逢墟。一路上,快马加鞭,路陡坡高,累得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到了墟场,停好板车,顾客挑三减四,讨价还价,过秤卖货,太阳已经偏西,好不容易将最后一只猪仔卖掉。父亲再三叮嘱买主看好货,等下过秤付款后出了大门就不认帐。买主左看右看,觉得没有什么毛病,就过秤付款了。我和父亲也高兴地拉着板车回家,路过面摊时,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父亲知道我肚子饿了,于是停下扳车,叫了两碗面条。谁知道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时,那个最后买我家猪仔的人,气势汹汹走过来,抓着父亲的衣领说,你家的猪仔有毛病你也卖给我,拿回钱来!边说边朝父亲的脸上打了一拳。父亲也年轻气盛,他一个单边巧妙地挣脱了外套那只抓着衣领的手,一边愤愤不平地说,瞎了你的狗脸,?你刚才到哪里错麦子!那个人愤怒地朝父亲扑过来,而父亲轻轻的一闪,却从那个人背后一击,那人摔出一丈多远,他立刻从地上爬起来却更加凶猛地扑向父亲,而父亲照样一闪一击,又将他摔出一丈多远……我坐在旁边呆若木鸡,大惊失色,最后我忍不住为父亲的英勇鼓掌,父亲的“夜饭"没有白吃,在关键时候终于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此父亲更加迷上了习武,“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在父亲的心中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站似一棵松,立似一张弓,中华武术有神功!……"是呀,父亲一生对武术的追求与执着,潜移默化地感染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愿他的精神代代相传,愿中华武术源源流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父亲身体健康,行动永远健步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