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做了四个自以为是的菜,发到微信上,有朋友评价说:小确幸。小确幸?小而确实的幸福?
原来这个词出自村上春树的一篇散文。专说人对生活细微之处本真的幸福感受。
要说,日本这几十年确实“小”了。
2010年日本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了几千亿美元,就是说,中国冲到了世界老二的位置。日本经济大臣与谢野馨说: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的排名,我们搞经济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生活。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说:不丹国王提出用全民幸福指数代替GDP,日本应该学习不丹。
日本人口排在世界前十,是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但2016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904人,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到2500人以下。
日本城市的夜景,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小城,路灯架非常老式,多半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东西,灯光昏黄,没有刺眼的霓虹灯,几乎没有广告牌。街上非常安静,让旅人感受寂寞和乡愁。
日本向欧美学习了工业,学得非常快,眨个眼就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很快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日本人向中国学习文化,很早就开始了,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礼仪,这个从汉到唐、宋都没有结束。现在日语中有些文字有不同的发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汉字不同朝代在中国的发音也不同。古汉语有入声,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音,简单点说,就是把原本两个音节才可以完成的读音简约成一个音节,留下半拍音时值的停顿,非常具有简约美。如今中国普通话里完全没有了,北方方言没有,四川话没有,赣方言区保存了,但也有没有的地方,粤语则保存非常完整;日本把中国的入声继承去了,非常完整,只不过改了个名字叫“促音”罢了。很多字,要考证中国古代怎么念,只要看日语怎么发音就明白。
日本人学习中国的“礼”,这个真是学得非常非常好,发扬光大了,令世界瞩目。日本人来中国和中国人相见,中国人很自然地伸出手去握手,日本人却没有反应过来,因为其只是习惯鞠躬。这鞠躬是学习的汉文化,中国人把这个文化摈弃了,学了西方的握手。其实就是美国人也知道鞠躬是非常好的礼节,不但礼貌,而且卫生,只是以“小我”表示对人家的尊重,没有强人所难,也绝不会把自己的不好带给别人。仔细想想,握手这个礼节,实在有种种的不好,无需赘言。
日本学习中国的时候,中国虽然很强大也很富有,但那样的富有跟今日的物质文明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谓富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是吃穿不愁而已。而强大,也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对这个中国古代文人非常敏感,从一开始就挂起了“小我”的警示牌,说权力要慎用,得意不能忘形。孔子赞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就是给士大夫立个艰苦朴素的榜样。到唐、宋盛世,诗词空前繁荣,稍用点心思就能发现,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竟然没有几篇是歌颂权力、追求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追求超凡脱俗,看破红尘的,有太多的“他日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之类的感悟。
这些东西都让日本人学去了。
日本学习中国的诗词,创造了俳句与和歌。
盛夏阳光里
听见蝴蝶相触声(松濑青青的俳句)
一见纹蛤,壳分两半,亦如远去的秋(小林一茶的俳句)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山部赤人的和歌)
俳句的艺术基准是脱俗;和歌的本质是草庵思想。
至于茶道,则是在空无一物的贫寒小屋里做的精神洗礼。
花道呢,去繁、去艳、插“清贫”。
还有枯山水,不过是原始的几块石头造一个想象的自然宇宙。
中国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情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日本人非常欣赏这个,吉田兼好反复强调排除物欲,让人的心灵自由律动,伊藤宏见则强调“乡愁”和“童心”,歌人良宽禅师则沉吟“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日本人创造了非常多的财富,却学习中国古人的“简约”,所以成就了今日的日本社会的和谐。
与中国相对照,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中国古诗词和山水画里被文人审美的“寂寞、孤独”充斥着日本社会。办事不求熟人,一个人简简单单地按法定程序就好,到政府办事非常方便,不用着急,政府就在路边上,没有围墙,没有哨兵或门卫,用不着对官员点头哈腰,相反,点头哈腰的是官员;看病也一样,不要兴师动众,病人自己足可驾驭公共资源办妥一切,开刀也不用考虑给医生送红包,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更不用发动所有的人气来个“轻松筹”;自来水不比矿泉水差;被狗咬了也不用着急,只管思考你的俳句的空寂意境就是,这里消灭了狂犬病;这里不需要对照警察部门发出的“几个一律”来对抗令人防不胜防的诈骗,钱再多是你的,一样受冷落;寂寞的阳光照在宫殿上,也照在小溪里。
在这个社会里,人差不多达到了最佳状态,感觉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人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一种孤独,一种寂寞。孤独、寂寞、自然地活着,静静的死去而“零葬”(不举行葬礼,不留骨灰,不要墓地)。日本人从3.11大地震中目睹了海啸卷走房屋和汽车的瞬间,这些财富在自然的强力下一钱不值。人为何还要以此作为苦苦追求的目标呢?
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就是日本人对“破执”和“惜福”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摆脱物欲对灵魂的桎梏,淡化对基本需求以外的物欲的追求,用中国唐诗宋词里也就是后来日本俳句和和歌里的风雅之道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
收纳专家山下英子首提“断舍离”,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样态:舍去不需要的东西,脱离对物质的执着。
在日本,一般不需要去大超市购物,一般的小店足可满足你的生活需要。有一次我住在神户市熊内六町目附近的一座公寓里,旁边就有一个很小的超市。进去一次就发现这里应有尽有,那次我本来是要去一个叫三宫的商业中心去买一枚特殊需要的别针,忽然心血来潮进了那家小超市,竟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所需。再一想,或许晚饭也可以在这里买到呢。果然各式各样的快餐都在冷藏柜里陈列着,竟然找到了“中华料理-豆腐肉末饭”,拿好了,到付款处付款,收银员就把饭放微波炉里放了一分钟,热气腾腾的饭食就好了,300日元的花费,非常美味。在另一个小店,则买到了我儿子适用的衬衫、领带以及我需要的药物。
那些个子一点也不高大的日本人穿着非常得体又朴素自然的衣服,在安静地、孤独地、寂寞地生活着,脸带淡淡的微笑。
当今的中国人在奋力挣扎着,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口,试图离孤单、寂寞远些更远些,就说一个农村的老人死了,要把遗体摆在家里一个星期以上,每天高音喇叭播哀乐,现代化礼炮不断怒吼。
日本人却在死心塌地地品味孤单、寂寞。孤单、寂寞成了日本人的小确幸。
要不要学学日本人?
学什么学?那些东西本来就是中国的,觉得好,拿出来就是。
不过,虚心学习,长久坚守,人家做得真的比咱们好。